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经验集赵金铎5
尤在泾说:“湿为六淫之一,故其感人亦如风寒之先在太阳,但风寒伤于肌腠,而湿则流入关节。”湿为阴邪,或感受雾露,或“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或久卧低洼潮湿之地,或长途涉水,或感受山岚瘴气,均可使之痹着人体,“雾伤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病脉证治》所论湿病有湿痹、湿热、头中寒湿、风湿之分,而风湿又有表实、表虚、阳虚之异。若湿邪侵犯人体、流注关节,其性凝滞,使气血闭塞、失于流畅,不通则痛,致关节疼痛肿胀而烦,谓之湿痹。若湿留机体日久,阴从阳化,郁而化热,湿热相兼,可致发黄。湿与寒合,伤于头部,上窍不利,出现“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谓之头中寒湿。若汗出当风,风气乘虚而入,风湿相搏,谓之风湿。风湿之属表实者,可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属表虚者,表现为“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属阳虚者,表现为“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或“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疗湿病总的原则是发汗与利小便。因湿犯机体,多与风寒之邪相合而致,故宜汗解;又因湿性粘腻,须从水道而出,又当利小便,实与《素问·汤液醪醴论》之“开鬼门,洁净府”同义。

  湿痹之候,身体烦疼,邪在表皮,“发其汗为宜,可与麻黄加术汤”。头中寒湿者,病情较轻,病位亦高,可因势利导,纳药鼻中,擤鼻以出黄水可愈。至于湿热发黄,当清热化湿,于黄疸病中求之。“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切不可令“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病必不除。风湿之表实者,宜发汗祛风除湿,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表虚者宜固表泄湿调中,用防己黄芪汤;若表阳虚而湿邪偏胜者,用白术附子汤;表阳虚而风邪偏胜者,用桂枝附子汤;若表里阳气皆虚者,用甘草附子汤。

  湿为阴邪,与寒相合侵袭人体,束于肌表,营阴郁滞,卫阳不达,患者表现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宜散寒祛湿通阳,切不可采用攻下法;反之,则阳气抑郁、气化失司而出现第三卷516“哕,或胸满、小便不利”等,甚则阴津不亏、真气上脱而致”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或不利。湿虽为阴邪,治亦当湿乃化,切不可用大剂辛温燥热或火灸之法,否则变证百出。

  3病病即暑病。名中,实则伤暑,与后世所谓大暑大热之下远行而致突然昏倒之中暑有别。故《痉湿病脉证治》所论病,仍属外感病的范畴。

  暑为六淫之一,侵犯人体,亦是先伤肌表,故有寒热、身重而疼痛等表证;因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故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而芤。阴损及阳,阳气内虚,故有“小便已,洒洒然毛耸”;阳气不能温养四末,故手足逆冷;“阳气者,烦劳则张”,故“小有劳,身即热”,脉迟。暑为夏月主令,夏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故暑必挟湿,而虽身热疼,且有沉重之感。如《痉湿病脉证治》所说:“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中而气阴两伤,证见“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宜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而挟湿,证见“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宜涌吐、泄热、除湿,用一物瓜蒂散。

  中属气津两伤、阴阳不足之证,若将其恶寒误认为风寒,滥用发汗,必津液更伤,恶寒益甚;若将其手足逆冷误认为寒邪内盛,妄用温针,必发热加重;若将其误认为里实证而重下之,津液内夺,气化不行,必致小溲淋涩。故《痉湿病脉证治》原文说:“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二)痉、湿、与太阳病的关系外感疾病传变的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为诸经藩篱,人体屏障,主一身之表,故外邪一旦入侵,太阳首当其冲,必奋起抵抗。外感太阳之邪,不仅风寒而已,其它暑湿燥火均可致之,只不过每一邪气各具其特点罢了。因而,其它外邪导致的疾病,只要是病理病位与太阳有关,均可从太阳论治,并可取得疗效。其与太阳病具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关系的,如痉、湿、病即是。《痉湿病脉证治》在《金匮要略》中排行第二(总论之后),在《伤寒论》也有同样的篇章,只不过较《金匮要略》的文字简略,有论而无方。仲景这样安排,是独具匠心的。《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金匮要略》主要论述杂病,而痉、湿、既可属外感,又可属杂病中的外邪所致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因而如此编排。《伤寒论·辨痉湿篇》云:“伤寒所致太阳痉湿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千金要方》亦云:“伤寒与痉病湿病病相滥,故叙而论之。”说明痉湿虽是三种独立的疾病,应与伤寒分别论述,但又与伤寒太阳病密切相关,不可割离。

