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潮阳郭氏开基祖祖墓文物史迹考略




一、潮阳郭氏开基祖及创居地简介

开基祖

据族谱记载,端斋公,讳正,谥号端斋,生卒失传。随子赴任,宋诰封广西按察使、正议大夫。妣三品太淑人懿壹李氏。合葬于崎岭哺山(清又名弓山,今属金灶镇),形喝向天螺,坐丑向未。子三:浩、渊、海。

二世祖

宣省公(1166—1227),讳浩,字元洪,谥号宣省。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科进士。先任户部郎中,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转升广西提刑按察使,初授嘉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妣三品淑人坤宜许氏。合葬于竹桥蛇山,与龟山相会,形喝“鹰搏蛇”(俗称“破皮蛇”),坐巽向乾。子四:琳、球、琅、玕。

三世祖

长房帅元公,讳琳,创居奉恩乡直浦都之溪内,后迁居竹山都之白水塘(今西胪镇泉塘村);二房帅正公,讳球,授苏州府教谕,创居兴仁乡举练都之铜钵盂(今铜盂镇铜钵盂社区);三房帅属公,讳琅,守祖居地奉恩乡直浦都之竹桥(今金灶镇竹桥村);四房提领公,讳玕,创居兴仁乡贵山都之南阳(今贵屿镇南阳社区)。尔后,瓜瓞绵绵,分支众多,宗枝番衍海内外,人才辈出,族众数十万,蔚为潮阳之盛族。

二、祖墓文物史迹考略

开基祖端斋公的墓地,在今金灶镇东坑村,祖墓以铁山为祖,穴为回龙顾祖格,穴顶圆厚,两边辅弼对称,源头水特朝,明堂案山朝山群峰叠翠,蔚为壮观。墓碑书“诰封宋开基祖考端斋郭公正议大夫、妣孺人李氏三品淑人之墓。”右碑夹载“大明万历庚辰年吉立,康熙三十六丁丑冬月夏四月吉日重修,四大房十三世孙一省等立修”;左碑夹载“海外裔孙集资四大房份裔孙等继修,公元一九七九乙未年瓜月吉日”。


二世祖宣省公的墓地,在今金灶镇竹桥村蛇山。墓碑书“宋祖考致政郭公,妣孺人许氏墓。”右碑夹载“万历乙未年仲冬吉日立,十一世孙光始正论等立修”;左碑夹载“海外裔孙集资四大房份裔孙等继修,公元一九七九乙未年桂月吉日”。


在距祖墓四五百米的墓道上有一墓道亭,亭内立了一通墓道碑,书“宋赐进士加授正议大夫广西提刑按察使宣省郭公墓道”,亭由铜钵盂书法家郭喜东题“素忠”匾额。祖墓墓碑字体竖行自左向右,而墓道碑的字体为自右向左,出于何原因?我至今未得其解。祖墓于2011年被原潮阳市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祖墓为宋代墓,为何都是“大明万历”年间立修、“1979年继修”。我经探访族中老人结合史料推测,祖墓历史上应至少遭受两次比较大的破坏,一是元朝时期、二是文革破四旧时期。元朝政府对汉人实行歧视政策,将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原受辽金统治的汉人),四等南人(南宋统治的汉人),南人社会地位最低。政府规定“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并大肆破坏宋代墓葬,对汉人墓葬征收墓地税。既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加上课以墓税等原因,族人为了自保可能把原先刻有先祖名讳的墓碑拆除,或者被当时的统治势力破坏。到了明万历年,由裔孙等修复。

如果说祖墓在元朝时期曾经遭受破坏只是推测,那么在文革破四旧时期的破坏却是史实。当时公社红卫兵激进分子扛着大旗率领队伍荷枪实弹前来炸墓,二世祖墓墓碑被毁(段成三截);一世祖墓被挖。领头的激进者均不得善终,可谓因果报应、自食其果。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1979年由海内外众裔孙集资按原貌修复,实乃礼敬先祖、箕裘继述、敦亲睦族之盛事。只是,原被破坏的墓碑分别遗弃在距两处祖墓不远处的树丛中(碑体字迹清晰,碑面日久风化及雨水腐蚀),是否为明代原碑未考证,即使不是明代原碑,也应是1979年重修前之历史旧物,理应妥善安置并加以保护。

树丛里还各发现一个狮耳三足石香炉,据守墓老人介绍,该石香炉是南阳一宗亲供奉,原置于祖墓前,2001年因文保单位获批,由本族裔孙泰国淡浮院院长郭丰源主理、风水大师郭永福设计对墓园重新规划修建,撤换原狮耳三足石香炉,更换了一个更大的石香炉。原石香炉为宗亲诚心供奉之历史旧物,曾置于墓前行祭时用,应妥善安置并加以保护。



祖墓文物遗迹最重要的应属“墓道碑”,据说墓道碑在距二世祖墓不远处的田野里发现,或许因倾覆于田野被泥土覆盖,发现时未被破坏且保存完好、字迹清晰。2001年祖墓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墓道碑是唯一重要且直接的依据,该碑目前立于墓道。有族人认为该碑应是宋代原碑,我认为宋代原碑的可能性小,最早可能是明代修墓时所立,抑或明代之后的某个时期所立,理由在下节中阐述。该碑被视为族中至宝,目测石体日久风化,部分字迹已由深及浅,我族贤达应探讨保护之法,最好是移至室内加以保护,在原处立一“复制碑”,并在墓道亭内载明“原古碑移至某某处保护,现碑为原样复制”。也可采取措施,原地保护。



