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昌景点

    •  

 

1.三峡大坝
路线:在夷陵广场坐100路公交(或打的士)到夜明珠____在夜明珠转盘处坐8路至坝区______在坝前旅游接待中心办理手续(旅游开始)
门票:105/人(成人)60--70岁老人57/   70岁以上10/  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即可 持旅游年卡门票免费(需出10元电瓶车钱 导游免费)

长江三峡大坝简介:
  长江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镇,距宜昌市区44公里,且有宜昌至武汉、黄石的高速公路相连,长江三峡大坝是在建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要由拦河大坝、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长江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长江三峡大坝顶高程185,总装机2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长江三峡大坝旅游区占地面积 15.28 平方公里,目前已对游客开放五个观景点。
  登坛子岭观景台你能鸟瞰三峡工程全貌, 体会毛主席诗句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情怀;站在185平台上向下俯看大坝, 亲身感受华夏民族的伟大与自豪;在近坝观景点,你能零距离感受雄伟壮丽的大坝;登上坝顶你能直面雷霆万钧的泄洪景观;漫步截流纪念园体会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仿佛置身于“山水相连,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走进这里,就象来到一个庞大的露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的文物就是大坝截流时用过的挖掘机械、车辆、起重吊车、平抛船及其它工程用具等等;还有三角形四面体的水泥预制件、堆放砂石的隔墙等,这些“文物”以前都是堆放在废料场,无人问津。而当规划者把它们当作“雕塑”一样成为“园林小品”,洽到好处地摆在相应的景点上,它们就成了宝贵的“文物”。
长江三峡大坝黄陵庙
   黄陵庙是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禹王殿里还悬挂着清代慈禧书写的匾,旁边的武侯祠,殿内仅存“云霄一羽”一块大匾,字迹刚劲潇洒。殿后庭院里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亲手种植。庙后桔林中还有一口石井,泉源不断,名为黄牛庙泉池,据说也为诸葛亮亲手开凿。长江三峡大坝“之最”
  长江三峡大坝获得了很多“之最”的称号: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水利工程;世界最大的电站;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

 

