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少不识苏东坡,读懂已是断肠人。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
 
有人选了唐宋几位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看他们现存的诗词里,带“笑”字的篇数占比有多少。
 
苏东坡一生入狱、被贬、又被贬……在放逐中度过十余年,约3000首诗词中,有344首带“笑”,占比11%;
 
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江州,2741首有171首出现“笑”字,占比6.2%;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柳州,一生154首,仅7首带笑,占比4.5%;
 
而史上最悲苦的诗人杜甫仅为3.9%;

下面这三位,与苏东坡一样命途多舛,有的还没东坡惨,可诗中已鲜见快乐。
 
 ▲ 苏东坡像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余光中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苏东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你能想象,62岁被再再再次贬到蛮荒之地的苏东坡,发现那地方生蚝特别好吃。

赶紧写信给儿子:这里生蚝太好吃了,千万不能跟朝里士大夫们说,不然他们过来抢,我就没得吃了。
 
“生蚝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
——苏轼《食蚝》
 
 
 

后来,宋哲宗将被贬的苏轼从南方召回,上船之前他说:
 
虽然被贬到荒芜之地,九死一生,但我从来不怨恨。当初要是不把我贬到儋州,我怎么能玩得了三亚呢。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身处逆境中,却始终能将自己的生活过的生趣盎然。

苏东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做的最淋漓尽致的一个。

 
他是世间罕见的全才,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书法家、工程师、诗人......

样样做得好,样样做得精,却从不像老学究那样苦大仇深。

就好似一个永远不会过气的偶像,几乎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最为向往的模样。
 


若是有幸能从苏东坡的艺术中,收获不一样的人生视野,绝对是这个不愉快的2020中最值得的一件事。
 
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苏东坡新传》。
 


《苏东坡新传》在台湾已经出版近四十年,深受读者好评。

学术考据扎实的书,往往晦涩难懂,而那些轻松普及的书,又往往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李一冰先生这本《苏东坡新传》,将好懂与智慧结合。


这本书几乎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将东坡的一生展开长卷:

家世、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政敌、政治主张、为官政绩,苏轼的诗、画、字,以及生活的种种细节。
 
它出版在林语堂《苏东坡传》之后,却得到“苏东坡的悲欢洒脱,被他说透了”的赞美。

 
作家余秋雨曾在著名作品《苏东坡突围》中直接引用《苏东坡新传》的原文,更对这本书予以高度评价:
 
“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
 


2006年和2013年,大陆出版方曾先后两次出版此书,皆已绝版,现今这两版的二手书,都已被炒至上千元。
 
 
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6,位居历代苏东坡传之首。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投射到当下的生活中。”
 
有人读此书,在苏东坡起起落落间的心境变化中获得启迪:
 
“它不止是传达阅读的乐趣,它更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牵系,活在艰险的人间,我们可以从何处得到勇气。”


有人从苏东坡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得到领悟:

“我认为苏东坡的成就与爱读书的家风密不可分,父亲苏洵陪读陪考,给儿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还有幼年苏轼读《范滂传》,程母对儿子说,既然你要做范滂,我又为何不能做范母?......”
 


有人看完更直言:“死后请把此书与我一同葬在墓里,我要再将它读上千遍”。
 
 
而我,每每工作不顺,心情不好时,总会把这本书翻出来。

读读苏东坡的故事,读着读着,便觉豁然开朗。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全新增订版《苏东坡新传》,对旧版进行了重新校勘。

修改了过往两版涉及人物、年号、地点、史实等等有失误的地方。
 
还特别收录《寻找李一冰》和《缥缈孤鸿影──父亲与〈苏东坡新传〉》,让我们有幸了解更多背后故事。
 


附录中还包括《苏轼及宋朝大事年表》,方便苏东坡爱好者对照、索引。


除此之外,特别制作了东坡诗词本,以时间为顺序将苏东坡的诗词辑录在册。

随书赠送,限量2000册。
 


左侧为诗词,右侧留白,方便辑录下读书感受,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翻阅欣赏苏东坡的经典诗词。

01

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暗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这个时代里,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舒展,而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的身上汇拢交织。
 

