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四)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一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全集)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一)第三次入“双庆社”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二)《哭监》(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二)《哭监》(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三)《写状》(4)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四)《三拉》(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一章《奇双会》(四)《三拉》(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4)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5)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6)

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1)

     我以前演的几出古装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首次上演都是在北京东安市场吉祥园。那几年我在吉祥园演戏的时候最多,所以排了新戏总是在那里演第一次。可以说我的舞台生活和吉祥园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现在梅剧团的团址也设在吉祥,最近我和葆玥、葆玖以及剧团的同志们排练《穆桂英挂帅》就在这里。因此我想借着谈《天女散花》的机会,把这个戏馆也介绍一下。

      东安市场内原有三个戏馆,一个丹桂茶园(即现在的丹桂商场);一个中华舞台(丹桂商场的南面);一个就是吉祥茶园(即现在吉祥剧院)。在一九二一年以前,东安市场曾经火焚过三次,那两个园子都被烧了,只有吉祥始终很“吉祥”的,并且一直很兴旺。在三次大火中有的买卖关了门,有的反而发展起来,例如荣华斋点心铺,最初只是一个摊,在失火以后一次比一次兴旺,由摊变成一间门脸,而两间,而有楼,而有南北号,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吉祥茶园在三次大火中巍然独存,始终是一个很上座的馆子。这个地方在旧式戏园中是建造比较晚的,所以它一切形式虽然都是旧的,却没有台柱子,听戏的没有吃柱子的感觉。

     北京旧戏园的规模,都是差不多的,一座棚式的建筑,面积总是方的或长方的,三面是楼,楼上有包厢、包桌,有散座。拿吉祥园来说,南楼北楼各有几个包厢,每个包厢都有两旁横断的隔扇和后面的隔扇,像一大间屋子一样,只留前面敞着。最前面是楼栏杆,栏杆里面是一个三面楼全通的过道,这个过道不是为听戏的走路用的,而是怕包厢、包桌里的茶水果皮等掉下楼去引起下面的纠纷。这个过道,在每天大轴戏快要上场的时候,有个人来贴戏报子,南北楼各贴一个在栏杆外面,用大红纸写黑字或金字,大轴戏人名、戏名是一个字占一张纸,是明天或下期的预告。

      过道里面才是包厢的栏杆,栏杆上面一道平板,可以摆茶具点心等。里面是方桌和小骨牌凳,可以坐十几个人不等。凡是老听戏的都喜欢坐南楼包厢,是全园最好的座位,视线和距离都最适当,北楼和正面稍差。还有“倒观”,是台的后面左右侧离台最近,但是看背面,专注意唱工的观众喜欢在这里。朱季黄告诉我,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每天他们一家人在南楼包厢听戏,他大概也还记得一些情况。正面楼有三层楼,一般人都嫌太远,不到那个地方去,只有大公主府的人在那儿坐,因为这个戏园是大公主府的一个包衣人(即仆人)开设的,所以在三楼招待他的主人。楼下两根大柱上贴着“开市大吉”、“万事亨通”,戏台台盖上面一槽隔扇,上画着十个大人像,是封建时代职贡图的意思,里面还有两个西洋装束的。凡此种种形式都和旧戏馆是一般的,所不同的是楼下包桌和散座已经横摆和戏台没有台柱是革新的。

      当时饭庄子的戏台也有没台柱的,例如隆福寺街的福全馆、什刹海的会贤堂都没有台柱,但是这两处都没台盖。旧式戏台的台盖有天井,是聚音的设备,所以没有台盖在音量方面是很大的缺点,并且也不美观。中国古典戏曲一切表演都是在方台上创造的,所以出场入场以及台上一切活动内容可以气贯整个的舞台。吉祥园的台保留着方台的优点,取消了台柱的缺点,把场面移在台侧突出的一个小台上,台盖虽然悬空,可是把重量放在台后的柱子上,台前两柱的顶端仍保留一小段柱子的形式,采取北京住宅垂花门的建筑方法,悬着两朵垂花,美观而不碍视线,这是新旧过渡阶段的典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禧太后请蒙古王公看戏,为何必点《雷音寺》,秘密揭开让人心比冰块都凉!
故事:老鳖精听戏,无一人敢动
老北京的戏园子
丁秉鐩:马连良的搭班演出生涯
《谈谈戏剧舞台对联》崔有德
民间故事:儿媳跟婆婆去听戏,途中遇到亡母:快走,这是冥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