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后苏联的全国性反犹运动
更多文章,请在兄弟号“解百衲”查阅

图文无关

1948年1月12日,苏联表演艺术家米霍埃尔斯被暗杀



原载:《同舟共进》2012年第7期

作者:徐元宫

苏联的犹太人曾为二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战后的苏联社会,不少民众在暗中收听敌台,犹太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那么,他们为何喜欢收听外国电台?

要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对战后初期苏联犹太人的实际状况作一简要介绍。在苏联,生活着为数不少的犹太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内就曾有人提出过一种方案,设想在乌克兰、克里米亚或远东某地为犹太人划出一块集中居住区。由于各种因素,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众所周知,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特别残酷,苏联犹太人对纳粹自然深恶痛绝。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爆发后,为向全世界揭露纳粹军队的暴行,鼓舞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法西斯军队,苏联方面在战争过程中成立了一个合法的犹太人组织——反法西斯委员会。战争时期,该委员会在联系苏联国内外犹太人团体,凝聚犹太人力量,以及同西方媒体合作,积极宣传苏联军民英勇抗击法西斯军队的英雄壮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关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情况,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说:“战争年代设立了一个苏联新闻局,为的是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我们国家、红军的行动和同希特勒德国的斗争方面的材料,在我国和西方的报刊上加以传播。由于犹太人阶层颇具影响力,所以我国也有许多在国内身居要职的犹太人进入了苏联新闻局。那儿的副局长、后来又升为局长的,正是红色工会国际原总书记、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还建立了一个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米霍埃尔斯也是该委员会的成员……莫洛托夫的妻子热姆丘任娜当然也是委员会成员。”

1944年乌克兰解放时,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几位领导人重提20年代曾有人提出过的方案,主张在克里米亚(将鞑靼人迁出之后)建立一个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属下的犹太人自治区域,并将这一主张写信呈报给了斯大林。这一主张惹起了轩然大波,让斯大林异常警觉和怒不可遏。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斯大林的反应:“这是美国犹太复国主义所采取的行动;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就是犹太复国主义的代理人,他们企图在克里米亚建立自己的国家,使之脱离苏联,在那里建立起美帝国主义的代理机构。”

这是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战后不久就遭镇压的肇因。该委员会领导人之一米霍埃尔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苏联国家犹太剧院艺术指导、苏联部长会议文艺事务委员会艺术理事会理事)于1948年1月被暗杀,揭开了战后苏联全国性反犹太人运动的序幕。

暗杀米霍埃尔斯的经过终于披露

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收藏着一封斯大林去世之后(1953年4月2日)贝利亚写给马林科夫的信,贝利亚在信中详细地叙述了米霍埃尔斯被暗杀的经过:原先的苏联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在受审时交待说:“斯大林交给我一个紧急任务——尽快让苏联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策划铲除米霍埃尔斯一事,制造不幸事故的假象。”斯大林在获悉米霍埃尔斯将要前往明斯克之后,指示阿巴库莫夫在明斯克制造一起交通事故。直接指挥杀害米霍埃尔斯行动的是阿巴库莫夫的副手С.И.奥戈利佐夫、国家安全部第二局局长Ф.Г.舒布尼亚科夫和白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长Л.Ф.察那瓦。

俄罗斯历史学家鲁·格·皮霍亚在对档案文件进行考证的基础上指出:“制造交通事故尝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于是制定了一个包括邀请米霍埃尔斯晚上到察那瓦的别墅做客在内的计划……当晚10点钟左右,С.М.米霍埃尔斯在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戈卢博夫的陪同下乘车抵达位于明斯克市郊的察那瓦的别墅,两人在那里同时被打死,他们的尸体被扔在了一辆载重汽车下面。两个小时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面目全非的尸体被扔在了明斯克市一条偏僻的街道上。”

