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砚秋论程腔和保护嗓子


1933年7月,《华北日报》记者杨玉春访问游欧归来的程砚秋,采访全文收录在《程砚秋史事长编》。

 

程:从自欧返国后,嗓子发宽了,是否好现象问题,砚秋言及,嗓子宽却不一定是好,唱的好坏,应以自然与生硬作分野,这里面最大的关键是功夫问题。有的人嗓音很宽,唱出来声音很宏,但是没味,只是把声音直挺挺的吐出去了,并不曲折,也没余音,如上海的李吉瑞、小达子诸人,嗓子宽极了,在后三排的观众都可以听到,但总嫌太无曲折了,觉得有些刺耳,至于嗓子保护一事,本人趁机很愿和你谈谈。剧界同仁最怕嗓子发生问题,因为嗓子是我们的生命线,但是因为生理上的关系,谁也逃不了这个关头。伶人的嗓子起变化,可分两个时期。初期是十五六岁时,因为人一到这个时期,生理上自然起了变化,身体亦渐成熟了,这是最危险的时期,同时是一个伶人将来成功与否的第一个难关,剧界名之为“倒嗓”。虽然是必经的难关,却不是不能补救,若自己十分的小心保护,不要遇事荒唐了自己的身体,即便经此难关,慢慢也会复原的。这却不是童音,而是用功夫造出来的嗓子;否则那算牺牲了,幸而保得住,那也不是上乘的唱家。但是很少数的,这初期难关度过了,如加以保护,自加检点,不到十几年的光景,你的嗓子不致发生大的问题了。到了30岁左右,第二道难关又到了,嗓子又起了变化,重新哑一次,伶人的升华与没落,就在此一举了。在这时候有素养的嗓子也得三五个月才能复原,算是保得住了,若自己再不加以保护,就此算没落到底,不是另寻出路,就得改习短打武生(此类角色的嗓子好坏,不关重要),除此别无新路。
程:关于别成一家的“程腔”是经过怎样演变的,这话很难说,我觉得我的腔调不怎么特别,更谈不到自成一家,人家恭维我的腔,都称为“程腔”,其实我自己自始至终是按着老规矩走,丝毫也不敢越出范围。我最初是从王瑶卿等诸位先生学习,因为这几位都是很有名而老到的,我经过他们指导后,即守着这老规矩向前演变,但无论如何,总未越出范围。不特本人是这样,就是梅兰芳先生、杨小楼先生,都是一样守规律。原来二黄这种东西,都逃不过平、上、去、入四音的,比如二黄的头一句是以平声起,不过唱到中间和以后,也许遇到一个字是阴平或阳平,这样你的声音就不能不有抑扬顿挫,所谓腔调变化就在这里面去变花样了,同时也不能唱这个戏是这个腔调,换一个戏也是这个腔调,永不稍有变化,这是最易使听众腻烦的。譬如初习写字必须一笔一笔的照原样描画,一到相当成熟的时候,经验多了,看名人的笔法,读好的字帖以后,你就该慢慢的变化了,但是无论如何决不能脱去本来的规律,学唱行腔亦然。总而言之,是熟能生巧,再加上功夫老到,慢慢地就能有新的技术出现了,只要悉心研究,并不是难事。外人以为我的腔调得来很难,其实自己却觉得很容易呢。出奇制胜并非难事,处处留心处处下功夫,时时变化不重复,不但自己能成功,观众们也高兴鉴赏。至于一般人学我的,终未能得骨髓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我愿特别多说几句。这里面最大的关键,就是不刻苦,不耐劳,无长性。不重视以上种种毛病,在票友方面犯了还情有可原,因为不受酬。若以戏剧作营业而仗着吃饭的伶人,那就不会得着观众的原谅了,所以有些同业们半途就没落一蹶不振,或者根本就没露光芒。不刻苦,不耐劳,即不足以有炉火纯青的功夫,唱起来声音不嘹亮,即使嗓子宽,也多不委婉,所谓无丹田的功夫是也(俗语谓无底气),无长性则无新腔出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访程砚秋:关于声腔及提高低级梨园业待遇等问题
程砚秋:唱戏应该这样唱
赏析|1946年程砚秋先生那场登峰造极的《锁麟囊》
专刊丨刘曾复:唱念一体(下)
平剧“四大名旦”之比较
程砚秋国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