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一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一)第三次入“双庆社”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二)《哭监》(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二)《哭监》(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4)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四)《三拉》(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四)《三拉》(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2)

《天女散花》(1)

      《天女散花》的编演,是偶尔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一幅《散花图》,见天女的样子风带飘逸,体态轻灵,画得生动美妙;我正在凝神欣赏,旁边有位朋友说:“你何妨继《奔月》之后,再排一出《天女散花》呢?”我笑着回答说:“是呵!我正在打主意哩!”因为这样的题材很适宜于编一出歌舞剧。回过头来我就问主人:“能不能把这张画借给我看几天?”主人说:“可以是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如果你排好了,唱的时候,要留几个好座儿,请我听戏才行。”我说:“那是没有问题的。”

      回来以后,我就端详这张《散花图》,主要的目的是想从天女的风带上创造出一种舞蹈。我根据图里面天女身上的许多条风带,照样做了许多绸带子,试验起来;哪知道舞的时候,绸带子太多,左绕右绊,总是不大应手,试来试去,最后用两条带子来一试,果然切合实际,而且也并不妨碍美观,绸带舞的问题就这样做了决定。

      这出戏的名字,就用“天女散花”四个字。经过了八个月的筹备才告完成。我现在把当时编剧、服装、唱腔、舞蹈、演员的安排和设计写在下面。

      剧本是取材于佛教里的《维摩诘经》。故事非常简单,就是“维摩示疾,如来命天女至病室散花,以验结习”。

      编写的时候,所感到的困难,首先在于唱词念白。因为这是一个宗教故事,唱词念白都不能完全脱离佛教经典的范畴,所以很费了一番工夫。

      编剧的步骤还是同过去一样,先打提纲分场;只是关于经典部分的考据和修辞,是我和许多位朋友研究,经过一点一滴的细细推敲才完成的。

      这出戏的唱腔,是二黄西皮和昆曲合用,使用这些曲调的目的,为的是便于舞蹈。第二场天女出场时唱二黄慢板;第四场《云路》是最繁重的歌舞场面,所以用了西皮导板、慢板、流水;在最末一场散花的时候,又用了两段昆曲调子——〔赏花时〕和〔风吹荷叶煞〕,是李释戡和王又默两位填词,由我的表叔陈嘉梁制谱整理工尺,在台上就是他给我吹的笛子。

      〔赏花时〕曲谱是套用昆曲《邯郸梦》里《扫花》的调子,〔风吹荷叶煞〕是套用《思凡》末一段的调子,不过都有些小的变动。

       演出以后,有位昆曲家向我提议说:“这两支曲子,照宫谱的规律,不能连在一起。”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因为〔赏花时〕是正式昆曲的牌子。《思凡》这出剧在《纳书楹曲谱》里面附在最后,归入“时剧”一类,同《昭君出塞》等性质差不多,研究南北曲的人不把〔风吹荷叶煞〕看做正式昆曲牌名的,因此不能连在一起。我先谢了他的指点,然后说:“我排这出戏,并非纯粹昆曲,我是借用这两支昆曲的调子来帮助舞蹈身段而已。”他听了之后,才明白我们的用意。

      这出戏的剧本编写好了以后,关于戏里面的人物形象,我们是参考许多木刻、石刻、雕塑和各种关于宗教的图画研究出来的。

      那时候敦煌石窟虽然已经发现,但是壁画部分还没有人把它临摹摄影介绍出来。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些唐人写经的断简残编而已。我前几年在上海看见过一次小型的敦煌雕塑展览,后来又在北京看到文化部文物局举办的敦煌画展,里面如佛像人物、飞禽走兽、宫中用具、车船轿马,各种图案色彩鲜艳,线条匀整,真可以说是画法高古。这些画在一千多年以前并不是中原的名画家跑去画的,都是当地一些无名画工的伟大创作,传留到现在,不但是国内的一个名贵的艺术宝库,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有价值的文献了。

      敦煌的各种“飞天”的画像,同《天女散花》里的“天女”形象,现在一看竟有相似之处。我想敦煌雕塑的介绍对于戏剧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大家应该根据这些宝贵的资料,作深刻的研究,来丰富我们的人民戏剧,发扬我们的民族艺术。

      初演《天女散花》时,剧中的主要角色是:李寿山扮如来佛,李寿峰扮维摩诘,高庆奎扮文殊,李敬山扮和尚,姚玉芙扮花奴,我扮天女。场子的安排、登场的人物和剧情的步绪是这样的:

     场子一共分六场。第一场上四金刚、四揭谛、伽蓝、七菩萨、文殊师利、释迦如来、大鹏鸟、韦驮。上来起“走马锣鼓”,四金刚舞蹈,扮相是蓬头额子,戴面具,穿软靠,每人手里拿着道具——琵琶、伞、蛇、宝剑。走“四门斗”亮“高矮相”(四门斗是舞台上一种术语,就是四个人站在台上四个犄角,互换地位,斜对着做各种姿势),舞蹈毕下。再上四揭谛,揉红脸,穿软靠,手里拿着不同的兵器,也做同样的舞蹈身段毕下。

     接着上伽蓝、七菩萨、文殊师利。伽蓝的服装扮相,在戏里面差不多是固定的,像《金山寺》里的伽蓝一样,穿水田衣,戴蓬头金箍,净脸。七菩萨脸上上半截戴着面具,到鼻子为止,鼻子特别高大,下半截仍旧勾脸,穿着各种不同颜色的褶子,外罩斜帔(斜帔就是袈裟)。文殊净脸,戴蓬头金箍,也是罩斜帔。站门之后引出如来。

     如来戴一种特制的帽子,后面带着头发,勾金脸,红发红眉毛,穿黄褶子,罩斜帔,足穿僧鞋,手拿云帚。关于如来的扮相,我的朋友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红发红眉形象太凶猛,不够慈悲。有人认为历来戏剧当中的如来,一向是由净角扮的,这样可示大雄无畏的精神。后来再唱,找过李寿山研究,还是取消了红须红眉,改为黑的了。

       如来后面跟着大鹏鸟同韦驮。大鹏鸟头戴蓬头金箍,戴面具,嘴很尖,形状与雷公大同小异,穿着画羽毛形式的披肩,系着小腰裙,肩后背着两肩翅膀,也都画着羽毛花样。韦驮戴帅字盔,穿软靠,净脸,双手合十当胸,臂弯上平放着一根降魔杵。

       这出戏里的角色,戴面具的很多,面具都是根据塑像的形式特制的,有的连着帽子和头发,有的只是一个面具而已。

      如来上来唱完〔点绛唇〕的牌子曲,走上桌子,盘膝坐定,后面站着大鹏鸟,前面站着韦驮,两边七菩萨、伽蓝、文殊站门。这种形象相当庄严雄伟,也都是从塑像上面参考而来的。

      如来念完定场诗,派文殊率诸菩萨到毗耶离城去向维摩问候,文殊率七菩萨下。接着又命伽蓝传命天文到维摩室中散花,伽蓝下。如来念诗毕,率大鹏鸟、韦驮下。这场到此终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恭逢伽蓝菩萨圣诞
关圣帝君赞颂文:
伽蓝菩萨关公图像
伽蓝菩萨 名家清刀雕刻
老山檀香 伽蓝菩萨
一把扇子、一条绸带舞出不一样的韵律 | 这段舞让夏天不再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