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过俄罗斯政治周刊《新时代》以及《消息报》副总编辑的列昂尼德·姆列钦在《被解密的历届克格勃主席命运》一书中,也对米霍埃尔斯被暗杀的经过作了描述:“索罗门·米霍埃尔斯是于1948年1月12日夜间在明斯克被杀害的。与他一起被害的还有戏剧评论家弗拉基米尔·戈卢博夫。他们两人一起去出差,最后被人在大雪覆盖的街道上发现。官方的说法是:一起偶然发生的车祸。”“谋杀发生于1948年1月12日。晚饭过后,有人给戈卢博夫打电话,邀请他同米霍埃尔斯一道参加一个犹太人的婚礼。白俄罗斯国家安全部部长拉夫连季·察那瓦中将派了一辆车来接他们。两名特工将他们带到察那瓦的别墅。此时,大约是晚上10点钟。就在别墅里,他们被乱棍打死,并被载重汽车碾压,以此来伪装。夜半时分,尸体被运往城内,抛弃在一条偏僻的街道上。清晨,尸体被人们发现。”

姆列钦还引述了作家亚历山大·博尔夏戈尔斯基对此事的看法:“杀害米霍埃尔斯一事不是一天之内想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精心的准备”,因为“在出差前两天,全俄戏剧协会决定不派已经办好出差手续的戏剧评论家尤·戈洛瓦先科去明斯克,而是指派在明斯克长大且是国家安全部秘密情报员的戈卢博夫前往。戈卢博夫不想去,他曾说过,上司执意让他去。”“之所以要除掉米霍埃尔斯,是因为国家安全部和阿巴库莫夫不敢让他出庭参与也已策划好的、针对犹太人知识分子的诉讼指控。米霍埃尔斯是不会按照侦查人员的指令行事的。他的性格和意志力、他的个性会扰乱整个诉讼程序。米霍埃尔斯死了会更好些”。

苏联犹太人遇害的根源

著名俄罗斯历史学家瑙莫夫认为,暗杀的直接原因源于美国报刊出现了有关斯大林家庭生活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这让斯大林满腹狐疑且异常暴怒,要求苏联国家安全部彻查。安全部找不到消息源头,就向斯大林汇报说,是斯大林死去的妻子的亲人阿利卢耶夫一家人散布出去的,而这些消息又是通过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传播出去的,因为该委员会在战争时期就经常向美国等西方媒体提供有关苏联国内各方面情况的材料和文章。1948年1月10日,苏联国家安全部向斯大林呈交了一份材料,称全世界是通过米霍埃尔斯及其领导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了解到斯大林的家庭生活情况的。于是,斯大林下令解决米霍埃尔斯问题。

瑙莫夫的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不过,就笔者看来,暗杀事件以及随后的反犹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战后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苏联领导人的影响和作用。在苏联领导人看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的潜在敌人已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原先的盟国——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的公开演讲中认定只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他号召苏联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随着与美英等国的分歧和矛盾愈益深刻,特别是冷战帷幕的徐徐开启,苏联领导人对美英等国的戒备、警惕和敌视愈加深重。正因为如此,当乌克兰获得解放之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领导人建议在克里米亚建立犹太人自治区域时,斯大林的反应才会那么敏感而强烈。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分析道:“斯大林产生了关于间谍活动的想法,因为克里米亚是外国船只可以通行的海疆。他认为,从国防的角度出发,绝不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然而,并没有正式的讨论和决定,逮捕便开始了。”

斯大林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厌恶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苏联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就存在过排斥、歧视犹太人的事件和做法。比如,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就记述了一起他曾亲眼目睹的排犹悲剧:“这是1905年10月18至20日期间所发生的事件,当时黑帮分子在俄国690个城镇和乡村对犹太人进行大洗劫。受害者中总计多达3500-4000人被打死,将近1万人被打伤。”苏联诞生之后,在一定的阶层、民族和人群中对犹太人的排斥和歧视仍然存在。斯大林就是其中的一个。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斯大林的一大缺点是对犹太民族的态度很不友善。他作为领袖和理论家,在自己的著作和讲话中从未表露过这方面的迹象……表面上看去,一切冠冕堂皇。可是一旦他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谈起某个犹太人的时候,却总是用过分夸张的语气说话。日常生活中那些没有觉悟的落后之人才有这样的谈吐。他们蔑视犹太人,故意操蹩脚的俄语,以突出犹太人的发音或者某些负面特点。斯大林偏偏喜欢这样做……”

