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林距离丨张明华: 从王刚手上的紫金锤掉落说起

  鉴别赝品已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明星王刚手握紫金锤,怒砸赝品,在荧屏上风光一时,后因赝品与否闹起了风波,引发了官司,官司虽然最终赢了,但节目就此偃旗息鼓,紫金锤黯然落地。上海一家大博物馆出于好心,象征性地收一点手续费,为藏家鉴定瓷器,结果藏家据此向上家索赔,涉案,法院发来了传票,“羊肉不吃羊骚臭”,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近日,上海有关部门为了健全社会上的文物拍卖、买卖、收藏活动,打击欺诈、作假等非法行为,推荐上海文物商店、朵云轩集团、上海市收藏协会3家单位作为首批试点,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工作,但文物鉴定咨询专家不向委托人出具文物鉴定咨询文书,给出的仅仅是基于学识和经验的口头意见与建议,不能作为法律证据,更不具备法律效力。问题来了,你不想给人家法律证据,可以,但是“宝物”一旦牵涉到欺诈、作假、索赔、盗窃及经济方面等等的案子时,受损的宝主一定会以你的说法为依据去与卖家闹腾,去打官司。届时你即使声明在先(王刚的紫金锤事前也签过“生死文书”的),恐怕“湿手捏了干面粉,撂也撂不掉。” 


  医学界有个很时髦,也很有道理的说法,就是“治未病”。故事源出于扁鹊与魏文王的对话。说白了就是防病、查病在先,立足防患于未然,这比疾病缠体之后的伤筋动骨与苦药明显利好。我想,对付文物市场上的陈年痼疾值得借鉴,初步梳理了一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出版和报道须有章法

  出版物上假古董以文物的面目出现最容易坑人。许多藏家的文物知识大都是从出版物上起步的,一旦接受了错误信息,损失必然惨重。可悲的有些甚至是国家的专业出版社,因为拿了人家的钱,闭着眼睛帮人家出版赝品充盈的豪华图册。记得我的一位美国朋友,依样画葫芦,从市场上买了一大批假古董让我鉴定。当我作出否定时,她竟拿出画册一一对照与我辩论。

  由于假文物在民间拥有很大的市场(目前所知可靠的红山“C”形出土玉龙仅仅二三件,民间藏家可以做到人手一件甚至几件,全国至少几万件;中国台湾一家古董店出现过一件几近一米的巨龙,让人瞠目结舌!)。赝品被当成国宝宣传的事情屡屡发生,其中有些属于赝品持有者恶意通过媒体宣传弄假成真。一些传媒在报道民间藏品过程中毫无章法,捡到篮里都是菜。


二、博物馆须严防严管

  博物馆在人们的眼里相当神圣,其中的展品除了极个别的有些学术上的质疑几乎都是真品珍品,因此,无论专家学者平民百姓眼中的标准器都在那里。几年前,一个大型的国家级博物馆,不知是什么原因,为海外一位收藏家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展览,里面是大量的红山玉器的赝品。该馆还将馆藏真品与这些赝品一同展出,让人误以为此人的收藏都是真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了开幕仪式,讲了不少捧场的好话——还都被言辞凿凿地印刷在展览的大型图册上。这个展览差一点光顾沪上。征询到我,我一口否定。当然,上海也不是真空,有家区级博物馆也曾风风火火地展出过几十件民间收藏的假的不能再假的元青花,天方夜谭式的西汉青铜地震仪……因此,严防误展是博物馆必须高度警惕的作为。

  文博专家既有真才实学者,也有滥竽充数者;既有德高望重者,也有见利忘义者;即使是真才实学的专家,也不是各个时代的文物样样精通。专家往往受制于时间、精力、天赋、机遇等各种因素,只可能专长于专门的一个门类。有个大馆的老专家,平时泛泛而论的文章不少,滥竽充数的图册一大叠,有本关于古玉器的彩版精装大著,我从头到尾粗粗翻了一遍,里边鎏金、彩绘,光怪陆离的所谓古玉,几乎没有一件真的。退休后又成了来者不拒能量庞大的鉴定机器。假得不能再假的东西,他也会广证博引地论述一通。由他执笔公开发行的这类图册,竟开创了玉器研究畸形版本的先河:一张器物彩照,旁边就是一张由他亲笔签名盖章的胡言乱语的鉴定证明。也有专家甚至公然兜售不明来路的古玉,海外一家声名远播的博物馆信以为真购入假货,一度被取消了征集古玉的资格……对于这些劣迹斑斑的“专家”,有关单位应该严加管束,加以曝光,以儆效尤。


三、传播正知识提倡理性收藏

  为了提高民间收藏家的鉴赏水平,国有博物馆有责任为他们开办有关的知识讲座,提倡理性收藏,文明收藏。上博有传统的“博物馆之友”,我认为是否在此基础上可以类推出“中国书画之友”,“中国陶瓷器之友”,“中国玉器之友”,甚或将玉器之友细分为“红山玉器之友”,“良渚玉器之友”,“明清玉器之友”等等。让民间藏家的鉴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博物馆的讲座在保持前沿高深的学术质量前提下,也要为平民收藏家考虑,在积极听取民间意见的基础上,接地气的选题应该保证一定的数量。

  除此,在合法的经营文物单位也存在一些问题。地摊式的市场是大量平民藏家的主要阵地,比较混乱,拍卖行囿于行规可以对真假不负法律责任,纠纷不断。这些需要尽快规范起来。对行内已经发现的那些证据确凿的坑蒙拐骗者及行为必须快准狠地加以严惩。


  当下,有关职能部门替老百姓着想,帮老百姓鉴定文物当然是好事,不过从“治未病”的角度考虑,还需在以上所及的诸多方面加强重视力度。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原载于2017年4月8日《新民晚报》

C02: 文艺评论, 作者: 张明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方告诉记者
古玩行有句话:“一旦成为了‘国宝帮’,就很难被唤醒!
【艺术3.15系列观察之三】十大文物鉴定专家乌龙事件排行榜
深度分析当今“古玩圈”
2012中国收藏界十大事件
商代玉器的鉴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