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书馆:我们要踩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拿着自己的地图,寻找未来

上期图书馆|我们要踩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

收到烟啼给iGroup信息服务留言:

吴馆长的文章总能开阔眼界

感谢烟啼的好眼光和吴建中馆长分享的眼界

今天接着分享

踩在21世界地平线上,我们该如何拥抱未来


专家在对英美等国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中发现,“平衡”一词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有关图书馆发展的表述中,据此认为,在变化的知识环境中,图书馆趋向从环境、资源、空间、内容和角色等多个维度寻求新的平衡,并归纳出五个“新”:即图书馆在开放知识环境中寻求新定位,在数字时代形成馆藏管理的新机制,在创新环境中开发馆舍空间的新功能,在数据环境中发掘内容资源的新价值,在传统角色和新角色间保持新平衡。



未来十年该怎么做

未来十年,转型将成为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关键词。要踩住时代的节奏,我们必须要扎实推进转型。我想用“三个中心”来归纳:一、图书馆是知识中心,它将超越图书,超越传统图书馆;二、图书馆是学习中心,阅读依然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但图书馆的工作将不仅限于阅读,还包括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健康素养等教育;三、图书馆是交流中心,它是各类社群互动对话的空间。


第一,图书馆是知识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报告明确指出,2030年,科学不仅使用数据来创造,任何科学发现的基本产出也是数据,提出“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将是大数据和开放”,并强调将以此作为核心战略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科学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研范式从几千年前的实验科学为主导,到几百年前的理论推演为主导,到几十年前的计算仿真为主导,到如今进入一个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时代。有专家认为,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将从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杂志及论文,向作为研究过程的科学数据及预印本转移。也就是说,科学的成果方式可以是纸上的东西,如书或论文,也可以是某种产品或数据。为此,我们不仅要收藏数据,而且还要给这些数据编目。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谈数据为时尚早,我们有多少可开放的数据呢?

2013年8月欧盟就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同行评议论文数的40%已实现免费获取,而在一些国家和一些领域已经超过50%的临界点。图书馆的使命是为读者提供最及时、最可靠的信息,如果图书馆仍只提供订阅(收费)期刊的话,那么相当一部分免费期刊资源就将被排斥在外,而这一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国外一些研究型图书馆早已在数据管理上精心布局,如国际知名的基础研究出版公司(Primary Research Group)于2013年7月发布的对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约63.33%的大学图书馆提供数据管理咨询等服务。

如今在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已经相当普遍如美国有94%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此项服务,而2010年这一数字是72%。在国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启动电子书服务,并在数字阅读方式上取得不少创新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讲,这些数字化服务只能算是某种点缀,并没有成为一种常规性的业务。


第二,图书馆是学习中心。

阅读是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图书馆再怎么转型,也不可能放弃阅读。根据OCLC(即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网络)的估计,全球有100万家图书馆,这些遍及城乡各个角落的图书馆形成了全球最完美、最接地气的全民阅读网络。

我们从国际图书馆界改革卓有成效的英国伦敦“概念店”和新西兰林肯大学图书馆就可以看出,这两家图书馆都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并与其他功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而从国内情况来看,图书馆虽然重视阅读,但在全民阅读方面的话语权很小,全国及各地的全民阅读条例基本上都是由出版界领衔推进的。

今后图书馆仍应将阅读置于首位,但会把阅读置于整个学习体系中,不仅重视文化素养,而且将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健康素养等结合起来,以学习推动素养教育。

第三,图书馆是交流中心。

历史学家谢尔比·福特曾经说过:大学就是环绕图书馆的一群建筑。公共图书馆也一样,常常被誉为城市的中心、社区的心脏。图书馆之所以设置在中心,是因为以前知识是浓缩在书本里的,人们必须走进图书馆借阅。耶鲁大学英国文学教授廷克1924年在给毕业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有三大标志性要素:学生、教师和藏书,最重要的是藏书。为了不让建筑喧宾夺主,耶鲁的斯特林纪念图书馆馆长特别让人在入口处写下:这不是耶鲁图书馆,图书馆在里面。

其实,图书馆作为交流的空间从近代图书馆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欧美公共图书馆前身是会员制图书馆,也叫社交图书馆。1727年富兰克林成立Junto(秘密讨论组),由于讨论要有论据和资源,于1731年创立费城图书馆公司,成为美国最早的会员制图书馆。

在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藏书了,那么还有没有必要在城市的中心或者大学的中心设立一个大书房呢?今天的读者是如何看待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的呢?

这一点从读者对图书馆态度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15年4月前后对2000多位读者进行调查,在被问及:图书馆撤出部分纸质书及书架,改建成技术中心、会议室及文化活动室的话,你会认同吗?30%的人“认同”,25%“不认同”,而3年前对同样问题的回答是,20%“认同”,36%“不认同”; 在被问及图书馆是否应该缩小空间面积的时候,64%的人反对,认为图书馆应增加面积。图书馆到底需要不需要,读者说了算,读者之所以认同图书馆,是因为在图书馆他们既能进行个别阅读,又能讨论交流,既能获取信息,又能体验和使用各种学习工具。

未来图书馆应该是怎么样的空间呢?美国图书馆与情报资源理事会2014年发布的“变化中的图书馆与情报服务事业”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大部分图书馆建筑都将成为“知识共享空间”。

今天,已经有不少图书馆着力于空间再造,并创造了无数有价值的实践,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美国田纳西州查特奴加市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城市办公室”等。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城市办公室”,它源于社会上流行的“联合办公”,赫尔辛基市图书馆将“联合办公”引进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激活社会上分散的知识资源,让更多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切磋。“联合办公”不只是为了提供一个集体的办公场所,而在于场所分享和思想分享的结合,当图书馆要素加入到“联合办公”之后,这种分享更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内也有不少图书馆致力于空间再造,为图书馆转型创造了许多新的样本和案例。图书馆作为空间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开放资源是当务之急

图书馆要增强与社会的关联度,不仅要参与到经济、文化发展之中,而且要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生活之中。当务之急是开放资源,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向社会开放数据。

开放数据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图书馆数据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更应该对外开放。我们以前强调的是免费对外开放图书和期刊,今后应在符合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免费开放数据资源。据有关统计,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工程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TB,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4TB。这只是公共图书馆,大学、研究所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更多,这些资源基本上都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所有的图书馆资源若开放的话,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与社会共建资源。

要共建,必须统一格式。图书馆习惯于繁琐的格式,对其他领域的格式有排斥倾向,也不愿意采纳社会上通用的格式,因此图书馆的数据往往无法与社会数据共享。现在OCLC和美国国会图书馆都在探索与社会通行的格式统一起来,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格式一旦统一或兼容,数据的利用和再利用就变得更加容易。这是迈向数字化社会的一个方向,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这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一步。


第三,与社会共享资源。

开放数据、开放格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共享资源。总而言之,到2025年,图书馆将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不只是提供图书和信息,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资源优势,向支持人类学习和创造知识环境的方向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图书馆不只是一栋建筑、一个机构,而是作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图书馆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联度将更为密切。

作者:吴建中,上海图书馆馆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建中: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元数据探讨 @ Metadata, Digital Library and SW
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十大趋势
Web2
元数据——《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