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逻辑思维哲学》3:划分篇


在明朝,某天一位年轻人突发奇想要依照《大学》的指示,践行“格物致知”的理念,于是他决定先从“格”院子里的竹子开始,便和一位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这位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了下去。他依然坚持面对竹子,静坐体会。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天,他也累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


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这位年轻人一无所获。不过倒是留下了儒学一段格竹趣谈,他就是后世被誉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初级划分

其实,如果抛开儒家学说那些玄乎其玄的道德说教,单纯从人类认知世界的本能思维角度来看,“格物致知” 所谓的“格”实质上就是划分,即逻辑思维第二级,对事物分解剖析的能力。


 将大事分解成小事,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是人类最早的认知研究方法。遥想远古时期,当人类把打来的猎物大卸八块,分割食用的时候,就发现了事物存在着表里不一的秘密,其内在比外在有着更丰富的信息和新发现,久而久之对一切陌生的东西进行分解剖析,深度发现便成了普适性的思路。


划分,本质是一种局部性思维,它通过将不可理解的、不可把握的、复杂的“整体1”分解为可理解的、可把握的、简单的“局部多”,来拼凑起对事物的深层理性认知图景,这就像人们给一片茂密原始森林画地图一样,通过不断深入,对一个个区域进行探索,最终勾画出森林的全貌。在过去数千年,人类无论是对一种动物的认知,还是对一片疆域的探索,无论是对有形事件的解析,还是对无形问题的观察,都离不开“划分”这把锐利的思维武器。这种思想在哲学上又被称为“还原论”。




最新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还原论得定义是:“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认为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


划分的价值除了帮助人们对事物进行分解,使之认知更简易,更深刻以外,它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帮助人们发展出“数”的概念,使思维方式由定性上升到定量,对事物的把握更加精确化。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孩子对“数”概念的建立过程,原来眼前的一堆苹果,当划分开来后,变成了2个大苹果,3个小苹果;一堆玩具,当划分开来后,变成了3个皮球、1辆玩具车、4个小人偶、8个积木……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原始人也是在对周围浑然一体的环境进行了一番思维划分后,才有了清晰的定量认知:3座山、两条河、一只老虎、5棵树……假如没有划分能力,在他们的视野里,世界是不分彼此的一体,也就不会有“数”概念的诞生。

高级划分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故事:王阳明为什么“格竹”失败了呢?


简单讲就是年轻时的王阳明并没有认识到“格物致知”的两层真义:


从形而下的层次来讲,“格物”就是划分事物,去探究表象下的深层实质,发现新知。


从形而上的层次来讲,“格物”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知框架,然后用这个框架指导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新知。这个框架用哲学术语表述就是多组范畴,如虚实、动静、生死、因果、内容形式、现象本质、宏观微观、必然偶然、整体局部等等。而这一组组范畴是圣哲们靠卓越超凡的划分力,破碎虚空,在抽象的形而上世界中分割出来的认知坐标。



我们不妨重温一遍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章的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其实在这一章中作者已经明白传授了“格物致知”的秘诀方法,只是过去人们读书更多注重微言大义的阐述,过于牵强附会于道德伦理的解读,没有用一种整体思考格局去读书,因此看不出文章的真髓精义罢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格——物——致知

本末——竹子的本末是什么?
始终——竹子的始终什么样?
虚实——竹子的虚实是什么?
动静——竹子的动静什么样?
生死——竹子的生死为什么?
因果——竹子的因果是什么?
内容形式——竹子的内容形式是什么?
现象本质——竹子的现象本质是什么?
宏观微观——竹子的宏观微观什么样?
必然偶然——竹子的必然偶然为什么?
整体局部——竹子的整体局部是什么?

……


如果人们在头脑中建立了这样的“格式”去看世界,天下万事万物有何不可致新知呢?!

《逻辑思维哲学》:划分观

1、作为整体的世界只可直观感受,不可深度认知。


2、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局部构成的整体,要想精准地把握整体,必先认识其局部。


3、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可分性,如果客观不可分,人类也会在主观上将其划分。

4、将某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实质上就是确定划分标准的思考。


5、划分帮助人们建立起定量化、深刻化、局部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6、二元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多个二元范畴构成的整体,例如:正反、对错、真假、利害、善恶、虚实、因果、大小、美丑、成败、得失、进退、贫富、尊卑、智愚、苦乐等等。


7、三元哲学认为,世界是由多个三元范畴构成的整体,例如:正反合、高中低、长宽高、前中后、左中右、正负零、天地人、道法术、物质能量信息、气态液态固态等等。


8、两极之间存在无限的丰富性,三极之间存在最简约的广度。


9、没有划分,就没有定量;没有定量,就没有精确性。


10、把大事分解成小事,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是人类最基础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


11、分门别类是任何一门学科构建的基本框架,没有横向类别划分和纵向层次划分,人们就不可能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构。


12、许多看似完美的答案实际上经不起划分的检验,随着定量质疑和深层追问,逐渐暴露出其内在逻辑无法自圆其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哲学
什么是哲学能力?
太极图——三位一体整体平衡逻辑思维模式图
对“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质疑输入标题
归纳与演绎方法,是人们对事物形成正确认知的必要手段
《概念思维和定性思维的等价性研究》0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