2.三峡人家风景区
路线 1:坐车是在夷陵广场均瑶对面那个车站,坐10-1路专线公交到终点
         下车后买过江船票,单程船票10元。车为每小时一趟。早上7点第
        一趟,晚上收班530。票价 6
线路2:坐船
   是在夷陵区的虾子沟码头(虾子沟茶城门牌坊附近江
         边),早上八点半,下午回来是153090分钟可直接到达石牌(推荐采用线路2)。
        门票:三峡人家  158   年卡免费   年卡索道费用10元,无年卡30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14平方公里。三峡人家石牌之美,美在“湾急、石奇、谷幽、洞绝、泉甘”,它包括龙进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岭、灯影洞、抗战纪念馆、石牌古镇、杨家溪漂流等景区,其旅游内涵可以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馆(石牌抗战纪念馆),两个特别项目(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和杨家溪军事漂流项目),三个第一(三峡第一湾——明月湾、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长江第一石——灯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峡人家风情项目又分为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如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南宋陆游,清代张之洞,还有现代大诗人郭沫若等等。诗人们用他们的灵性之笔,或写三峡人家,或写橹声帆影,或写蛤蟆甘泉,或写青山飞瀑,或写秀峰奇石……读了这些诗篇,恍若身临其境,饱览了三峡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浓郁风情。
三峡人家风景区主要有八大看点:
  ●绝版峡江风情——三峡人家
  传统的峡江吊脚楼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蓬船静泊于碧波清溪之中,江面上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一幕幕景致如画,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习俗风情更是体现着峡江人民的质朴好客。
  水上人家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小渔船撒开了渔网,初峡亭精巧别致,在近溪的一边,一道水坝已筑起,截住了清幽的龙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渔民的家了。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现在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年轻一代仍然撒网捕鱼,风里来雨里去,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渔文化。
  溪边人家
    溪边人家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斜阳草树、雾霭烟雨,如诗如画。吊脚楼上吊着大蒜、包谷、红辣椒、蓑衣、斗笠。屋顶飘出袅袅炊烟,门前的溪水里,鸭鹅嬉戏,吊脚楼下小狗“汪汪”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欢迎”。吊脚楼前的大石头上,几位山里妹子在捶洗衣服,唱起了热烈缠绵的情歌,棒棰捶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似在演奏一曲深情的恋歌。
  山上人家
 山上人家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遇到高坎地势,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其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俗称“走马转角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可防止毒蛇猛兽侵袭。吊楼有大有小,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大户人家则7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由于临江,地势险要,一户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步入山上人家,几步台阶,便把你引进一个个原始淳朴的屋子,进入屋子,穿过一道门,又一架台阶把你引入另一处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样,回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进得去,却难走出来。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便可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个性。而屋顶上的遮盖物,也是大有讲究的,有盖泥瓦的,也有盖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说。盖泥瓦的人家会说“黄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盖茅草的人家会说“茅草屋里腊肉香”;盖石板的人家会说“石板底下有福享”。但这都体现了峡江人民的乐观、风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走上吊脚楼,檐角高翘,曲廊盘绕,举目四望,风光如画,大有空中楼阁之诗画意境,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
  ●三峡宜昌第一漂——杨家溪漂流
  杨家溪因宋朝杨家将的后裔曾移居于此而得名。神秘的杨家溪漂流以军事漂流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军训色彩,它分为动水漂流和静水漂流。在这里漂流,游人坐军车,穿军服,唱军歌,划皮艇,仿佛水上军训,一路搏激流,过险滩,既可领略冲浪闯滩的刺激,又可感受平湖荡舟的悠闲。
  ●中华第一神牌——石令牌
  据《东湖县志》载:江南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牌筏,故名石令牌,石牌地名即由此而来。石令牌高32,顶部宽12,底部宽13,厚约4,重达4300余吨,远观之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五代后周时期,峡州州治一度设于石牌,南宋建炎(公元1127-1130年)年间,峡州夷陵郡“移治石鼻山,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复旧”,在石牌设治六、七年。
  ●长江第一石——灯影石
  四块兀立山巅的奇石,酷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形象,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灯影石”即由此得名。当年郭沫若先生游历灯影峡时,曾题诗赞叹:“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
  灯影石中最负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呈蘑菇状,重达100余吨,底部的承重截面仅200余平方厘米,平均每平方厘米承载近半吨的重量,堪称世界奇观。
  ●三峡第一湾——明月湾
  浩浩长江奔涌至石牌河段时,在这里向左急转弯110,改向东去,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湾”。
  船过明月湾,置身于游船之上,眺望远方江面,便会发现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峦仿佛阻塞了滚滚长江,但船进山退,路转峰回,旋即又豁然开朗。故而当年郭沫若先生在过石牌远眺第一湾时,发出了“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的感叹。
  ●西陵第一洞——灯影洞
  灯影洞幽深狭长,长约1500,洞内岩溶地貌景观奇特,洞道地形多变。洞内的“五色奇音石”是灯影洞最绝妙的景观,它色彩丰富,呈黑、白、黄、灰、绿五色交织,色界明晰,用手敲击,可闻鸣锣击鼓之声,令人叹为观止,洞内一条落差达30的地下河,水流或缓缓无声,或状如洪钟,或潺潺悦耳,或悠如琴鸣,行走在这梦幻般的地下世界,令人心醉神迷。
  ●抗战第一馆——石牌抗战纪念馆
  公元1943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15万中国军队围绕石牌与10万日寇展开了殊死拼杀,取得了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粉碎了日寇觊觎重庆的美梦,成功地阻截了日寇进犯大西南的铁蹄。此战是二战期间中国抗日战场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
  石牌抗战纪念馆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当年抗战的军事遗址之上,馆舍面积440平方米,由凭吊缅怀大厅、多媒体展览厅、图文展览厅、实物展览厅四部分组成,收藏珍贵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近100幅。公元2003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将石牌抗战纪念馆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灯影峡南岸扇子山下,原有一大石豁然挺立,好似一只张口吐舌、睁眼鼓腮的蛤蟆,其背后的一股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水清味甘,是烹茶、酿酒的上好水源,这就是著名的蛤蟆泉。“茶圣”唐代陆羽品尽天下名泉后,誉之为“天下第四”,陆游亦有诗赞其为“天下泉中第四泉”。除二陆之外,苏辙、黄庭坚、王士祯、张之洞等都曾在此留下咏泉诗文。
  石牌是长江三峡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幅精彩的画卷,是两坝之间风景最为奇秀、风情最为淳朴的地方。20036月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石牌所在的西陵画廊保留了唯一一段原汁原味的三峡风光,这颗明珠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今天,各位朋友离开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烦恼,一头扎进三峡石牌的神奇山水之间,到天然氧吧里作一次绿色深呼吸,去三峡人家里感受一段厚重的峡江风情,您会真切地感受生命与自然贴近的意义,体味感悟自然、关爱生命的无穷乐趣。
                                    <!--[if !vml]-->

