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万增:学习姜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userphoto

2020.07.01

关注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转自《京剧研习平台》)

  2010年是小生宗师姜妙香先生诞辰120周年,回想起我自幼向他老人家学戏的经历,以及在1976年后曾潜心向姜门诸位老师学戏的过程,深深感受到了姜先生演唱艺术的博大精深。


姜妙香(1890---1972)京剧小生演员、姜派艺术创始人。

2

姜妙香、萧长华《群英会》

   吴小如先生在《姜老对京剧的重大贡献》一文中写到:“姜先生对京剧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大大突破、发展、丰富、充实了小生的唱腔。姜先生的小生唱腔是京剧唱工上的一次革新,他唱的是现代小生的典型唱法……”吴小如先生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在中国京剧小生发展史上,徐小香、德珺如、朱素云都是以唱功著称的老先生,虽然他们对京剧小生的唱法都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和创造,但唱腔旋律变化不大,感觉上还是有些直腔直调。我们今天听这些老前辈的唱片,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一点。姜妙香先生自青衣改习小生后,对京剧小生的声腔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令人耳目一新。姜先生对京剧小生声腔艺术的革新,是在京剧各大行当、各大流派的影响下进行的,是与谭鑫培、王瑶卿、梅兰芳等大师对生旦声腔艺术的改革同步发展的。

因此,如果说德珺如、朱素云等前辈代表了中国京剧小生早期的声腔艺术,那么姜妙香先生则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生声腔艺术的奠基人。直到今天,无论哪个小生流派的演唱艺术,都是在姜先生的声腔艺术上一脉传承的。这就是姜先生对京剧小生声腔艺术发展的最大的贡献。

 我是十五六岁时开始跟姜先生学戏的。那时我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初学老生,后改小生。姜先生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正赶上跟他老人家学戏。我的祖父于连泉(筱翠花)和我的父亲于世文听说我向姜先生学戏,都非常高兴,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并告诉我姜先生最讲究四声的运用,讲究声韵、咬字、吐字、收音。我向姜先生学习了《辕门射戟》、《玉堂春》、《岳家庄》等戏,姜先生主教,由陈盛泰老师和黄定老师助教。几位先生在学校都要称“老师”,但祖父对我说:“别的先生你可以称老师,可姜六爷你得叫‘爷爷’,他比我还年长十岁呢!”我父亲还对我说:“姜老已成大角了,还去钱宝森先生那里学‘云手’,你看看这些老艺术家对艺术是多么认真,谦虚,只要是好的东西就永远学无止境。”父亲的话对我的教育非常深刻。

 姜先生给我们授课时,尽管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的嗓音依然高、宽、脆,亮。他总是拿起调门儿领着我们唱、念,当时感到他的嗓子真好,有震耳的共鸣声音,至今想起来就好像还在耳边回荡。给我们说唱儿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示范唱、念。现在回想起来,能有姜先生这样的大师亲自为我们授课,真是我们的福分,但就是因为当时我们年纪小,还不能理解姜派的艺术真谛,很深的道理我们还搞不懂,因此只能这样一字一句地反复模仿学习。

    我除了在校期间向姜先生、阎庆林老师(姜先生的大弟子)、陈盛泰老师学习外,“文革”后,还先后又向袁文斌老师、黄定老师、刘雪涛老师、茹绍荃老师系统地学习姜派艺术,又学习了《玉门关》、《监酒令》、《飞虎山》、《孝感天》、《辕门射戟》、《奇双会》等姜派代表剧目。老师们在说戏时为我一字一腔的指点,帮助我理解姜妙香先生的演唱技巧和特点。所庆幸的是,后来这些戏我都在舞台上进行了多次实践演出,并得到了老师们中肯的意见,又获得了再次提高的机会。

《玉门关》于万增演唱 来自京剧连载 03:58




左图:于万增《孝感天》剧照

右图:于万增《玉门关》






曾经有很多人问我,姜派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其实,京剧各流派的艺术,都很难以简单几句话就可以定义的。以我多年向老师们学习和自身实践的体会,认为姜派表演艺术是需要从唱、念、做、表几个方面共同体现的,因为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姜先生的潜心创造,其中唱念又最为突出。要想学习、继承姜派艺术,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好唱念的基本功。要特别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咬字、吐字、字头、字腹、字尾、气口、发声等。当然,这又是京剧各行当的必修课。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哪个行当都唱不好,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了。要学的明白,演的明白之后,再说发展。

