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您聊聊京剧名角台上及时应变的一些往事

谭鑫培、王瑶卿《汾河湾》剧照


一次,梅兰芳与谭鑫培合演《汾河湾》。戏里的故事发生在唐朝,薛仁贵投军后,其妻柳迎春苦守寒窑,薛仁贵功成封爵后回窑探望。 


谭鑫培饰薛仁贵,梅兰芳饰柳迎春,有一场戏是这样的:薛仁贵进得窑来,先跟妻子柳迎春吵嘴,吵完了,便向妻子要茶要饭,接下来夫妻俩有两段对白。 


第一段: 

薛:口内饥渴,可有香茶?拿来我用。 

柳:寒窑之内,哪里来的香茶,只有白滚水。 

薛:拿来我用。 


第二段: 

薛:为丈夫的腹中饥饿,可有好菜好饭?拿来我用。 

柳: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只有鱼羹。 

薛:什么叫做鱼羹。 

柳:就是鲜鱼做成的羹。 

薛:快快拿来我用。 


有一次,当梅兰芳念完“……只有白滚水”时,谭老先生竟来了句:“什么叫白滚水?”梅兰芳不动声色道:“白滚水就是白开水。”谭接下去道:“拿来我用。”就收住了。当梅兰芳念到“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时,谭鑫培打断他道:“你与我做一碗‘抄手’来。”梅兰芳也没多想,顺势而上道:“什么叫做‘抄手’呀?”谭转脸冲着台下观众指着梅道:“真是乡下人,连‘抄手’都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梅兰芳接着说:“无有,只有鱼羹。”又回到了原来的台词上。 


梅兰芳、王凤卿《汾河湾》剧照


在台词中加话,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它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能离剧情太远,而答话也不只是能答出就行,不出妙语不要紧,关键是要贴切得当。 


白滚水是戏中用词,而白开水则是生活用语,且又是北京话,白滚水解释作白开水,对当时台下的绝大多数北京观众来说,自然是很贴切的了,“抄手”一词是谭鑫培湖北老家的土话,不要说当时的梅兰芳听了不懂,观众中也没几人能理解,本来梅兰芳尽可以用一句“无有”打发掉,接下“只有鱼羹”,但这样的话,台下的观众因为不明白“抄手”的意思,谭鑫培的土话就会成为一句令观众莫名其妙的台词,那么就大煞风景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演员在台上说走了嘴,搞得不好即难以为继,这时也就要看演员的舞台经验和应变能力了。一次,梅兰芳在天津安徽会馆唱堂会,大轴戏是梅兰芳与天津名票王君直的一出《探母》,唱《坐宫》一场时,演到公主要叫板起誓以前有一段白口,原来的词句应该是“皇天在上,番邦女子在下,驸马爷对我说了真情实话,我若走漏他的消息半点,到后来天把我怎么长,地把我怎么短……”当时台下全是熟人,戏又是难得一见的好戏,所以场内秩序很乱。梅兰芳可能受其影响,一不留神,竟说走了嘴,念成“驸马爷在上……”,王君直一听就怔住了。梅兰芳反应也真快,话一脱口立即就意识到差错,他顺水推舟使了个轻妙的身段,做出半嗔半羞的样子推了王君直一把,叫起板来说:“让你都把我给搅糊涂了。”武场跟着敲起小锣,文场拉起流水的过门,一场惊险就这样平安度过了。戏后王君直在台后赞叹:“兰芳真是不得了,台上这种火什么人救得了啊?!”



“文革”中,某剧团演样板戏曾有一段笑话,在《红灯记·赴宴斗鸠山》一场戏中,由于搬道具的将椅子摆偏了位置,结果李玉和在与鸠山斗法中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戏演砸了。由此可见道具位置的重要。有一次梅兰芳在天津某宅唱堂会,主人点戏请梅兰芳唱《睛雯撕扇》。不知检场的人是弄不清,还是一时疏忽,将场上的椅子与陈设物品都摆错了地方。梅兰芳一上场唱完第一句就发现不对劲,刚好所唱的是一大段慢板,他便一边唱着,一边新增加许多身段将道具一一摆放在原位,慢板唱完,道具也都摆好,而且动作合情合理,对此戏不熟的观众还以为睛雯是在乘宝玉不在时帮他收拾屋子呢。 


演员在舞台上突然忘了台词,也是常有的。演员对本子背得不够熟固然会有,即使演过许多遍的戏,演员有时也会因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一下子卡住,戏台上的玩艺儿是到时候就得张嘴,根本不容你有片刻时间去想的,而且多半越是急越是想不出,所以如何应付此“坎”就特别能显出演员的素质。 


民国初年,19岁的梅兰芳和王瑶卿在中国园合演连台本戏《儿女英雄传》,他饰张金凤,王瑶卿饰十三妹何玉凤。这时的梅兰芳尚不够成熟,还不怎么会念京白,语气上常常说不连贯,遇到大段的道白,更是不大顺嘴。那天他又赶场,刚在廊房头条第一楼唱完一出《三击掌》,便奔过来唱《儿女英雄传》,急了点。当他唱到张金凤劝说何玉凤嫁给安公子一场时,忽然忘了词儿。他与王瑶卿正对坐在场上,那个急呀!可也急中生智,他先使了一个眼神,然后走到王瑶卿身旁,在他耳边轻轻说道:“我忘了词儿,请您提我一下。”同时冲着台下做了个表情,看上去像是在劝何玉凤的样子。王瑶卿当然并非等闲之辈,他故意想一想,不慌不忙也来了个身段,叫张金凤附耳上来,然后把该念的词儿告诉了他。梅兰芳有了词儿,又做出一个合乎剧情的表情,照着念下去。观众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一点儿也没有看出破绽,反而以为是演员加了新鲜玩艺儿,还喝了彩呢。从剧情来说,张何二人的平时关系颇为亲密,算得上是无话不谈,所以梅兰芳与王瑶卿在台上这样咬耳朵的做派,既达到了目的,又不妨碍剧情,堪称是救场的佳例。事后王瑶卿直夸梅兰芳,说他将来有希望。 


梅兰芳日后成大器,与他的聪明机智有悟性有很大关系。


选自:《梨园后裔的艺术之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1】闲话几出春节开锣戏(林岷)
梨园“通天教主”王瑶卿
梅兰芳王瑶卿:亦师亦友半世情
傅谨:齐如山与梅兰芳之二三事(一)
斯坦尼与“王坦尼” | 刘连群
粤人与京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