3.西陵峡快乐谷 
景区网址  http://www.ooooow.com.cn/  景区电话 0717-8862235
线路   16中对面=均瑶广场对面=铁路坝=夷陵广场,10路车
门票   32/
   年卡免费  

西陵峡快乐谷位于湖北宜昌市峡口风景区内,距宜昌市约八公里,据三峡大坝约三十公里,紧靠风景秀丽的下牢溪,与三游洞仅一桥之隔。
 【运动区】 
  三峡蹦极 
  几百年前起源南太平洋岛瓦努阿图的一种成人仪式,它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新西兰,并于1988年首次向社会公众展示高空悬跳。1997年蹦极传入中国。本园“三峡蹦极”高度居全国前列—61。蹦极跳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试想,一个人(或两个人)从20多层楼顶往下跳的感觉,战胜自我,挑战生命的极限,去经历您一生中最惊险、最刺激、最漫长而不可思议的瞬间,使你终身难忘。
  峡谷秋千 
  坐在荡幅达68,离水面18的峡谷秋千上,荡漾在碧波浩淼的下牢溪上空,您将神采飞扬,激情四射! 
  高空游车
  在峡谷间离水面60余米的空中骑车游览,进退自如,似腾云驾雾心旷神怡,峡口风光一览无余。
  飞天滑索 
  飞架于风景秀丽的下牢溪,高低落差38,长度200。滑行时像小鸟一样轻快飞舞、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伸开您的双臂,做个深呼吸,在蓝天碧水间尽情的轻舞飞扬。
  三峡攀岩 
  一段完美的“峭壁芭蕾”,真正的刺激、完全的释放,去感受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快感。
  【游览观光区】
  母乳泉 
  古时此地有一官状元襁褓中,其母携其上山拾柴,不慎母子跌入山涧,母去世,但褓中婴儿得已存活,被一狐仙救养,终将其抚养成人,可仙狐误修炼去世。后其发愤图强,中了状元后,回乡拜祭狐仙,竟只见一石乳,状元思狐仙多年抚育之恩,悲恸万分,仙狐已为婴儿哭泣,竟显灵从石乳中涌出一股乳汁,即成今日母乳泉。
  腾龙塔 
  相传大禹治水期间,此地有一条小龙因年幼在西陵峡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大禹怒发神威,将其困在龙泉洞,此龙历经千年修炼,弃恶从善,成为祥龙,恰逢本地久旱无雨,祥龙从龙泉洞一跃而出,在此山头向天腾跃,播云散雨,救济黎民,从此,此地风调雨顺,人杰地灵.故当地人凡遇金榜题名,官场升迁等飞黄腾达之事,皆为此龙的祥气所至,因此,建塔纪念之,并得名“腾龙塔”。
  姻缘池 
  相传,此地袁姓财主家有一女,美若天仙。可袁女却相中峡江纤夫,暗中以身相许。财主知晓,恼羞成怒,派家丁押纤夫欲投入江中。袁女得知,挽纤夫纵身跃入汹涌江水。忽现神龟浮出江面,载两位有情人游至此地。从此,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他们去世后,儿孙将其合葬于此,时间一久,竟从岩壁上涌出两股阴阳泉水。后人为记念神龟成全的这段旷世奇缘,塑龟于池中,起名姻缘池。
  吊桥 
  或在吊桥漫步,或在茶楼品茗,同时都能全方位观赏到园内所有惊险刺激的体育游乐项目。
  龙泉洞 
  因大禹治水曾降龙其间而得名的龙泉石树园,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宜昌市西北十公里处下牢溪北岸崖腹中,是三峡画廊中最壮观、最著名的溶洞景观。
  现经国内第一流溶洞专家科学主持二期开发后,洞中万种风情景物更加新奇绝巧、壮观俊美。塔林宫、瑶池宫、瀑布宫、万寿宫、水晶宫等五大景区组成的主体洞景,更加浩瀚丰繁、气象万千、蔚为壮观。

 

 

