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曲 | 花鼓子戏

花鼓子戏

文 | 胡子曰 

小时候,镇上电影院常有“唱花鼓子戏”的。老旧昏暗的剧场里,三十几排木翻椅,左中右三组,观众按单双号分从两个门进场入座。戏台,足有小伢子一头高,台上铺着厚厚的木地板,两侧是二层木楼。定场梆子一响,人声渐息,幕布徐开,灯火通明,花鼓戏锣鼓喧天地开场了。

花鼓戏,土话叫“唱花鼓子”,唱腔婉转悠长,咿呀呼嗨,是江汉平原上最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走卒贩夫,村野翁媪,莫不喜爱花鼓戏。剧情是早已熟悉的,婆婆姥姥们坐在一起,不是看戏,是来看人的——她们似乎对演小姐、丫鬟的扮相和年龄尤其关切。

“这个姑娘长的好看!”

“这个姑娘有点老了!”

有演“小生”的,是女扮男装,面容俊美,她佬们也眼尖认得。

其次,是专门看唱得“下情”的片段。

花旦唱到失亲、亡夫、丧子,或者痛诉丈夫背信弃义之类情节时,常常跪下,拖着哭腔唱大段唱词,动情处,眼雨汪汪的,把妆都弄花了。这往往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婆婆姥姥们说——唱得几好哟!唱得下情了!——也跟着流泪,或者入戏地大骂“负心汉”。

其余冗长的时间里,她们就有时会睡着了。(我的邻居郑家爹看戏,也好掺瞌睡,台上演“大闹天宫”都吵不醒他佬。)

我喜欢看投影在戏台两侧白墙上的台词。钢笔行楷,如大幅对联一般,白底墨字,随着台上演员的演唱,一句一句地切换。我被书法字迹所吸引,也好奇投影的技术。有时,还能对出演员唱错词的地方来。如果座位靠前,不仅演员的表情妆容看得真切,他们使劲跌脚,摔打、翻滚时,木地板上扬起的粉尘,强光灯的照射下,也纷飞在眼前。

印象深刻的戏,有两出,《站花墙》(又名“花墙会”)和《家庭公案》。

《站花墙》的剧情,我老早就熟悉。婆婆告诉我:讲的是杨玉春和王美容的爱情故事。她说,里头有个坏人——冒充杨玉春骗婚的张宽,与王小姐对诗:“白藕煨汤,越喝越香”。这是颇有乡土气息的幽默。每次婆婆一熬藕汤,我就摇头晃脑地“白藕煨汤,越喝越香……”把她佬逗乐。

我在二河看这出戏时,尚在年幼,只记得:杨玉春与小姐花园定情交换信物,将素珠取下,飞抛上墙头,小姐以扇相接,如同杂技。谢幕时,剧场里还放了鞭炮的!是什么演员班底,现在全无印象了。1980年珠江电影制片厂《花墙会》的主演是胡想英、胡新中,不知她们有没有到二河演出过。作为地方曲艺剧团,演出自然主要面向天沔汉一带的乡镇农村,我看的也许就是胡想英版吧。

在干一高中读书时,与习军同桌,他是横林人,他的姐姐是天门有名的花鼓戏演员,因此,习军也能唱几句。我曾跟他学过“站墙”一幕中杨玉春的“诉衷情”选段:

我为你——

我为你千里奔波冒风尘,

我为你死里余生血染巾,

我为你挨过王府无情棍,

我为你含悲忍辱入空门,

我为你墙外脚印摞脚印,

我为你手拿木鱼敲碎心,

只盼你无损冰清玉洁体,

要谨防花落寒塘染污尘。

——这一段唱词,文辞妥帖,情真意切,写得真是好极!

不可否认,《站花墙》的叙事,仍是传统民间戏曲的老套路:自幼订亲——嫌隙悔婚——私定终身——奸人构陷——金榜题名——花好月圆。我以为,如果没有“诉衷情”这一段戏,杨王的爱情,会显得突兀、单薄。

《家庭公案》是一部现代“铡美案”。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家庭公案》的情节更类似于路遥的《人生》,甚至让人联想到司汤达的《红与黑》。我想,这大概反映出了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某种生活真实吧!

《家庭公案》剧照

《家庭公案》在二河演出时,盛况空前。剧场后台出口的窄巷子尽头的厕所里都挤满了人。我踩进去上厕所时,旁边就站着带着彩妆的“公安局长”。

八十年代中叶,上街电影院的生意最旺。花鼓戏演出多,电影更多,《少林寺》、《木棉袈裟》、《黄河大侠》……放巩俐主演的《红高粱》的时候,人都挤爆了。据说,有很“刺激”的情节。

后来,戏曲渐少,电影也没人看了,电影院总是空着的。有时,门也不关,我们从上街的小学放学经过,就溜进去上上下下地乱窜一会儿。到九十年代末,花鼓戏似乎又兴起了一阵。我大学放暑假回家,母亲卖过两张票,让我陪她去看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北花鼓戏】六、花鼓戏代表人物(建国后)
戏曲电影 花鼓戏《花墙会》
《站花墙》与胡新中
花鼓戏《休妻讨饭》全本
文艺民俗
故乡的花鼓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