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年间沈阳曾有一个承德县

  核心提示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2300年前的边远军事要地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历史的变迁,沈阳曾多次更名:从最初的侯城到玄菟、乐郊、沈州、沈阳路、沈阳中卫,再到盛京、奉天、承德,直到今天的沈阳市,这些称谓的演变,演绎了沈阳城怎样的历史变迁?

  为此,笔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姜念思和著名清史研究专家佟悦。

  侯城——沈阳第一个名字

  考古学家姜念思告诉记者,历史上,沈阳有据可考的正式见于文献的记载始于西汉时期的《汉书·地理志》。该书记载,辽东郡下设18个县,其中就有“侯城”,系辽东郡“中部都尉”驻地,是军事重镇。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名将秦开率领精锐之师,在沈阳地域同入侵之东胡族人展开了浴血奋战,结果东胡族人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败退而逃。秦开为了防止东胡族人再犯,便在这里屯兵戍边,并名之曰“斥堠”。到了秦汉,朝廷废除分封制,设置辽东郡,在沈阳地区设置了侯城、高显、辽阳、望平4县,而侯城较为著名。

  姜念思介绍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沈阳市区内陆续发现了战国墓、汉墓,90年代又发现战国、汉代古城址,并出土了大量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他认为,侯城遗址应该就在沈阳旧城内,今天的沈阳市就是在侯城遗址上发展起来的。

  玄菟郡治所在上伯官屯

  姜念思介绍说,在东汉末期至三国公孙据辽时代,沈阳地域还曾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古城,即玄菟郡城。

  《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城是汉武帝在燕、秦基础上开拓辽东和鸭绿江左岸而设置的四郡之一,最初设在沃沮。由于四郡边域辽阔,常常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从汉昭帝开始,玄菟郡城逐渐内缩,向辽东内迁。后经史学家考证,玄菟郡城迁至今辽宁新宾苏子河上游,大约在东汉末年和三国公孙度时代,再迁至今沈阳市浑南区上伯官屯。《晋书·地理志》载:“玄菟郡,汉置。统县三:高句丽、望平、高显。总户数达3200户。”

  2013年4月,经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王绵厚及几位考古专家的勘察,在沈抚交界处的上伯官屯古城遗址,出土了汉代和战国时期的文物。王绵厚激动地写下:悠悠遗迹古侯城,扶骥寻踪整三寻。玄菟变迁两千载,盛京史迹众纷纭。

  乐郊与靖康之耻有关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公元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军攻占了檀州、顺州及三河等10多座州县城池,俘虏了大批汉人,并强行将这批汉人迁至外地,经过长途跋涉到今沈阳处,在此设置了一个县,县名仍称三河县。

  至此,辽统一中国北方后,其辖区就有了两个三河县,据《辽东志》记载:迁到沈阳的三河县衙署“在沈阳城东北隅”,又说此“三河县以其地广衍肥沃,迁于是土者乐之,故更名乐郊县”,乐郊县名由此得来,并一直沿用,至元代初时废止。

  姜念思介绍说,金代时在乐郊县城设有乐郊会馆,位于今沈阳乐郊路北、大南街西附近。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宋钦宗及其父宋徽宗。《清稗类钞》记载,宋钦宗和宋徽宗被押送北上途中,路过乐郊县,曾在乐郊馆中留宿。得知这一消息,当地的汉族文人聚集在乐郊馆外,恳请押送的金兵能让他们见二帝一面,并给二帝带了御寒的衣服和温热的食物,希望皇帝能在临走前吃饱穿暖。病痛中的徽宗感慨万千,遂在乐郊馆的墙上作诗一首。日后,乐郊馆连带这一首诗,成了乐郊地区的一处名迹。金代末期,乐郊馆被废,后改为徽宗寺,后人又写成辉宗寺,该寺现已不存,徽宗留下的题诗墨宝也随历史变迁消逝无踪。 

元代最早出现“沈阳”一词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沈阳市内陆续发现一批辽代遗址。姜念思说,石刻文字资料证明,辽代的沈州城应该就在今天沈阳的老城区一带。辽代沈州应为方城。他告诉记者,根据辽代节度使州形制推断,沈州城周长应在2000米左右,城内十字形大街将其分为四坊,大致位置应在北起中街,南至盛京路,西起正阳街,东到朝阳街这个范围内。