4.车溪风景区  

景区网站  http://www.chexi.net/home.aspx
线路  铁路坝海通车站或北山坡站乘坐到车溪的专线车到达景区大门,然后换乘景区专线车游览景区。
票价 70/
  年卡免费
  车溪游览区位于点军区土城乡,距中心城区18公里,经318国道可达景区,沿土三公路向北可抵三峡石林、石牌、黄牛岩游览区。
    三峡车溪民俗风景区是以“梦里老家”为主题,以田园风光和土家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区。景区内巴楚民风古老淳厚,田园风光清新自然,其特点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主题定位(梦里老家),两大自然奇观(植物奇观、地质奇观),三种文化特质(民俗歌舞欣赏、农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四种旅游特色(民俗风情游、休闲体验游、科普考察游、猎奇探险游)。车溪山灵水秀,民风古朴。这里雄峰、异石、奇洞、飞瀑、清泉等景观随处可见,古作坊与土瓦民居交相辉映,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水乳交融。现已成功推出八大特色之旅:农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农家歌舞欣赏;篝火野趣晚会;腊梅植物科考;水车博物馆、黑沟峡森林浴;特大溶洞猎奇探险;忘忧谷溯溪探源野考。
  车溪游览区由石仙谷、巴楚故土园、腊梅峡、农家博物馆、宝塔谷、天龙云窟、风洞、忘忧谷八大景区组成,有睡鹰瀑、巴楚故土园、农家博物馆、珍稀植物园、千亩野生腊梅、水帘洞、莲花潭、风洞、太公洞等主要景观。其特点可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种主体风格(古朴自然的世外桃源),两大自然绝景(地质奇观、植物奇观),三种文化特质(民俗歌舞欣赏、农耕稼作展示、古代作坊表演),四种旅游功能(猎奇探险游、科普考察游、休闲避暑游、民俗风情游)。离开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的烦恼,一头扎进车溪的青山绿水之间,您会真切地感受生命与自然亲近的意义,体味返璞归真的无穷乐趣。
  腊梅峡长3公里,幽谷泻清泉,两岸尽梅花。谷底以石板为床,鹅卵为絮,滩潭相连,银瀑中接,峰峦叠翠。峡口千年桂树飘香,谷内千亩梅海吐艳。时至寒冬腊月,满谷溢香,当您一落梅台,更觉千娇百媚,充满诗情画意。
  天龙云窟
天龙云窟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药宝库,在1000多个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100多种植物,其中各类中药材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里的名贵中药材有苍蒲、黄芹、五倍子、绞股蓝、十大功劳等,有可食用的花椒、无花果等,还有观赏植物四季桂、樟树、蓝天竹、两面针、楠树等。特别珍贵的是号称“车溪植物三宝”的篦子三尖杉、宜昌橙、柳叶冬青。据专家介绍,车溪的高山峡谷和地域气候使三尖杉成片生长,且数量在3000株以上,这种景观全国罕见。三尖杉是著名的观赏树种,其根、茎、皮、球果均可入药,是抗癌的特效药之一。宜昌橙是现代桔橙的祖先。柳叶冬青在中华大地十分罕见。
    小小水帘洞 “小小水帘洞”因洞口上方一排流水如珠帘悬挂而得名。洞外有巨大的天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在小小水帘洞竟也是藏龙之地,一条地龙张牙舞爪,摇手摆尾,片片鳞甲发出青光,似在呼应洞外天龙。绕过地龙,可见并成一排的七股水滴如珍珠般散落在石幔之上,叮咚作响,人称“七弦琴”。近旁的石幔坡上遍布人形石桩,这就是罗汉林。这里的罗汉,有人数过之后,说有500个,也有人说有800个,高矮胖瘦,站坐行卧,神态各异,活生生一幅罗汉图。沿罗汉林下台阶可以摸到一排“珊瑚”。珊瑚的形成,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迷。
    莲花洞莲花洞洞口有股泉水非常奇特,它常年不断,常年保持水量不变经过地质部门化验,它含有锶、溴、碘、锌、铝、钡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是一种高锶低钠的天然优质矿泉水,同时也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涸八溶沉疴”的特点,人称“八功德水”。洞内有许多个深黄色的形状似莲花瓣的东西,还有许多呈梯形分布的小水潭,这就是全国罕见的莲花潭。它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沉积物。当含有碳酸钙的地下水进入洞底后,由于洞底起浮不平,就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小洼地,当地下水浸过小洼地,慢慢高过边缘,因二氧化碳散发产生碳酸钙化学沉积,因此在洼地周围沉积得越快,并且不断加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呈弧线弯曲,类似莲花瓣的沉积物。在中生代,距今4000万年到300万年间,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此洞,莲花瓣的形成在100万年前就开始了。
  巴楚故土园浓缩巴楚民俗遗风,在纺线织布、车水打夯、碾麻造纸的农家劳作中尽现昨日古朴民风。这里丰富的劳作生产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兴奋之中,您可即兴走入纺织、榨油、造纸、豆腐作坊,亲自感受巴楚先民的劳作奇韵。
中国第一家水车博物馆
