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越剧宗师的“春芳盛会”

编者按:

时间飞快,转眼又是一年。因为亲情的血脉相连,清明节总是催人无限怀念逝去的故人。在越剧爱好者群体,他们从一而终的热爱,也将越剧溶于血液中。当过去的几年,一代代越剧宗师相继离去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越剧时代的告别,面对未来,越剧传承已经成为一件迫不及待的事。

吴越先生是毕春芳老师的大公子,身为LV大中华区总裁,在过去的一周他成为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见证时尚上海》诠释国际时尚品牌的魅力。就是这样一位日理万机,影响中国时尚方向标的总裁,在过去的两年多来,他为逝去的母亲亲自撰写系列纪念文章,亲手整理母亲遗留下的珍贵照片并制作成画册。他深知越剧流派创建不易,这份文化遗产应当属于全社会,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去做。在清明来临之际,吴越先生再次撰文,记录三十年前的那场聚会。越剧未来如何发展,他语重心长地道出越剧宗师家人的殷切期盼。此文得到吴越先生授权,在今天特殊的日子,在越剧之家刊载。

越剧之家也将在清明期间连续刊登纪念越剧宗师的系列文章,也欢迎大家投稿。

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 – “春华秋实”的照片故事

三十年前的春会

作者/吴越

1989年4月的《毕春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演出》,名副其实的 “春芳盛会”,令人难忘。能载入越剧史册的,老一代明星姐妹们曾不少同台汇演,但大多以事为由,比如 1947年8月的筹款建立自己剧场和学校、1951年6月的支持 “抗美援朝” 和1997年7月的庆祝香港回归,但十分罕见因与某人的共同情缘而聚。三十年前的这个 “春会”,一人和人人,人人谐一人,团结的 “春”色满园,集体的 “芳”香百世。

《书房会》王文娟 毕春芳1989年)

回味无穷 – 最近,喜出望外地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三十年前的剪报资料,包括这一纪念演出的全部节目单。让照片的故事,鲜活了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袁雪芬 – 1989年4月1日,她在北京会务结束后赶回上海,特地来到瑞金剧场观看首场演出,并朗读亲自撰稿的开幕词,最后还和尹桂芳、范瑞娟、张桂凤、吴小楼等众多老姐妹一起上台,陪同毕春芳谢幕。从1940年代后期 “雪声剧团” 时期结识开始,袁雪芬对毕春芳一路呵护;她的字里行间用心精准、贴切得体,对 “毕派” 和毕春芳为人的热诚表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傅全香 – 这位“东山越艺社”的大姐,曾亲眼目睹毕春芳的初露头角。1950年秋,在北京怀仁堂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毕春芳有幸和范瑞娟分别扮演前后“梁山伯”,与傅全香的“祝英台”同台献上《梁祝》。1951年头,又是在范傅两位大姐的支持鼓励之下,毕春芳才开始加盟“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形成黄金搭档,创造之后的艺术辉煌。上海越剧院在1989年组织的赴香港、赴美国演出,《珍珠塔》折子戏让毕春芳和傅全香在舞台上再次团聚,近四十年后的 “赠塔”,旧情重温。

王文娟 –《毕春芳舞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演出》的点子,其实来自王文娟。是王文娟最早建议毕春芳搞个总结性的纪念演唱会,并首先主动提出为她配戏,最后说动了向来谦让不争的毕春芳。毕春芳和王文娟在20岁左右相识合作,曾是 “天红” 剧团的头肩小生和花旦,也演过骨子老戏《沉香扇》。这次戏里戏外的 “书房会” ,幕前幕后百感交集;两人举手投足配合默契,轻松自如,毫不生疏,令观众百般享受。

金采风 – 1989年春天,进入退休阶段的毕春芳,加入了上海越剧院的许多“跨团”演出活动,也重新和当年“东山越艺社”的小妹妹金采风团聚在舞台上。除了参加“中国越剧艺术团”赴香港、赴美国演出,她们还拍摄了《盘夫索夫》、《彩楼记》的影视片。毕春芳和金采风的“盘夫”这折,更受到了袁雪芬的亲自指点提炼,精益求精,别具一格,特别好听好看。

