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学说为什么国人不甚了了,却会风靡日本?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阳明学”



王阳明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是中国明代的一位大儒,他创立了一门学说叫“阳明学”。这门学说对后人影响最深的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

不过,如果你要问这个“知行合一”到底讲的是什么?麻烦就来了。十个人能讲出十二种答案。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看一下日本的近代史,就会发现日本在战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王阳明的理论广泛影响了一大批日本的优秀企业家,其中就有像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这样的经营之神。这些日本的企业家对王阳明的理论非常崇拜,而且能够践行在自己的实践中,卓有成效。

为什么一个在中国很多国人都不甚了解的儒家学者,他的思想却会在日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这里做一下探讨。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道家源流


我们看王阳明,要把他放到中国传统哲学大的体系里去看。

中国的哲学体系,实际上就是道家一统,都是从道家里来的。不像印度有佛教,西方有基督教。佛教和基督教都是讲的是有另外的空间,另外的世界,人的生命不止一次,都是这样一种基点。而中国的道家文化,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又是源于中国古老的《易经》。

《易经》本质就是讲天地阴阳循环的理,我们看那个“易”字,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阴阳交替。那么阴阳交替,四季轮转,它就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自然界里,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生长、收获、收藏,这么一个过程。

在人间,在人事上的表现,就是月有阴晴圆缺,月满则亏,阴阳交替,盛极而衰,讲的是这样一种理。

当把这样一种理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人生的时候,它就有很深的这样一种哲理在,对我们确实有影响。所以古人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中庸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尽人事而知天命,等等。这是一种平和的生存和进取的状态,他讲的这个道理。

从老子的《道德经》里,孔子把它用亲情、血缘和伦理的体系,做了一种践行和重新的解读,在整个家族的血缘系统里,有伦理纲常,有长幼的秩序,有善恶和自省的这样一些要求。用一些具体的标准和规范来给它界定的时候,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一类的内涵。从家庭里的伦理纲常和孝道推而广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君报国思想应运而生。忠孝成为古代维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的纽带。儒家学说由此而盛行于世。

孔子和孟子,他俩的学说是一体的,但是有分别,这个分别在于孟子首先强调的是人性本善,就是这个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他有三种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人其实是有这样三种心的,天性就是善良的。

孔子没有说人是天性善良,但是孔子说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讲的是人经过教化和影响,他会显现出好的一方面资质和内涵,也向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本质上也是在说性善。

王阳明所遵守的心法----“知行合一”的“知”是从哪里来的?



知行合一

王阳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尤其推崇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同时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努力按照这样一种学说去实践,相信自己是善良的,他人也是善良的。他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思想的成长和突破。

孔子和孟子他们一生也都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践行他们的理想,通过他们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种精神和追求的方向。但他们当时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互相之间的纷争,都要一统天下的时期。这个时期推行施仁政的学说对那些急于一统天下的各国国君来说,不是最快的药方。他们需要的是猛药,马上富国强兵,所以法家的思想非常的流行。

王阳明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理论中,看到了存在于天地间的法则:

原来良知存在于人的心中,人的心本来就是善的,因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可以让我们用来衡量我们行为的标准。

既然我们的内心深处就有衡量是非的标准在,那么,当我们要去做每一件的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不反躬自问,先用心中的法来度量一下我们所要去做的事情呢?

这就是王明阳“知行合一”理论中“知”的由来。

“知行合一”到底讲的是什么?


王阳明看到了生活里的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在做错了事情之后,都会强调说,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以才会犯错。

这样一来,人们在不断的犯错过程中,就会总有理由为自己的犯错找借口。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人们在犯错误之前,就能检查出所要做的事情的对与错,从而避免犯错呢?

王阳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必须有一个恒定不变的法在时时约束我们的行为,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这个恒定不变的法就是孟子人性本善良理论中的人有三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而知道了这个法,遵守和践行这个法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王阳明提出这个“知行合一”的理论之前,人们并非没有做事的标准和心法,但这个标准通常都太高了,都是比照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的修养、心性、境界和知识水准都是千差万别的。当大家都在说按圣人标准去要求自己的时候,其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为人有私,他潜在的思想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去思考和运作。所以,明明是人人都在做圣人,做出来的事情却是七颠八倒。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才开始起到作用。

但是我们知道法律是对人最低的约束。法律只能管束了人的行为,却并不能驱除一些人心里的贪婪和魔性。

而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就是把人们心法的标准用直接能看到和感知的内涵表现出来,并强调“知”是“行”的一部分,如果你做事之前,就用心法去衡量和检验的时候,很多的错误就会被扼止在萌芽之中。

“阳明学”为何会在日本风靡?