一次,第30飞机制造厂发生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党委系统及国家安全部门分别向斯大林汇报,认为领头闹事的是几个犹太人。当时兼任莫斯科市委书记的赫鲁晓夫与斯大林交换意见时,斯大林说:“应当把一些身强力壮的工人组织起来,让他们手拿木棒,在干完一天的活下班的时候,把这些犹太人好好揍一顿。”当时在场的不止赫鲁晓夫一人,还有莫洛托夫、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不在。当着卡冈诺维奇的面,他从来不会发表排犹主张。我听着他的话,心想'他这是在说些什么呀?怎么能这样呢?’”这段话中提及的卡冈诺维奇,是苏联领导人之一,正是犹太人。

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回忆也证实斯大林在私下曾表达过排犹情绪:“父亲觉得到处都是'犹太复国主义’,到处都有阴谋。父亲过了一段时间对我说,'犹太复国主义者给你送来了第一个丈夫,整个老一代都受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传染,而他们现在又在教育年轻一代。’”1952年12月1日,斯大林曾当着主管机械制造业的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马雷舍夫等人的面说了这样一番话:“任何一个犹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都是美国情报机关的间谍。犹太民族主义者认为,美国拯救了他们的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欠了美国人的情。”

莫洛托夫夫妇受惩处

1948年底,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解散,它的参加者被指控“进行反苏民族主义活动,同国外犹太人反动组织保持联系并从事间谍活动”。1949年1月18日,老布尔什维克、前苏联新闻局局长、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领导人之一洛佐夫斯基被开除出党,1月26日被逮捕。

委员会的另一名领导人——莫洛托夫的夫人П.С.热姆丘任娜也遭到逮捕。当局先是抓了洛佐夫斯基,随后是热姆丘任娜,还将有关材料散发给了中央委员,其中使用各种手段诋毁热姆丘任娜的声誉,刺激其丈夫莫洛托夫的自尊心。比如声称她对丈夫不忠,甚至指名道姓地说她的情夫是谁等许多卑鄙龌龊的话……当时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有不少人被枪决,以致连赫鲁晓夫都“以为热姆丘任娜也被枪毙了”,“因为没有人接到关于这个案子的任何通报……全都是向斯大林汇报,由斯大林本人亲自决定处死谁、宽恕谁”。“我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才得知热姆丘任娜仍然活着,其时莫洛托夫说,热姆丘任娜还在流放地。大家一致同意应当将她开释。贝利亚释放了她,郑重其事地把人交给了莫洛托夫。他向我讲过莫洛托夫到部里去与热姆丘任娜见面的情形。当时她已是气息奄奄,莫洛托夫一把将她搂在怀里。”

莫洛托夫本人受到妻子的牵连,到1952年10月斯大林仍对莫洛托夫所谓的错误耿耿于怀,他在当时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莫洛托夫同志提出的将克里米亚转交给犹太人的建议有什么价值呢?这是莫洛托夫同志的一个不可宽恕的错误。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怎么可以容许这样做呢?根据什么莫洛托夫同志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犹太人自治区。难道这还不够……莫洛托夫同志不应该成为犹太人对我们苏联的克里米亚进行非法觊觎的辩护人。这是莫洛托夫同志的第二个政治错误。作为一名政治局委员,莫洛托夫同志的表现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坚决反对他的凭空臆想的建议。”“莫洛托夫同志是如此强烈地尊重自己的夫人,以至于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就这个或者那个重大政治问题作出政治局决议,这就已经迅速地被热姆丘任娜同志知晓了。结果是:好像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政治局同莫洛托夫的夫人及其朋友们联结在一起了。可是绝不能相信围聚在她身边的她的那帮朋友。”斯大林将莫洛托夫赶出了权力核心层。

1948年底,随着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解散,其成员被逮捕、枪毙或流放,一大批著名的犹太知识分子被捕。犹太人大多在苏联文化知识界供职,其中不少犹太知识分子还担任了本部门的重要职位,因而受到的打击和迫害也特别严重。1949年1月28日,《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授意撰写的编辑部文章《关于一个反爱国主义的戏剧批评家集团》,从而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针对犹太人的政治批判。该文直接点了一批犹太文艺家的名,且特意逐一用括号注明了他们的犹太姓氏,使得这场批判运动的排犹性质昭然若揭。

