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关系那些事》第1021回《中国VS西方||外交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狮子与人之间没有信得过的盟约,狼和羊也没有共同的愿望。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

(西方)    
    在西方,外交研究不是一门特别受重视的学问,也很难说有什么学术理论和范式方法的特殊贡献。
    有时外交被权术人士当作一种技能,更多时候外交问题或外交研究被看成一种肤浅的、范围受限的讨论领域。外交学的专家学者多半不处于国际关系理论队伍的核心圈和高位,外交史或外交专门问题的分析在历史学界也经常被边缘化。  
1536年法国-奥斯曼同盟的建立,堪称欧洲近代史和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位批评者曾尖锐地指出,世界政治中没有哪个领域像外交这样存在巨大的理论与实践鸿沟,即研究政策的人没有理论指导,理论学者又不关注外交本身。'
    同医生或其他职业一样,外交行业也有着外行不懂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其他行业从科学中汲取知识。职业外交则向来是实践的艺术,也就是学徒式训练。职业外交不会从哪一门学科中汲取营养'。
哈伦·拉希德在巴格达会见查理曼的使臣
    根据有国际影响的韦氏大词典的定义,外交(英文 diplomacy 或 foreign af-fairs)
A,指的是对国家之间关系的引导,由国家领导人直接进行或通过其代表加以实施;
B,指管理国际谈判的艺术,或是引导这类谈判的技巧;
C,指外交机构或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这一是强调了政治权威性,
二是看重对国际关系的导向,
三是重视其艺术技巧。
    西方人多把外交当作拓展自身重大利益的一门艺术和一种工具。集外交活动家和外交思想家于一身的基辛格就曾说过,'外交乃一门艺术'。

神罗皇帝查理五世与英王亨利八世


      对于'外交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可做不同的解读。
    一种是褒扬式的,即把它看作有能耐者施展大智慧和技巧的舞台,如欧洲近代史上那些大人物就具备这类扭转乾坤的本事。最早提出'铁幕'一词的丘吉尔和撰写八千字电文的乔治·凯南,被不少赞扬者颂为西方阵营对苏联'冷战遏制'方针的奠基者。
    另一种看法则带有贬损性,认为外交只是野心家个人的手段,充满欺骗和幕后交易,大人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谈不上规律可言,无太多研究价值;外交著述很少建立在价值中立的独立观察之上,它往往是感性的、有偏见的、缺乏学理和深度的,有的仅是个人的零碎杂忆和混乱表述。
    总之,外交问题的探讨和有关外交的知识学问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质疑或约束。如克里斯特·约恩松和马丁·霍尔指出的那样,虽然在实践中,外交被当成国际关系的重大制度,但从理论层面考察,'外交极少受到从事国际关系专业的政治科学家们重视。的确,外交'与理论相互排斥''

  (中国)
    中国人普遍认为,外交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体现了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外交事务重大而敏感,外交人员得到的授权有限。
    基于这种普遍观念,有关外交的研究同样有很多限定,管理者对标新立异的尝试鲜有鼓励,研究者需非常小心谨慎。
据说“弱国无外交”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陆征祥所提出来的,清国虽大,积弱积贫,身为大使的陆征祥深有感触。 
      另一方面,我们传统文化里的某些因素强化了官员和民众涉外的疑虑心理。
     《辞海》将'外交'界定为,'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和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诸如访问、谈判、交涉、发出外交文件、缔结条约,以及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对外活动。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出,这个被中国学界特别是教科书广为采纳的定义,其重点是'外交'对国家利益的代表和推动者的权威,而不太关注它的构思过程或运作技能。
    《百度百科》对'外交'有如下说法。
    (1)古代指人臣私见诸侯。《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不正其外交,故弗与朝也。'范宁注∶'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礼记·郊特牲》∶'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郑玄注∶'私觌是外交也。'
    (2)今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交涉为外交。
    (3)指与外国私相交往和勾结。《韩非子·有度》∶'忘主外交,以进其与。'陈奇猷集释∶'谓释其国法而私与外国为交也。'《史记·苏秦列传》∶'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唐朝白居易《得景为将敌人遗之药景受而饮之或责失人臣之节不伏》;'军尚隐情,臣宜守道,况幄中之权要,当绝外交之嫌。'
    (4)指与之交往的外国。《国语·晋语八》∶'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韦昭注∶'谓赂其所适之国,厚寄托之而劝勉焉。'明朝何景明著《何子·策术》∶'膏宝玉以亲外交,市土地以厚与国。'
    (5)指与朝臣交往、勾结,也指依附于朝廷中某种势力。《东观汉记·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义。汉有旧防,诸王不宜通客。'《三国志 ·魏志·蒋济传》∶'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治平四年》∶'朕以家世用卿,卿当谨家法。人臣病外交阴附,卿宜自结主知。'
    (6)与朋友、外人的交际。《墨子·修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史记·佞幸列传》∶'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明朝刘基著《拟连珠》∶'绝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7)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及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两国首脑喝茅台酒的故事在日本传开后,茅台酒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一下子涨了三四倍。
    多数说法背后隐藏中央王国作为上朝对外邦的担忧和防范,即认为所谓'外交'是不得已的往来交涉,不太相信与蛮夷外族打交道有真的价值,要求在对外交往上保持警觉,以防备不当之举
    在这种大局观下,为臣者的任何私言独行可能被视为奇技淫巧甚至忤逆朝廷。
    现代人尽管较少受传统君臣关系思想所缚,却对'外交'一词包含的事关重大且尊贵敏感等意涵大致认可
    它还折射出一种潜意识,即好外交者多有贪恋之心,难有品行的高尚;甘于淡泊自守,方为做人和治国的正道。静美方能淳精,内圣自然外王。它传递了中国传统上一种内省式的处世哲学,即利益和好处不是依靠争先得来的,而须通过个体的修身养性获取。它涵盖了整个家国天下观。
    积极意义上,对'外交'的评说体现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特有的清高和'慎独'气质;负面角度讲,它让人在激烈竞争中慢半拍,沉稳有余而拓展心不足。
【作者简介】 王逸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均势——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解读
外交部的前身是古代的鸿胪寺?
从卡尔到摩根索
国际关系学
创新发展政治心理学中的外交信号理论
集刊第九辑精选文章7 | 夏立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中国周边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