日本陽明学

“阳明学”在近代的日本风靡,造就了很多经营的神话。我们这里单讲一下同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齐名的稻盛和夫践行“知行合一”的事。

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个企业,这两个企业全部进入世界500强。当他退休之后,接管了一个企业,一个濒临倒闭破产的企业——日本航空公司。日航当时经营不善,已经严重亏损,马上就要破产了。他用一年的时间使这个航空公司扭亏为盈,重新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就是按照王阳明的心法来要求,看能不能过自己内心这一关。如果能过,我就去做,如果不能过,我就不做。这是他的一个原则。

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部门接受了美国公司一个很大批量的生产计划,结果所生产的20多万零件全部报废,这个损失非常大。这个时候,负责这个项目的助手就向他请罪,说:“我所有的办法都想尽了,始终攻克不了这个难关,所以造成这个结果,我已经再也没有办法往前走一步了,请您处罚我吧。”

这时候稻盛和夫说了一句话,石破天惊的一句话,他说:“你在内心里求助过神吗?”

他的助手回答说:“这我没有。”

稻盛和夫告诉他:“那你就试试看再说。”

后来那个助手向内找,果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技术有了突破,并在随后给美国方面的加工生产过程,不仅把以前的亏损都补回来了,还有很好的收益。

稻盛和夫这里所说的求助于神,当然不是指烧香求神,而是让他的助手反躬自省,用那样一种虔敬的心去对待所要做的事情。

“阳明学”在日本风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那段时间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隋唐以后引入的文化,其中哲学思想的引进和倡导,就是一部孔子的《论语》。

也就是说,日本那个时候整个的教育,人的这种理性的教育,哲学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对孔子儒家文化的《论语》这一部书的学习上。这一部书的学习,因为他后来没有经过很多其他的思想家添加的内涵和和改变的标准,所以它很简洁。

这个时候,因为孔子本身就讲的是性善,只不过他的表述方式叫“性相近,习相远”,而孟子把它提纯出来,变成了“性本善”。所以王阳明所践行的这个人性本善的心法,对于这些受这样一种教化影响的日本人来说,他就一下子能抓住它的真谛、本质。所有的事情也都是叩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刚才看到稻盛和夫讲的是你问过神吗?你求助过神吗?实际上也是在问自己内心的良知,善的本性。

我们看到“知行合一”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就是讲你必须坚守人的心法,这个心法就是人善良的本性。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在动每一念之前,如果对照我们心中的法则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些事情绝对不能去做!

关于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理论,我们的讨论就告一段落,这里再说一点题外话。

很少有人知道,王阳明的父亲曾经是明朝成化年间的状元,名字叫王华。有一则他当年参加殿试发生的故事,曾经在历史上流传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录在这里,与朋友们分享。

难欺天上神



难欺天上神

这是一件发生在明代的真实的事情。

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稍有差别。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个比较官方一点的。所谓官方一点版本是说,它介于正史和野史之间,见于半官方的文献中,区别于另一个基本流向于民间文学的版本。

明代成化帝当政期间,有一年的科举考试。殿试结束后,各地举子中选的前10名已经出炉,就等着第二天晋见皇上,由皇上钦定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人选和二甲前七名的顺序。

就在这一天的夜里,成化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飘飘然驾祥云来到天庭之上。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

只见南天门外,瑞气缭绕之处,出现一处耸入云天的牌楼。牌楼下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摩肩继踵,倒好象凡间的庙会一般。

成化帝心里好奇,也挤进人群中,好不容易凑到前面。定睛看时,只见一队官府差役打扮的人,簇拥着一位骑着白马的英俊青年,一路鸣锣开道而来。

那青年头带状元冠,身披锦缎氅,器宇轩昂,英气逼人。分明一付人间状元郎打马游街的场面。

成化帝看得一头雾水,心里犯起了嘀咕:没听说过天庭上也有高考哇!