  辽天庆五年(1115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国号金。随后,沈州遂为金军所得。

  金代末年,辽东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沈州城因此屡遭战火。

  1296年,元朝把沈州正式更名为沈阳路,将毁于兵火的辽建土城重新修复,并将治所设在了沈阳的古城内,共辖5个总管府,24个千户所,25个百户所。

  关于“沈阳”一名的由来,一直以来都有城市地处沈水之北,而水北为阳,因此得名之说。对此,姜念思先生说:“这种说法未必不对,但不是历史事实。”他告诉记者,考古资料证明,沈阳路最初设置时,并不在沈州,而是在“辽阳故城”,后北迁到今沈阳市内。沈阳路一名的由来其实是合并了当时的沈州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和辽阳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而设立的,所以名称就取沈州的“沈”和辽阳的“阳”字,合称为沈阳路。“沈阳”二字从此开始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沈阳中卫首次出现砖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东北推行了特殊的卫所制度。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沈阳设立了沈阳中卫。洪武二十一年,沈阳中卫指挥阂忠开始在原沈阳路城的基础上,修建沈阳中卫城,这次修建,将原来的土城改建成了砖城,这也是沈阳城历史上首次出现砖城。新建的沈阳中卫城周长“九里三十步”,辟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内有十字大街通向四座城门,十字大街的交叉点建有中心庙。城外的护城河也由原来的一道增加为两道。纵观明代沈阳中卫城,其军事防卫的能力比之前朝有了较大的增强。

承德县管辖范围相当大

  研究沈阳地名,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沈阳曾叫承德县。

  据 《承德县志书》 记载,清康熙四年(1665年),出于理政、用人、办事的便利,朝廷在盛京城内设立了承德县衙,意取“承受天帝德泽”而命名,县衙原址在怀远门内大街路南胡同内。“而河北的承德,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才有的,那之前一直叫‘热河行宫’‘热河厅’。所以,先有咱沈阳的承德,后有河北的承德。”姜念思对记者说。

  承德县管辖范围很大,包括盛京城外四郊,辖境东至抚顺城,西至辽河,南至十里河,北至懿路。

  1911年2月,承德县被撤销,其曾管辖的地方由奉天府直辖。1913年,政府将旧有府州一律改县,奉天府也随之被废除。改名为奉天县,归奉天省直辖。同年4月,因省、县同名,又恢复承德县名。同年5月,因与河北的承德县重名,改为沈阳县,“沈阳”进入了官方地名。

  1989年,沈阳市相关部门将原来曾设有承德县衙的沈河区中部的西起沈阳路、东至正阳街,长120米的一段路正式命名为承德路。据清缪润绂《陪都杂述》记载,清末这里曾发生农民起义。

  佟悦说,因为曾是奉天省省城,所以一般老百姓叫奉天城,盛京从此不再是官方的城市名了。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1923年5月,奉天市政公所成立,沈阳步入了现代城市的步伐。192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奉天省省名为辽宁省,4月2日,奉天市改称沈阳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天。

  □记者/吴限

  延伸

  奉天

  取自奉天承运

  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真正辉煌的城市史,是从后金定都沈阳开始的。据《沈阳市志》记载,1625年,后金政权从辽阳迁都沈阳,此后沈阳一度被称为“沈京”。公元1634年,皇太极颁旨,定沈阳为“穆克敦”,这个满语词有兴起、盛、腾之意,汉译“天眷盛京”。相应的,抚顺的赫图阿拉老城则被称为“兴京”。

  清史研究专家佟悦介绍说,清廷仿明朝两京之制,1657年于沈阳设置了奉天府,意取“奉天承运”,与京师顺天府相呼应,从此沈阳有了“奉天”之称。“奉天”即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即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表示不忘本,以及对太祖、太宗皇帝的追思。

  1907年起,清朝政府改东北地区的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盛京将军,设奉天省,简称奉省,奉天府归其管辖。奉系军阀也就是依据这个得名的,辖区主体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

  □记者/吴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六十九卷
【除夕漫话:沈阳古名知多少】
辽宁14个城市的地名由来你知道吗?
卷三十八
沈阳赋
辽宁十四市地名咋来的?这回搞懂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