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诗自唐来

倪健著

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
往往并非唐代诗人写下的原初面貌。
它们的原貌是什么,
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且听大家说。

有诗自唐来

来源 | 文景

作者说

倪健:

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教授

距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拙作《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已将近十年。多年后重访自己的作品是交织着喜悦与懊悔的。唉,错误与缺陷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话虽如此,本书的主要观点确实站住了脚,对此我又稍感庆幸。

比如说,后来我和他人已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敦煌诗歌写本中发现的变体比我在此书中能说明的还要多。我的确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灵感的激发是双向的。当我在中国刚开始介绍我对唐诗文本变体的想法时,人们对我的论点是有抵触的。中古中国诗歌文本是流动的,这一观点质疑了许多公认的阅读和阐释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看到这些“抵触”发生了转化,在一些令人兴奋的新方向上,它们变成了关注文本变体的创新性研究。

译者说

冯乃希

芝加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唐诗伴随我们成长:

稚子学语时,口中咿呀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场答题时,一笔一画写出的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成年后,失意时口中叨念的或许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友人分别时,佐以痛饮的也许有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初作于唐代的诗,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口头传诵,无数双手的抄写和印刷,终于成为我们今天的“经典”,成为中国“一代之文学”的典范——— “唐诗”。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最初是如何作成的?我们今天脱口而出的句子与彼时长安城中妇孺皆知的那些又是否有区别?是怎样的社会文化因素促成了诗歌形式与文本内容的多重变迁?倪健教授的《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该书从敦煌写本开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今日印刷文化甚至数字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本世界

在这里,每一首诗都因其抄写者和吟诵者的差异而变得“独一无二”;而唐诗正是从这样纷繁复杂的抄写文化中,向我们一步步走来。《有诗自唐来》于 2012 年荣获列文森图书奖,是海外中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几乎成为美国大学里中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的“必读书”。能在近十年后把这本经典翻译成中文,介绍给更多的汉语读者,是我的荣幸。而面对这部兼具广阔理论视野和深厚文献史料的著作,以 “信、达、雅” 的标准传递作者的原意也是一项不可否认的挑战。书中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学者说

宇文所安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我们读到一首好的唐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和我们很贴近,就好像我们身在其中一样,但它是一个从远方来的朋友,它来自一个我们已经无法触及的世界。在 “不亦乐乎” 的相聚中,它以它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诉说,有时用的字眼很容易理解,有时又很奇特,或者,是熟悉的字眼,使用的方式却很陌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可以进步,可以做到古人甚至今人都难以想象的东西,但唯一无法做到的是回到过去。这也许正是我们喜欢邀请这些远方朋友来到我们之中的原因:一种既贴近又遥远的混合。我们想知道它们的旅程。很多学者为这些诗的创作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但是,这些诗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我们可以从一个版本追溯到另一个版本,有时可以上溯到宋代,但它们刚离开家时的路程是怎样的?在唐代,一个诗人的诗集也许会在其身后得到孝子或挚友的编辑整理,但如果没有人对之有足够的关怀而进行反复不断的抄写,则根本无法被保存下来。这和去书店买书或者在网上订购完全不同:一部书必须被人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才能到达宋代(往往是南宋)那个被付诸印刷的时刻;而且;即使到了那个时刻;那部从唐代幸存下来的抄本也还是要首先被再次抄写一遍,然后再雕造印版。所有的抄写活动,都意味着曾经有人在意这些诗。物质的留存有赖于运气, 也有赖于一个又一个世纪的读者的欣赏与爱好。

倪健于2012年荣获列文森图书奖的《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正是一部讲述了唐诗的贴近与距离的著作。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首诗在一个完全依靠手和笔的世界里所开始的最初的旅程。这本书,从为抄写文化提供了大量证据的敦煌写本开始,把唐诗传播的各种不同方面结合在一起,从口传和背诵(包括对记忆之精准误差的讨论)到题壁和诗板以及其他方式,再到我们最常想到的媒介———纸,以丰富的细节、翔实的论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诗歌如何以书写和口头形式来传播,一部诗集如何生成,而这整个过程又是如何深刻地镶嵌在社会贸易中。

倪健的著作生动而又全面地展现了中古诗歌在帝国中的流通,及其在这一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动。倪健还为中国写本文化的研究带来了一个非常宝贵和少见的视角,那就是他对欧洲抄本研究的实践与理论的熟稔。这样的熟稔,使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两种写本传统之间的差异,也因此能够对中国抄本传统的特性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在国际唐代文学研究界里,《有诗自唐来》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让我们对唐诗文本的源起和流传产生一种鲜活的体认,也让我们看到,在唐代,人们是如何整理、构思和安排知识的。它提醒我们,唐诗从它的众多源头到今天奇妙地出现在我们的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经历了多么漫长的路程。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

学者说

陈引驰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诗自唐来》试图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现场,直面诗歌生产和传播的“物质性”环境,钩沉“记忆”与“口语性”在唐诗的写与传中扮演的角色,观察诗歌的纸面书写在稳定保存和应时改易之间的双重性,显示当时的编集行为对诗歌本身及其意义的影响——散漫的文献,经由整合和聚焦,促使我们对“唐诗”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新认识。

学者说

田晓菲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在对敦煌写本和唐诗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中,倪健的著作独树一帜。它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唐代抄本文化和唐诗的生产与流传过程做出了全方位的、系统的、富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论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写本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早期中国,但是以纸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中古写本文化的特性,以及它对中古文学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尚待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喜见倪著中文版终于面世,我相信这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将为中古写本文化研究和文本批评提供新的灵感、新的资源。

编辑说

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往往并非唐代诗人写下的原初面貌。它们的原貌是什么,又是怎样演变而来的?从敦煌写本《秦妇吟》开始,著名汉学家倪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今日印刷文化乃至数字文化迥然不同的文本世界。我们习以为常的“唐诗”其实是完全不同于“唐代的诗歌”的事物。作者以唐代诗歌写本为例,讲述它们背后不同的、可能的故事。通过使用一系列公认为标准的文献资料,从序言到个人诗歌、文集,再到逸事故事集,作者重构了诗歌生产与流传的物质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铸刻了唐代广阔诗歌世界中那些有形的痕迹。在这里,每一首诗都因其抄写者和吟诵者的差异而变得“独一无二”,而唐诗正是从这样纷繁复杂的抄写文化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西园雅集图》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宇文所安 | 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
品读 | 唐诗就这样从远方走来
宇文所安 | 史中有史
《全唐诗》从何而来
唐诗300首 幼儿早教 古诗大全
诗歌的盛唐哪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