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坐过46路的看进来...

他可能会瞪大双眼,特别奇怪地看看你,反问一句:“开啥玩笑,难道还有公交车不装空调的?”

这时,“倚老卖老”的机会来了——你不妨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告诉他:“我帮侬讲,23年前头,整个上海滩根本没人坐过公交空调车。”

当年在泥城桥推过车屁股吗?

时光倒回到1996年7月23日,上海有了第一辆公交空调车,是46路,从人民广场到共和新路临汾路。讲到这条老牌公交线路,许多人都坐过。一些老资格的乘客,可能对西藏中路北京东路附近的泥城桥印象深刻。

“80年代我刚刚开公交车,车子烧的还是汽油,动力明显不足,爬不动坡。”57岁的老司机陈志回忆,泥城桥的坡度特别陡,只要碰到堵车,就经常歇火,爬不上去了。“老早的乘客都很热心,发觉车子停在半当中,多数会自动下车,跑到车屁股帮忙,一道推到桥顶,再上车。”

1996年的陈志
2019年的陈志

57岁的陈志,是上海第一辆公交空调车驾驶员,亲历了申城公交30多年的发展与变迁(曹刚 摄)

老陈开了32年46路,第一趟上电视,就是借空调车的光——他运气不错,被选为上海第一辆公交空调车的驾驶员。

为啥右手生痱子左手墨墨黑?

90年代中期,上海只有一条地铁,公交还是市民出行的第一选择。

驾驶员最怕大热天,老陈讲,往事不堪回首。“驾驶座旁边的发动机像蒸笼,不少驾驶员欢喜把湿毛巾盖在头上,其实没啥降温效果,只有心理安慰。每年夏天,我右手臂和大腿必定生满痱子,左手臂晒得墨墨黑,两条手臂黑白分明。”陈志的老搭档李玮补充说,发动机不但热,还会产生灰尘废气,“下班第一件事,先洗鼻子,水洗出来都是黑的”。

陈志(右)和李玮是申城最早的公交空调车驾驶员,至今仍活跃在驾驶一线,(曹刚 摄)

乘客当然也怕热,特别是早晚高峰,车内温度经常超过40℃,满满一车厢人好像被塞进了密不透风的沙丁鱼罐头。满头大汗的他们,和驾驶员想到了一起:公交车里啥辰光可以吹空调?

为了尝鲜宁愿多等一个钟头?

1996年夏天,梦想成真。

公交公司与一家合资空调设备企业合作,选择一款大功率柴油车,尝试在车顶加装空调,花了将近一个月,老陈全程参与。“改装相当于抄近路,性价比高,操作方便。”

进入7月,天气越来越热,改装完工,老陈迫不及待地坐进驾驶室,降温效果明显,但操控有点伤脑筋。“空调发动机不是独立式的,也没操控面板,必须一直踩油门,空调才能正常运转。怠速时,也要放空档,轰油门,否则就不制冷。”

首辆空调车一推出,马上成为“爆款”。老陈回忆,有市民穿越好几个区,专程来体验;

有乘客为了尝鲜,宁愿在站台多等一个钟头,没空调一律不坐;还有不少人哪怕只坐一站,也心甘情愿花双倍车费(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

那个夏天,上海一共改装了3辆空调车,成为街头最热门的流动景点。老陈天天从早忙到晚,收入也多了不少。

非空调公交车坚持到哪一年?

早期的空调车,功率小,制冷效果不稳定,管理部门反复整改、更新、升级,空调车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高。“没过几年,只要一到天热,非空调车基本就没生意了。”

2008年底,上海公交空调车的数量13523辆,占总数的81.6%,市中心再也找不到一条非空调线路;到2013年,上海非空调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上海公交早就不满足于解决“冬暖夏凉”这些舒适度问题了,在智慧化和环保性方面大踏步前进——预测车辆到站越来越准,还能预报来车拥挤度,新能源车越来越多……

30多年来,老陈开车在共和新路来回千万遍,看着彭浦新村周边从荒田变成热闹的居民区,共和新路从四车道扩到六车道再到八车道,南北高架从无到有,私家车越来越多……

早高峰的上海

特别是地铁大发展以后,公交客流明显变化。“每天早高峰,从岭南路保德路46路区间车起点站开始,前5站车里很挤;一到共和新路闻喜路,很多乘客下车换地铁,马上就空了。”老陈笑着说,这也说明,地铁和公交都很重要,相互补充,共同为市民出行做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3路公交母子司机:母子俩一手交车一手交娃 10年没吃过团圆饭
宁波一乘客辱骂拉拽公交司机,致两车相撞3人受伤
外地女孩晚上坐错车 公交驾驶员开私车送到站
女公交司机拒乘客中途下车 头上被泼胶水
南京8大神级公交线你都坐过吗?
公交司机猛追窃贼200米 抢回乘客半辈子积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