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扪人的打工史(一): 初代乡村打工者的艰辛与落寞

乡村观察

乡村调研手记095

1990年代开始,地扪侗寨与我国的其它广大乡村一同进入了打工经济时代,人们随着打工的潮涌,一波又一波地从乡村涌向城市

彼时,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地扪人就成为了地扪的初代打工者,也形成了我国30余年来外乡人打工的鲜活历史碎片。

这一代打工人熬过了初期打工市场的良莠不齐以及离乡求温饱的艰辛岁月后,在步入中年之际迎来了打工经济的繁荣与渐趋规范,成为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进入暮年,他们又被打工市场迅速抛弃,30余年来的奋斗也无法使其在城市中挣得一处落脚之地,其中大部分人的暮年现状就是作为与儿女分离的留守老人,在家中守土带孙,以度终老。

1

离乡只为温饱

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天赏饭吃”的,一旦遇上灾年,“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就屡见不鲜。我国是在199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对于那时的西部乡村而言,依旧徘徊在温饱线上

地扪由于地形地势以及人口繁多等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并不大,正常年景下的收获基本可以平衡日常所需,但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还是会出现吃不饱饭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当市场经济蔓延至乡村,人们为了踏实地获得全家温饱,慢慢选择出外打工。其实,初期的打工环境并不轻松,大多为一些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活计,不仅伤筋骨还有安全威胁,工资待遇也十分微薄。

有时,他们还会遇到老板公然拖欠工资的情况。但是,正如一位村民所言:“当时依靠外出打工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还是会比耕种农田所获的性价比要高,因此虽然只是为了温饱,我们还是愿意选择外出打工。”

2

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在初代打工者步入中年之际,大家都进入了“工厂打工时代”。虽然大部分打工者依旧属于非正规经济的范畴,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待遇与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打工者们的工资在此时,不仅可以解决全家温饱问题,还有余裕能够负担家中的教育、医疗以及部分娱乐花销。其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发的重要,彻底成为了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慢慢地,随着打工经济的繁荣,打工收入与务农收入的收入差也开始不断地成倍数增长,由此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放弃土地。原本,一个家庭中可能只有主要的男劳动力出外打工,逐渐地女劳动力也开始向外涌动。

他们与家人相隔几地,游走在各地的工厂,从而使自己能够担负得起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礼俗、社会保障等相关费用支出。一位村民说:“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就只能是工作、工作,都麻了,但又能怎么办呢?”

3

多年艰辛,落寞留守

如今,这些初代打工者的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他们自己也都进入了人生的暮年阶段。其在经历了30余年的艰辛奋斗后,也并未迎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时光仿佛被输入了循环程序,当前其子女又开始外出工作,一个家庭为了生计依旧被分隔几地。落寞留守,成为了他们的暮年主旋律。

地扪吴载俊(化名),就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青壮年时,铺过铁轨、扛过钢筋;人到不惑,进入工厂打工,供给四个孩子读书;逐渐年老力衰时,优胜劣汰地被打工市场所淘汰。虽未衣锦,但带了一身病痛归乡,现在连重一点的农活做起来都十分费力。

因为乡村的养老补贴并不多,夫妻二人辛苦多年依旧节衣缩食地过着日子。虽然,四个孩子皆大学毕业俨然已经成为了他的骄傲,但是用他的话讲:“也就剩这一点儿骄傲了,四个孩子都不在身边,一年也见不着几次,就老两口那么过吧......”

如上,乡村的初代打工者们因温饱离乡,又因重任在身而使得自己的生活只有工作相伴。到头来,面对着城乡资源的不均衡等问题,他们仍旧无法体面安居。更严重的是,他们终老不得体面的生活经历并未结束,其大部分家庭的后代又不可避免地踏上父母的后尘

究其根本,还是城乡社会结构失衡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民们若想结束这种循环式的打工生活,关键还是要搭建城乡之间的价值平衡渠道,打破资源壁垒,促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务:肖龙楠

责编:吴博晋

图片来源:地扪生态博物馆资料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进一首老歌《你在他乡还好吗》,唱出在外打工者的艰辛。好听
下乡村274
打工者三字歌
落寞,艰辛,步履维艰
滕头村:集体村庄由穷到富的涅槃之路
农村人“命价”少21万:赔命算法太粗暴 2015-05-25 第3170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