只见那状元在众人的簇拥之下,神采鹰扬地穿过高大的牌楼而去。这时,成化帝才看清,原来那牌楼两侧悬着一幅巨大的对联,那对联好象从云霄里铺卷下来似的,每边各书五个大字。

左边写的是“欲觅人间种”,

右边书的是“难欺天上神”。

成化帝这一下更迷糊了。这是什么意思啊!“欲觅人间种”----这个状元跑到我们人间里去过?“难欺天上神”----回来了之后要挨玉帝老儿的克?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只听得一声响亮,忽喇喇祥云散尽,那牌楼和簇拥的人群倏然不见,成化帝一脚踏空,嘀溜溜从云端里跌了下来。

睁开眼睛一看,却原来是南柯一梦。

次日上朝的时候,成化帝还在惦记着昨天晚上梦里的事呢,琢磨着那幅对联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群臣两边肃立,10名举子鱼贯而入,山呼万岁之际,成化帝才从梦意中清醒过来。

轮到皇上钦点状元和排各位举子的座次了。成化帝灵机一动,对众人说道:“且慢,我还要出一个对子,考一考各位才子,见一见你们的真功夫。”

说罢,宣人取来笔墨,当庭书下梦里见到的那幅对联的上联:

“欲觅人间种”。

吩咐左右传下去,让各位举子传阅。同时安排纸笔,让众举子来对下联。

要说这个对子其实也不难对,但是缺了前因后果,各位举子也只能望文生意,凭想象发挥了。

不大一会儿功夫,10幅下联呈上来了。

成化帝一一看下去,忽然眼睛一亮,里边有一幅对的竟然就是他在梦中看到过的下联----“难欺天上神”。

成化帝赶忙询问这幅下联是哪一位举子对的。

有人应声出列。

成化帝放眼看过去,只见那名举子相貌英俊,同梦里见到那位打马游街的状元有几份相似。心里不由得暗暗诧异。

一旁主考官急忙禀报:这位考生乃是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氏。名叫王华,字德辉。

成化帝便问王华:“你怎么会想起对这个下联呢,有什么典故吗?”

王华便向成化帝讲起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故事。

原来,王华进京赶考的路上,有一天因为贪于赶路,一时错过了投宿的客栈,结果天黑下来的时候,迷了路。过了午夜时分,才看见一处光亮,急忙摸过去时,才看清这原来是一个很大的庄院。

他上去打门,里边仆人问清楚情况后,通报了主人。不大一会功夫,仆人打着灯笼引出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

老者在灯光下仔细打量了王华,看他一表不俗,点了点头,把他请了进去。

紧接着,仆人端茶送饭,款待王华。又安排洗漱之后,把王华安排到一间书房里住下来。

王华心里着实感激这家主人的款待,叹息一番,收拾行李就要休息。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轻轻扣门声。

王华心里有些诧异:这么轻的扣门声应该不会是主人家,可是这么晚了,不是主人家又会是谁呢?

他打开房门一看,不由得愣住了。只见一位非常美貌的年轻女子,衣着鲜丽,淡妆素抹,提着一盏粉色的灯笼立在门外。

王华大惊失色,急忙要掩了门,那年轻女子却并不说话,紧跟着进了书房。

年轻女子示意王华不要声张,低低告诉他,她是这家主人的侍妾。

王华赶忙道:“男女授受不亲,这么晚了你来这里做什么?”

年轻女子含羞不语,张开了左手,只见掌心上写着五个字:

欲觅人间种。

王华心里明白了,定是这家主人年迈无后,看到王华之后,一时动了念头,想让王华与自己的侍妾行房合欢,为自己留下一脉香火。

王华正色道:“我乃是读书识礼之人,读圣贤之书,行君子之礼。这种不守礼法、伤风败俗的事情万万做不得。夫人你快快请回,这件事就当做从来没有发生。”

年轻女子面有难色,不肯离去。

王华知道她是担心回去不好向老庄主交待,就对她说:“我有办法让你回去能向老主人交差。”

说罢,取出笔砚,在女子另一手掌心里写下了五个字:

难欺天上神。

将年轻女子送出门外之后,王华不敢再在这里停留,急忙收拾了行李,出了院子,跳墙逃了出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老子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十大儒家
他和孔子、孟子、朱熹齐名儒家四大圣人 到底有多厉害
王阳明的心学学说
贪污腐败者,为何都热衷王阳明?背后真相惊人!
什么是“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