掀起全国性反犹太人运动

俄罗斯政论家列昂尼德·姆列钦在其专著《被解密的历届克格勃主席命运》一书中对这场反犹太人运动作了描述:“清洗行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把犹太人从科研部门、医院、国家机关、军队,从各个地方清除了出去。”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委员们被捕之后,对犹太人的限制措施就增加了。大学的许多系,甚至一些高校限制或停止招收犹太家庭出身的孩子,犹太人不能参加外交工作,他们逐渐被排挤出了法院和检察院机构(律师机构除外)。大部分高等学校、学术机构,甚至许多企业都对犹太人实行了不成文的百分比制。甚至在学位论文答辩时,犹太人也只能在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的学者之外占一定的百分比。反对“世界主义”的斗争具有明显的反犹性质,在当时的日常政治用语中,“世界主义者”、“犹太复国主义者”、“犹太人”几乎就是同义语。

在这场运动的鼓噪声中不仅逮捕了大批犹太知识分子,而且取缔了几乎所有的犹太文化机构:犹太学校、剧院、报纸和杂志。虽然对犹太人的大部分限制措施并没有大肆宣传,而是按口头指示进行的,可斯大林及其亲信的反犹情绪对于党的机关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且,“斯大林到了晚年,几乎扔掉了种种意识形态的假面具,而把迫害犹太人公然作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这场运动扭曲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民族之间的和睦关系。在当时反犹、排犹的气氛笼罩下,密告、诬告犹太人有时会使仕途升迁比较顺利,于是密告、诬告犹太人的事件连连发生。列昂尼德·姆列钦分析道:“同'犹太复国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的斗争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在暗中投下匿名信或公开发表反犹太人演说之后,一些岗位和职位腾了出来,成就功名的速度几乎和1937年一样快,那时枪毙了许多高级官员,从而为另一些人开辟了仕途。”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犹太人的生存环境自然非常艰难。然而,这又反过来使不少苏联犹太人锤炼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坚韧意志和刚毅性格。比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夜暴富的俄罗斯新富豪中,不少就是当年曾饱受欺凌的犹太人。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被《福布斯》评为俄罗斯首富的霍多尔科夫斯基、首都储蓄银行总裁斯摩棱斯基、俄罗斯传媒大亨古辛斯基、联合银行总裁别列佐夫斯基、“阿尔法”集团总裁米哈伊尔·弗里德曼都是犹太人。斯摩棱斯基曾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是在“人们的白眼中”和“对粗茶淡饭的痛苦渴求中”度过的。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跟具有奥地利犹太血统的母亲离婚了,苏德战争一爆发,他的父亲就被派往舰队服役,而母亲和姐姐则被从莫斯科驱赶到西伯利亚的一座国营农场去工作。古辛斯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用拳头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懂得“犹太人”这个词所蕴含的特殊含义。起初他特别害怕同小伙伴打架,直至有一天他被几个比他大的小孩逼到一个墙角欺负、侮辱,无处可逃时,他终于还了手。一次又一次交手,使古辛斯基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对那些欺负他的成年人都敢“修理”: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几个成年人下班后扎堆在喝伏特加酒,这几个家伙一见到他立刻奚落道:“小犹太佬!小犹太佬!”此时也就10岁左右的古辛斯基不知哪来的勇气,抄起地上的铁管和石块就朝这几个大人砸了过去,眼里噙着泪水一边紧追不舍。多年后,已成为俄罗斯传媒大亨的古辛斯基在回忆起这件事情时,仍然很激动:“我当时流泪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屈辱和气愤。”

那时,收听外国电台成了苏联犹太人排解心中苦闷和痛楚、聊以自慰的良药之一,大批犹太人也因此而获罪入狱。

感谢垂注“衲解史上今日


感谢施主资助柴米
一两枚铜子儿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图文:前苏联早期的犹太人高级领导
第4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斯科,1939年8月23日,站在背后的是里宾特洛甫和斯大林
俄罗斯犹太自治州: 如今仅存千余犹太人
没有纳粹也会屠犹?二战时东欧地区为什么极端仇视犹太人?
伊·福·斯塔德纽克《战争》段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