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他位列“宋四家”;
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选出12位,苏东坡位列其中。
 
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也是整个亚洲,唯一的一位。
 


苏东坡不像李白神仙般的飘逸,也不像范仲淹时刻忧心为国。

他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做人的烦恼和痛苦,却能从旷观中获得解脱。

被贬至黄州,他上能写《赤壁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感叹历史悲凉、人生无常。
 
▲ 苏轼《赤壁赋》

下能书《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从生计琐事中寻找乐趣。

 
 

他能在枯燥无味的路途中点出色彩。
 
阳春三月暴雨突至,大家没有斗笠和蓑衣,都惊呼着躲避,十分狼狈。

只有苏东坡没有闪躲。
 


没过多久,雨停了,在这急剧变化的阴晴里,被浇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却悠然吟出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能在满目疮痍的日子里挑出快乐。
 
被贬至惠州时,身为罪官的苏东坡不敢与权贵争羊肉吃,只好买没人要的羊骨头。
 
他发挥手艺,先把骨头煮熟,倒点酒去腥,撒点盐接着烧烤,把羊骨头煮得嘎嘣脆。
 


写信给弟弟说:“这羊骨头能吃出蟹的味道,连身边的几条狗都嫉妒我了。”
 
而他穷困潦倒时做的羊脊骨,流传千年,竟成了现代的羊蝎子。

 
还能在面对人生怅惘时调节自己。
 
一个深秋的夜里,苏东坡与朋友畅饮,回到家的时候已是三更(凌晨),家里的仆人睡得很死,怎么敲门都不应。
 
一般人遇到敲门都不应,大概当场就会发火。

但苏东坡却觉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地方,任何事,此路走不通,转个方向,那路就更宽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在得意时与民同乐,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

苦中作乐,乐到忘了苦,这是千百年间,独属苏东坡的洒脱。

02
读懂苏东坡
也就读懂了宋朝生活

苏东坡为官从政,不盲从、不追随。

提出“较量厉害 参用所长”,一切原则皆以是否有利于老百姓的生活为准。
 
他灭蝗、抗洪、治西湖、救孤儿,能力所及的事情,从不错过。


西湖,是杭州人的水源地。
 
但苏轼刚刚到杭州任职太守时,由于一直没有人整修,西湖里面长满了大量的水草,而且淤泥很多。
 
如果将淤泥全部挖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在所有人都没有头绪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废物利用。
 


让人把淤泥都挖出来,甩到边上,筑成了一道堤,上面再种树。

一边挖着淤泥,另一边同时间就把堤建起来了。
 
无处安放的淤泥,筑成了一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东坡还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
 
民众种菱角,就要清理这些杂草,自然而然就清理了湖泊。

老百姓还能通过种菱角增加收入,一举多得。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了三座小石塔,严禁民众在这个区域内种植菱角。

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映月”。

 
  

书中还有不少关于宋朝官场、生活的细节刻画。

可以说,在你阅读苏东坡的同时,一副关于宋朝官场、民间的巨幅景象,也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03

以诗词为主线

串起苏东坡的传奇人生

为东坡居士做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不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影响范围直达海内外。


对于读者来说,苏东坡虽远在千年以前,却也并不完全陌生。
 
我们在语文课本上了解过他“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在历史课本上看过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我们吃着东坡肉,吟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这样的吃货。
 



再者,北宋迄今已千年,虽说苏东坡的相关史料很多。

但正史也好,野史也罢,如何梳理这浩瀚的史料?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内容?还原最立体的东坡居士?
 
这三个难题,在李一冰先生笔下似乎完全不是问题。
 


“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有无数标签,却难以被标签定义。
 
居高处时,为翰林学士,落低谷时,为狱中囚犯。

苏东坡的一生波澜曲折,在诗文中体现最为明显。


诗,是苏东坡的热爱,是他失意时的盔甲,也是他对抗生活的小确幸。
 
因此,李一冰先生先从苏诗研究入手,仔细挑选苏诗版本。

反复推敲每一首诗的背景和语境,辅以正史和宋人笔记、墓志铭等。
 
从碎片中还原成东坡居士坎坷一生的连续影像,让读者随着东坡的遭遇和心境浮沉。


你会看到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七情六欲的苏轼。

开心时,他会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失落时,他告诉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沉湎往事难以自拔时,他会点醒自己:“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也能看到一个“生活探索家”苏轼:在黄州,研制潮流菜式——东坡肉、蜂蜜酒……