三峡水车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水车为题材,动态展示水车演变史的博物馆,它是古代农业科学的结晶。水车博物馆依照早期车溪沿河水车布局,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品不能触摸的惯例,强调了差异性、参与性,体现了个性化、人性化,鼓励游客参与劳耕稼作活动,体味先民生活。
    据史载,经过车溪的古驿道,西可入四川,车溪至今存有乾隆二十年“重修古道”的碑文,沿溪有以水车为动力的纸厂、香厂近十家,一时商贾运云集,市井之气弥漫车溪峡谷。为留下昔日的车溪风情,借以勾起满足现代人尘封在潜意识里的渴望,伴着咿呀的水车声走进一段逝去的岁月,使人心往神驰,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撞击。
    在这个地球上,唯有车溪与水车最有缘。水车咿呀,永远是人类抒情的主题。现代人就是在这样的茅盾生活着: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富裕与便利,又频频回首来时路,为那些万劫不复的,或者渐已远去的西黯然伤神。当人们厌倦了紧张的都市生活,渴望寻找一片闲适和淳朴的天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和着泥土的芬芳,领略那种回归自然的乐趣,让疲惫的身心凡稍作休息。来吧,常回梦里老家,在劳作的韵律里追忆往昔,在倒流的时空中陶醉逍遥。
车溪水车博物馆实地集中展现了中国2000多年来经常使用的两大类16种水车。
    水车分类:桔槔、水碓、翻车、脚踏翻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机汲、拔车、风力水车、筒车、高转筒车、卫转筒车、水碾。
脚踏翻车
――翻车的一种较高级形式,是在手摇翻车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唐朝已广泛使用,宁元时期更加成熟。
牛转翻车
――牛绕柱旋转带动水平车轮,再借变向轮齿拉动纵向车轮旋转,从而使龙骨板刮水上岸。牛转翻车在唐朝已开始有人使用,宁趋于成熟,元代使用十分广泛。
风力水车
――风力不车也是翻车的一种,它以自然风力为动力提水,是继利用畜力、水力之后又一重大进步。风力水车产生于元代东部沿海地区,但到明代才逐步推广应用。
拔车
――又称“手摇水车”,发明于明代,是在手摇翻车基础上改进的小型手摇水车,相对于手摇翻车而言,结构简单,轻便灵活,不仅一人戽水,而且可一人扛走,近水低田最适用。
桔槔
―― 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附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西周时期的桔槔灌溉,是我国农业从抱瓮灌溉转向提水灌溉的开始;桔槔已具备了水车的雏形。
机汲
―― 机汲发明于唐朝,它吸收了辘轳和筒车的优点,可以远距离送水。据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机汲记》中的记载,机汲是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为辘轳汲水法的重大发展,相对于筒车更为进步。其动力结构是曲柄辘轳,而汉代还只有滑轮式辘轳和细腰辘轳。机汲借助架空索道和滑轮,把上下垂直运动改变为大跨度的斜向运动,有利于江河两岸农田的灌溉。
翻车
―― 最早期是比水碓更为进步“手摇翻车”,为东汉未年毕岚首创(《后汉书》),三国马钧加以改进(《三国志》)。自发明近两千年来,一直是我国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一种排灌工具,至今南方很多地区仍在使用。其名称也很多,如龙骨车、水龙、水骨车、踏车、水蜈蚣、水车、翻车等。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江南(湖北省)蕲春有多处地方以翻车为地名,如“翻车水”、“翻车城”。翻车因用人力、畜力、水车的不同,又分脚踏翻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风车翻车等许多种类。
水碓
―― 水碓是秦汉时期由许臼(一头粗一头细的捣食工具)发展而来的一种水力工具,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对自然力的利用职权机械力,依次发展到使用畜力、水力,运用杠杆拉动水碓舂米、舂面,劳动效率明显提高。桓谭《新论》中说,“因延力借身香以践礁,而利十倍。杵臼又复设机关,用驴赢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筒车
―― 筒车发明于唐朝,诗圣杜甫有“连筒灌小园”的诗句。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朝初年,寺庙僧人浇园时,“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唐代陈延章《水轮赋》描述的水轮是水车的筒车,水轮由木制,轮上缚以小竹(木)筒作兜水工具,下端设置在流水之中,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提水上升,就达到“钩深致远”,“积少成多”,冲破涯岸的隔离,使水为农桑服务的目的(《全唐文》)。筒车包括戽车、卫转筒车、高转筒车等许多种类。
高转筒车
―― 高转筒车发明于唐代,其结构是将一串木斗挂在立齿轮上,在轮轴两端伸延部位装上供脚踏或手摇的装置。
卫转筒车
―― 又称驴转筒车,发明于唐代,其工作原理与高转筒车相近,唯借力对象不同。
水碾
―― 南北朝时期的水碾,系一个水轮带动一个辗轮,至唐出现了一个水轮带动多个辗轮的机械。《旧唐书?高力士传》载:“于京城西北戴沣水作碾,并转五轮,日破麦三百斛。”