戚雅仙 – “戚毕”一家,缘远情长。虽然戚雅仙在旦角流派中较早出道,毕春芳是小生流派中的后起之秀,戚毕艺术成就的相辅相成已成共识。文革之后重返舞台,虽然戚雅仙舞台演出和新编创作少于毕春芳,但《玉蜻蜓》还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重要代表作。在戚毕分别致力培养下一代的那段时期,戚雅仙曾先与毕派大弟子杨文蔚合作演出《玉蜻蜓》,毕春芳则提携戚派大弟子周雅琴、朱祝芬演出《三笑》、《天方夜谭》、《红色医生》、《王老虎抢亲》、《光绪皇帝》、《卖油郎》等剧目;后来,毕春芳才和戚雅仙合作演绎“拒子认子”折子戏,并带到了香港,从此又出经典。1989年4月的纪念演出选择“认子”,脍炙人口。

听吴越哥哥讲故事《良朋益友难找寻》

刘厚生的评价 – 三十年后,细读戏曲评论泰斗刘先生专为毕春芳撰写的祝贺文章,字字玑珠,后辈受教匪浅。刘老简洁回忆了他从头关心戚毕“自立门户”的经历,见证她们俩“站住了,打响了,….长期坚持下来了,成为集体所有制剧团中最光彩的一个艺术家庭”;他认为毕春芳对建立“合作”形象做出重大的贡献,“面对几位比她年长的著名小生,不骄不矜,不卑不亢,先是虚心学习,然后致力独创 … 脱颖而出,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被观众承认”,认可这是“一个有志气的演员应该走的路”。

武璀的赞扬 – 这位资深老记者的激动心情,倾注在她1989年4月2日的报道之中。她提到毕春芳的“不守陈规,勇于探索,追求新意”,在喜剧方面获得突破;戚毕流派“犹如双峰并峙,珠联璧合”;还说起毕春芳“塑造了一个个舞台形象,也塑造了观众心目中的毕春芳”,尤其因创演《王老虎抢亲》而“饮誉海外”。

《听吴越哥哥讲故事——话毕派三轻》

舞台魅力四射 – 四大越剧名旦同台,参与祝贺毕春芳的这场纪念演出,看醉了观众们,震撼了媒体,感动了无数关注者。三个多小时的节目中,63岁的毕春芳,在四个折子戏出场表演80分钟,“功力深厚,风采依旧,精力充沛,令人惊叹 ”。除了傅全香、戚雅仙、王文娟、金采风,据说当时曾想到过和吕瑞英合演“打金枝”,但节目已太长、再加码毕春芳远超负荷的表演也绝无可能,就不得舍爱放弃了。

品德光芒万丈 – 1989年4月1-10日的“春芳盛会”,除了舞台上的精彩绝伦,更有舞台外的精诚团结。连续两周铺天盖地的大小媒体点评中,4月11日这篇新民晚报署名记者兰翁的观后感最为点题。“艺术需要独创、流派和不同的风格,不等于就是艺术家之间必须孤居‘独家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更不应该因为艺术见解和创造方法不同,就势必‘怒目以对’”; 毕春芳这一纪念演出所代表的“互尊、互助之风 … 很有意思,人们赞扬这种精诚团结和尽情合作,观众的鼓掌之声如此热烈,正是情出于衷“!春会,赢得社会的点赞和共鸣。

曲终人逝情未了 – 弹指一挥间,1989年4月,  我特地从加拿大多伦多赶回上海,观看这场意义重大的“春会”,台前幕后的场景历历在目,分享母亲毕春芳的欢乐和兴奋。三十年之后,越剧何去何从,是否成为博物馆的“标本”还是能另谋生路,正成为热议话题。最需要思考的,我认为不是拿钱来砸出什么创新,而是牢记当年大师们和观众的鱼水之情,在长期广泛互动中所赢得的辉煌成就。眼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优秀流派学生们,都纷纷进入退休年龄。依我之见,借鉴国际名品的历史经验,搭乘“中国创造”的今日东风,越剧的未来一定取决于有消费者买账和观众认可,别无其他出路。无水之鱼,没有生命;希望共同铭记貌似简单的母辈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四大美人,看越剧旦角的著名流派
“姐妹”从来重“先生” | 傅幸艺、谢黎萍
越剧丨戚雅仙流派演唱会
尹桂芳 | 生命之歌
1988年戚雅仙越剧流派演唱会
越剧名家名段《戚雅仙和她的戚派艺术》E01-E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