在海南,和儿子一起造墨,差点把房子给烧了。
 

甚至还能看到他是现代网络词语的老祖师的影子。
 
苏东坡留下一千多封书信,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使用“呵呵”有四十多处。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与陈季常》

更能惊讶的发现,他的思想非常超前。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讲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苏东坡却形容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摒弃了阶级观念。

皇帝他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他也不见外,都能平等交往。

书中更有他与三朝元老欧阳修、和尚、道士乃至田间老妇交友畅言的经历。

 
如此种种,都是李一冰下苦功的结果。

也因此,我们有幸见到一个有血有肉,立体又鲜活的苏东坡。

04

历时8年 呕心沥血

不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

 
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也是李一冰的出生之地。
 
虽旅居海外多年,李一冰先生仍自称为杭人。

 ▲作者李一冰

作家张辉诚先生说:

“一冰先生写《苏传》,不像林语堂看到的东坡,是横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到的东坡是狱中狼狈至极的东坡、虎口余生出狱后的东坡,是从苦闷中走向旷达自在、从现实接二连三的无情打击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坚强与生命韧性的东坡。”
 


这部煌煌七十万的传记,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论述苏东坡的人生。

而是在他的诗句中,在他无常的人生里,切实地感受苏东坡的心境。
 
这种颇有代入感的写作方式,大约和李一冰先生的个人经历无法分开——他曾经因为政治原因入狱数年。
 
李一冰为写《苏东坡新传》所做的准备工作长达四年,而这皆在国民党的冤狱中完成。
 
▲作者读书笔记

其子李雍后来回忆说:

“第一次去土城看守所看望父亲时,他托我买苏东坡诗集。狱中四年,他把苏诗两千多首背得滚瓜烂熟。出狱后,他决心撰写《苏东坡新传》,每天跑图书馆查原始资料、整理《苏轼年谱》等重要书籍,耗时8年,下足死工夫。”
 
因为有太多感情,李一冰对待《苏东坡新传》更显谨慎。

直言“不写一句没有根据的话。”

 
▲《苏东坡新传》手稿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李一冰在图书馆,一本一本查找资料,一笔一划亲自编订《苏轼年谱》。

并整理《东坡事类》等重要书籍,构建了可靠、丰富的资料。
 
如今《苏东坡新传》现存手稿,和李一冰遗物都被眉山三苏纪念馆悉数珍藏。
 
 
作为一个无名作家,能得此荣誉实属罕见,但也恰好说明了这部《苏东坡新传》确实值得一读。


05

典雅装帧

值得读 更值得收藏

 
· 封面
 
用了典雅与现代并行的装帧风格,护封采用纹理极强的手揉纸,粘贴斜切纹理温厚的环保油棉,并烫金印鉴。

 
· 纸张
 
扉页使用半透明犹如纸帘的帘影纸,若隐若现翻开后进入文本。
 
米白色纸张,看着很舒适,透着几分雅致。


· 印刷
 
《苏东坡新传》文前还收入四色彩插,采用100g细腻纯质纸印刷,直观展现苏东坡及其相关的画像、作品。


有网友评价这本书:

“论史料丰富真实性,完胜林语堂版本。论解读语言的深度,完胜王水照版本。论与东坡身受感同,完胜那无常人生。以后多读几遍,常读常新。”
 
在那个克己复礼的时代里,他活得自然,在一条满是荆棘的路途上,他过得自在。

闲来无事,读读苏东坡吧。

在这漫长人生中,有他为伴,定不孤单。

《苏东坡新传》上下册

8年呕心沥血 豆瓣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新传》开卷笔记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二手书炒至千元,苏轼的悲欢洒脱,被这本书说透了!
豆瓣9.6分,二手书炒至千元!读懂东坡,一生洒脱
八年心血力作,一生波澜曲折只在苏东坡的诗里
读懂苏轼,你就读懂了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