    著名老生艺术家杨宝森先生曾将姜派演唱艺术的特点概括为“小嗓大唱法”。我曾就杨先生的评语请教于黄定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分析和理解这句话。黄定老师说,杨宝森先生的评语不仅言简意赅,而且相当准确。所谓“大唱法”的涉意很宽泛,里面包含了姜妙香先生对小生角色和小生声腔的理解。如果要用“大”字来理解,那应该是一种大气,足浑厚,是豪放,围绕这个“大”字,行腔流畅舒展,表演刚劲细腻,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青年男子的人物性格和气概。在唱法上,学飞和借鉴老生的唱法与劲头,演唱时要流畅自如、收放自如。袁文斌先生和刘雪涛先生也说过:“姜派唱法的核心即是‘谭、余’(意指吸收谭鑫培、余叔岩两流派的唱法特点)。”在唱腔上,姜派艺术非常强调唱腔及唱法的流畅和韵味,听姜先生的唱,真是行云流水,非常享受。在演唱技巧上,姜派则强调“劲头”的运用以及“气口”的妙用,可以说,姜派的劲头无处不在。




《飞虎山》于万增饰演安敬思




齐啸云老师曾介绍我到天津向袁文斌先生学戏。袁文斌先生是一位资深的京剧票友,通生、旦、净(齐啸云老师的花脸就是由袁先生开蒙的)三行,而又以小生为主。他与姜妙香先生是半师半友的关系,但他的小生传承则完全遵循姜派。黄定老师曾说:“袁先生的唱法是典型的姜派唱法。”姜先生经常和袁先生一起研究唱腔,例如《玉门关》、《翠屏山》等剧目中的唱腔,都有袁先生很好的建议。在齐啸老师的建议下,袁先生向我传授了姜先生的代表剧目《飞虎山》,这使我对姜派小生唱腔和唱法的认识及应用有了很大的提高。

    《飞虎山》上场的引子非常有特点,“思亲泣流泪,愁锁皱双眉”这十个字要念得很有感情和意味,还要有爆发力。“思亲”两字都是阴平,如何处理?都按阴平念成“3 3”就不好听,如果灵活一点儿,“思亲”两个字不放在同一音阶上,念成“32”就好听多了。但要注意“亲”不能“倒”字,一定要往“亲”字上念。“泣流泪”,“泣”和“泪”都是去声,“泣”字的尾巴要往上翘一点儿,收音要快,收到“衣”音上。“愁锁”的“愁”字字头要重一点儿,出摩擦力,念“吃欧”,“吃”字头要重一点儿,“锁”享是上声往上滑。“皱双眉”的“皱”字,收音不要收到“欧”音,而要收到“喔”音。“双”字要咬住“尸”字头再张嘴,亮出膛音要爆发力,最后收归鼻音带出那个“眉”字来。十个字的[引子]就有这么多讲究,念出来能不好听吗?还有些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再就是[定场诗]有一句“自幼无父只有娘”这“无父”二字都是闭嘴音,容易含在嘴里念不清楚,这要有点功力了,“无”字最难,要用上面的门牙咬住一点儿下嘴唇,用气、用喷口把“无”念出,“父”字也一样才能把两字念清楚。





《飞虎山》中的小生唱腔最富姜派特点,要求讲究很多,也很严格。如[西皮娃娃调]导板:“安敬思生来命不强”中,

    6  6·3 5 6  1  1  3

    生来

    这当中没有气口,6113其中高音1用的是干提拉劲儿,这都近似于余派老生的立音劲头。“朝朝暮暮在山冈”中“暮暮”两个字后都垫有虚字“哇”,这两个“哇”字的唱法,袁老师告诉我,第一个“暮哇”点到而已,要轻一点,而第二个“暮哇”的“哇”615要用膛音,要爆发力,响堂,用气向上向外推,给观众一种被声浪推了一把手感觉。“在山冈”的腔,别光唱音符.用气和劲头来唱,

    就是这个7音,非常巧,俏。

    再说一点,后面和李克用的对唱[快板]“我又不犯萧何相”中第四句。“千岁有何话商量”这个“话”字,很简单地用了一个老生的往上滑的音|65|321|又干脆,又好听。

    还有很多极具特点的唱腔和唱法,不能一一列举。自己的水平有限,表达不全。另外唱念上有很多东西仅用文字和简谱是表达不出来的,尤其是姜派唱腔和唱法,有大量的小腔和劲头,唱法很妙,只有口传心授,再用心去理解、体会才成。

总之,姜妙香先生的声腔艺术是我们京剧艺术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京剧小生行当的珍贵遗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它继承下来,发扬下去。

    2010年8月

(注:原载于《姜妙香戏曲艺术论》文章略有删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们都知四大名旦,殊不知还有一旦徐碧云 毕谷云谈师父徐碧云
谈梅派唱腔特点(上)
赵荣琛:程派艺术漫话(程派唱腔的用气与用嗓)
京剧顺口溜
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姜妙香
张怀远:说 《小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