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乃崇、蒋健兰:王瑶卿改戏(一)改戏的目的

一、 改戏的目的

  谭鑫培、王瑶卿、余叔岩、四大名旦他们都在改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改戏呢?其实都同样是为了王瑶老所说的:“就因为改了以后唱着听着都好嘛。”改戏不仅只是为了唱的人自己觉“好”,而且追求的是听的人(观众)也觉着“好”。

  王瑶老在他亲手整理的剧目《万里缘》总本的“序言”中写的是:“此剧有做、有唱、有益风化之佳剧也。”(见南铁生文,收入《王瑶卿艺术评论集》。)“有唱、有做”是说演员可以发挥其演唱和表演才能,“唱着觉着好”,可以给予观众更多的艺术享受。“有益风化”就说的是剧本的思想内容是健康的,可以给予观众好的思想影响。我们大家都记得,元末明初大作家高则诚写《琵琶记》,开头末念的《水调歌头》中就有:“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王瑶老所说“唱着听着都觉着好”,如果仅是艺术上好看好听,还不是最好。只有达到艺术上有所创造,能满足观众喜闻乐见的要求,同时又能寓教于乐,才是最好。这正是这些大艺术家改戏的目的。

  前有谭鑫培,后有王瑶卿,他们改的戏(包括创的戏),都是把他们认为“有益风化”的常演或不常演的剧目,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改造。那又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呢?

  因为从来广大观众欣赏戏曲艺术,都是希望看到情节合情入理,人物形象鲜明,唱念做打这些艺术手段能够很好地刻画人物,塑造优美的艺术形象。观众欣赏情理顺畅的故事情节,受到感动,从而得到潜移默化,得到有益思想的感染,这就是从古来就强调的“高台教化”吧!可是如果剧情的发展,情不通,理不顺,观众就看不下去。人物的表现达不到艺术之美,艺术处理得不好看、不好听,满足不了观众视觉、听觉的满意要求,那也是白唱白演,费力而不讨好,观众也不会觉着好。

  试看老谭是怎样对待的。

  在老谭身边追随了15年之久的天津名票友王庾生说:

  “唱戏不解意,等于放狗屁!”是谭鑫培常说的口头禅。这句话虽然粗俗,可是很有道理。另外,谭鑫培经常强调“动于中,形于外”的表演方法,对于舞台上的互相交流,刺激反应,非常注意。谭鑫培能够“浑身都是戏”,就是因为他每唱一出戏,都能够详细地了解剧情,分析角色,甚至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不放过,力求其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状态。(见王庾生讲述,吴同宾、李相心整理的《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这就说明,老谭演剧很注意体验剧中人物,他对戏的艺术革新当然也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为目的了。可以看一个例子。京剧作家、研究家陈墨香和潘镜芙合写过一部小说《梨园外史》,里面虽是小说家言,可是因为陈墨香对京剧界的历史及当时的现状非常熟悉,小说中所写人物、时间、事态发展的过程,都有所依据。陈墨香自己说:“而此书所记,尚不尽蹈空,欲考梨园掌故者岂可忽诸?”在小说的第三十回中有一段故事:在一次堂会上,有一出《战长沙》,是程长庚的关公,谭鑫培的黄忠。事先爷儿俩对戏,对关黄对刀那一套把子。程长庚让谭鑫培说,说是:“我听你的。”

于是谭鑫培便说出了自己的处理。谭鑫培的主张是不用“大路活儿”,认为那“太官中了”,而是用不同一般的打法。人家都是关公唱完[导板],从大边走外边,而谭鑫培偏是要关公唱完从大边走里边。这场对刀谁是高相,谁是矮相,谁举刀,谁横刀……讲下来,谭问:“这一场底下有‘白猿传刀’一场,要不要了?”程说:“那是老路子,我早就不那样唱了。”于是谭接着说“拖刀计”一场,什么时候出刀,什么时候翻身,什么时候刺脖,什么时候削头,黄忠怎么落马。再一场怎么上,怎么打,怎么砍,怎么刺,怎么削鼻子,黄忠败下,关公追下。“这一出的把子,就算完了。”程长庚打完说:“你这娃娃,真耍得我气喘汗流,好生可恶。但你添的花样,实在不含糊。也可以将功折罪。”在旁边看的卢台子说:“本来,关公、黄忠都是五虎上将,把子太多虽说过火,把子太少也不合适。给大老板这样一改,到觉恰合身份。”程说:“何尝是我改的!都是这小子一人掌纲。”

  这里一段十分生动的描写,把三个人的面貌都介绍得清清楚楚。程长庚大老板随时在改他演的戏,边演边改;他与卢台子(胜奎)一起演《三国志》,一个是“活鲁肃”,一个是“活孔明”。这个“活”字,不是随便称呼的。照梅兰芳的说法,只有“他的气派、声口、动作、表情,样样吻合剧中人的身份。台下看出了神,才把他当作理想中的”那个人物,才能获得这样的称谓。谭鑫培是他们的后辈,当时还是个小青年(程长庚在1880年逝世时,谭34岁),他已经开始改戏了,看来也是随演随改,而且改的戏得到程、卢两位前辈的赞许,只因为他改戏是遵循着“恰合身份”这一条的。

  宋学琦在《谭鑫培的艺术生平》一文中总结了老谭的艺术。他说:谭鑫培的表演艺术从人物出发,改变了过去普遍存在的善唱工的只注意唱,演武生的只重武把子的现象。谭鑫培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出发,把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都作为表现人物的手段。他的表演艺术是为“演人”运用“程式”,而不是技与戏分离的“表现程式”。这样谭鑫培就把京剧表演艺术提高到那个时代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上。(见《谭鑫培艺术评论集》。)

  王瑶老立志改戏,便是学自老谭,他也掌握了老谭改戏的规律,考虑到戏情戏理,考虑到人物的刻画。他首先是打破旦角各行间的藩篱,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演唱和表演艺术融为一体,创立了“花衫”一行,以适应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因而他的唱和做都是与众不同,达到了内外结合的高度成就。1950年,当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的马彦祥叫乃崇为王瑶老记《我的戏剧生活》,第一段发表时加了“编者”按语,就是马彦祥写的,其中说:

  他是第一个演员以体会剧情的细腻做工来扮演青衣的脚色。这在当时(四十余年前)是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敢于尝试的事情。由此,才开辟了后来的“花衫”路子,使旦角的表演方法更为近情合理。他不但改做工,而且还大胆地改了旦角的扮像、服装、腔调,以至改了唱词。(见《新戏曲》创刊号,1950年9月出版。)

  体会剧情,理解人物,再来改戏,这是谭、王二位大师所坚持的道路。也不是说他们改的那么多戏,就一无缺点,但是凡是坚持这一道路的,就是成功的。因此,就是他们改了的,也并不是就不能再改,只是如果要改,仍需坚持这一道路而已。改出来的戏,力求达到好听、好看,有合情入理的故事情节,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有有益风化的思想内容,以满足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充实广大观众的精神生活。这就是谭、王两位大师改戏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1】王瑶卿改戏(刘乃崇、蒋健兰)
梨园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
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王瑶卿的老生艺术
梨园“通天教主”王瑶卿
言慧珠:父亲言菊朋的艺术生活
梅兰芳王瑶卿:亦师亦友半世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