  《痉湿病脉证治》中“太阳病”的含义,与《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含义一致,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的部行,腠理闭塞、玄府不通、营阴郁滞、卫气开阖失职、经气不利,临床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故篇中凡提及“太阳病”三字者,均指此而言,这是仲景写作中的省文法。

  综观《痉湿病脉证治》,全篇条文凡27条,其中冠以“太阳病”或“太阳”的就有10条,且第6条即是《太阳病篇》的第87条,第23条即是《太阳病篇》的第179条,第24条即是《太阳病篇》的第180条,这就给人以明显的启示,痉、湿、三种病都是从太阳经起病,开始均具有太阳病初起的临床特点,凡是痉、湿、病,就可首先联想到太阳病。

  邪在太阳肌表,治疗及时、得当,正能胜邪,可很快一鼓而荡平。若失治误治或治不如法,第三卷517或伤阳,或损阴,正不胜邪,变化多端,致成“变证”。痉病之中就有因太阳病误治,发汗太多、损伤津液、筋脉失于濡养而导致者。“疮家”是太阳伤寒主方麻黄汤的禁例之一,若误用发汗,则气血益损,更虚其虚,转为痉病。可见,痉病的一些形成因素与太阳病变证有类似之处,笔者常将这类痉病称为“变痉”。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在表之邪不解,或治疗不当、正不胜邪,可内陷少阴,如《太阳病篇》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21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按痉病亦为外感风寒之邪,其病在太阳,但又与太阳病有别,故脉既现太阳的紧,又现痉病的弦,二脉相兼,则“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是痉病特有的脉象。若脉现沉而细者,沉主里,细为虚,是为病陷少阴,加上发热等外证,太、少两感之证已很明显。两感之证,祛邪伤正,扶正碍邪,治疗最为棘手,《素问·热论》早言及之:“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故《痉湿病脉证治》篇内原文指出:“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伤寒太阳病可内陷少阴,痉病也具有这一规律,且预后均属不户。

  《痉湿病脉证治》中用方凡11首,其中6首是《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方,如白虎加人参汤见于26条,葛根汤见于31条,瓜蒂散见于171条,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见于179条,甘草附子汤见于180条。在《太阳病篇》方剂上进行加减的有3首,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瓜蒌桂枝汤。麻黄加术汤是麻黄汤加白术而成,麻杏苡甘汤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瓜蒌桂枝汤是桂枝汤加瓜蒌根。麻黄汤与桂枝汤均是太阳病的主方,前者为伤寒而设,后者为中风而制。与《阳明病篇》方剂相同的仅大承气汤一首。且每一方的煎煮法、服法,均与伤寒论相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痉湿病脉证治》把太阳病辨证中的主要症状的变化作为辨证的要点,如痉病若发热无汗而恶寒,即为刚痉;若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即为柔痉。湿病是发热而关节疼烦,但头汗出,若风湿相兼则发热为日晡所剧,若误下则可出现额上汗出。病是发热恶寒汗出,身重而疼痛。这些发热、恶寒、身疼、无汗或汗出,都是太阳病辨证中的主要单位。 著名老中医李可经验语录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辅仁

  名老中医经验集-高尔鑫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

  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明富(4)

  名老中医经验集-陆德铭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永炎(10)

  名老中医经验集-罗元恺

  名老中医经验集-周信有

  名老中医经验集-裘沛然

  名老中医经验集-董廷瑶

  名老中医经验集-任继学(4)

  无觅关联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笔记 | 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3(2)
周末分享:金匮要略方解与释义(3)痉湿暍病脉并治第二●痉病篇
背部之仲景条文
葛根汤求索记(下)
【临诊碎玉】·跟师笔记·论《伤寒论》“辨XX病脉证并治”临床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