5.三游洞
线路  16中对面=均瑶广场对面=铁路坝=夷陵广场,10路车
票价
   48   注: 160-70岁老人、中小学生半价。 2、儿童身高1.2以下免票,
        1.2以上购学生票。 年卡免费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唐元和14(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这是人们称之为“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提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后三游”。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形,深约30,宽约23,高约9,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历代途经夷陵(宜昌)的人,大都到此一游,并以楷、隶、行、草各种字体和诗歌、散文、壁画、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
  三游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击,飞珠溅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西眺可见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当时庙中“道士”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195831,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造福子孙后代,曾沿着陡滑的小道,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
  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细泉涓涓流入,长年不歇,潭边草茂竹翠,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陆游泉。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10月8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书于石壁上。后人称之为“陆游泉”。
  碑刻与壁刻
  三游洞内外有很多碑刻与壁刻,具有历史价值与书法欣赏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唐宋以来,白居易、元稹、白行简、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游览过三游洞的名人,以及在夷陵任过职的官吏,或题写诗文、或刻碑记事,共作壁刻、碑刻100多件。保存下来并已经发现的近60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像清人陆维的隶书壁刻“鬲凡”,陈建候命长女闺瑛用小篆书写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顽,化工有宝秘形山,辟开混沌蒙窍,露出人间生死关”。均堪称书法上品。
  陆游泉
  出三游洞沿石阶下行到下牢溪畔,悬崖腰畔有一方形石井,依峭壁上履石亭,这便是“陆游泉”。
  据地方志记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路经夷陵游览了三游洞。他发现下牢溪上方有一潭清冽的泉水,取水煎茶,气香味甘,赞赏之余留下诗词:“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这便是陆游泉的来历。
  张飞擂鼓台
  在三游洞的西陵山顶面临大江处,有一柱形石峰,上有小平台,遍是著名的“张飞擂鼓台”。据地方志记述,三国时期蜀汉猛将张飞在宜都郡(今宜昌)任太守时,曾在此台擂鼓督练兵士。猛将张飞的朔像背依幽深峡谷,下临滚滚长江,环眼圆睁,虎须戟张,巨臂挥捶,似闻隆隆能够战鼓声,再现了这位古代名奖的勃勃英姿,游人至此,纷纷摄影留念。擂鼓台是游客最喜爱的景观。
  至喜亭
  三游洞顶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重檐三叠、金瓦朱栏、由“品”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这便是“至喜亭”。
  至喜亭始件建于宋朝,由峡州(今宜昌)太守朱庆基修建在大江边,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景佑四年(1037年)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专为此亭撰写了《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
  巴楚乐宫
  《巴楚乐宫》展出的巴楚乐器“八音”齐全,乐舞图象婀娜多姿,在古色古香的舞台上,身穿古典名族服装的演(奏)员,以复仿制的1597件巴楚乐器,奏楚曲巴乐,拌巴歌楚舞。您将在悠扬的音乐中,仿佛听到屈子仰天吟《国殇》,昭君离乡琵琶声;在浓郁的民族舞蹈气息里,可以感受到龙舟竞渡的波飞浪溅,桔茶飘香的丰收喜悦。从而更增添了爱宜昌,爱三峡,献身中华的赤字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奇的崖洞,历代文豪慕名探访,抗战期间曾作为政府办公地!
散文首卷家在三峡《人石对悟》《雄关冷月》《烹茶三游洞》《如酒醇香》
湖北省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市,现为三线城市
灵秀湖北:醉美在清江(叶平)
贵州之旅第三回 山路崎岖,细雨畅游俏三峡
好消息!宜昌这座大桥建成通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