三、先祖名讳、功名及官职名考略

1
关于先祖之名讳

关于先祖之名讳,各房各支系的老族谱均有记载,大体一致,但表述上略有区别。梳理如下:

(1)“端斋”、“宣省”、“懿壹”、“坤宜”是祖公、太夫人之号?还是谥号?大部分族谱记载为“号”、个别记载为“谥”。古人的“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大多数是自己起的,供别人称呼或题诗作画时署,古代称别人的号是表示尊敬。“号”与“谥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我认为,刻于墓碑、墓道碑的,应为祖公之谥号。谥号是对人一生的概括和评价,由朝廷颁发谥号是对大臣生前的赞扬和肯定。“端”、“宣”、“懿”、“宜”等字所表达的意思都符合祖公及太夫人的生平,且符合古代颁谥的规则。(古代谥号规则:“端”:守礼执义曰端,恭己有容曰端;“宣”:圣善周闻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懿”:温柔贤善曰懿,温和圣善曰懿,爱民质渊曰懿,德浸广大曰懿,秉彝好德曰懿,柔德流光曰懿,贤善著美曰懿;“宜”善行足法曰仪(通宜、义))


(2)“致政”、“三一”是否为二世祖公之名讳?墓碑上刻“考致政郭公”,在竹桥老谱和部分铜钵盂老谱中也记载“致政三一公”,并称二世祖叔为“致政三二公”。“致政”并非祖公名讳,而是表明公曾经担任朝廷官职,“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退休”的意思。墓碑上写“致政”,是在阶层等级森严和官本位风气盛行的封建社会显示祖上荣光的表现形式,也是封建王朝对臣子的肯定。那么族谱为何写“三一公”、“三二公”?唐宋时流行行第称呼,一个家族同辈的人依据年龄各自排行,但行第排名也仅是别名、代名。以行第为名,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归结于元朝“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的政策,元朝不许南人取名字,故南人多用行第序号来命名,我们看到很多老族谱记载祖宗名讳如“念六郎”、“二三公”、“十六郎”、“福一公、福二公”等等,都是元朝遗留下来的痕迹。元覆灭后,部分家族因年代久远子孙已不识祖宗真实名讳,故沿用元代族谱的行第记名。综上所述,“致政”、“三一”均非公之名讳。


2
关于先祖之功名官职

关于祖公的进士登科

据族谱记载,宣省公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科登余复同榜进士。先任户部郎中,后转升广西提刑按察使,正议大夫。”为了求证祖公登科的相关信息以探寻祖公之户籍祖源地,我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查阅相关史料(其中有编修于明朝的《八闽通志》、《莆田(郭氏)续世庆志》、《潮阳县志(明隆庆版)》、《潮州府志》还有清光绪版的《海阳县志》等),均无相关记载。只在清光绪版《潮阳县志》卷六忠义一节查到“进士广南西路提点刑狱郭浩”的记载。近年来,由龚延明教授的团队花20年的时间收集各地史料编撰的《宋代登科总录》于2015年出版发行,《总录》收录了4万余宋代登科人的资料。我于2016年购得一套共14册,查1190年状元余复榜558名进士资料,可惜《总录》只检录到405人,并无宣省公之名,405人之外的其余人未收录;当然,史学界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总录》出现的遗漏、纰漏提出过质疑。

查无直接史料记载宣省公登科录,最大的原因是战乱、迁徙和史料保存不善,相关史料已经灭失或尚未被发现。宋代,虽然传世文献较为丰富,但是原始登科录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两榜,两宋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11万人登进士),其余116榜的登科录资料都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目前我所见到的族谱、县志均为明代之后编撰,因为战乱特别是元朝蒙古人对中原文化的破坏,史料灭失亦在情理之中。我们仅能从现存的古文献中继续查找,合理推测、相互印证。


有人提出,史料未查到的功名信息,很大可能是后代伪造。大学时期,我曾随老师到梅州客家地区做族谱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有部分家族为了显示祖上荣耀,标榜书香门第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族群认同,在族谱中伪造了祖上某某祖宗登进士等信息,但均错漏百出,大多只写进士,没有登榜年份和官职;或有官职但无法印证。应该来讲,历史名人传世资料机会较大,若据记载有登科年份且真有其人的,信息可信度高。宣省公的登科信息有官职、年份、任职地、谥号并有古墓、墓道碑信息佐证,有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翰林院检讨潮阳人郭张善、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揭阳儒士余文升、明正德五年(1510年)福建莆田魏塘人郭子美等题书的《汾阳郭氏族谱序》为证,我认为公之功名官职应为史实,毋庸置疑。

关于祖公的官职名称

从潮阳各房各支系的族谱记载来看,浩公的官职是:广西提刑按察使(个别族谱还记载:授嘉议大夫);端斋公的官职是:诰封正议大夫。诰封就是诰命封赏,朝廷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封赏授诰命,在世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对六品以下官员的授敕命,称敕封;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以此来看,端斋公在世时,就被朝廷据宣省公之官职诰封为正议大夫。结合宋朝官职规制,宣省公应是初授嘉议大夫(从三品),加授正议大夫(正三品),这也符合墓道碑所载信息。(铜钵盂宗祠及部分支系祠堂,将“正议”写成“政议”应是笔误。古代无“政议大夫”的官职称谓。)


宋朝地方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宋朝的路不同于汉代的州,也不同于唐代的道,具有地方监察区和行政区的双重性质。据《宋史·职官志》记载,路的主要机构设置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提点刑狱司,宋代中央派出的一级司法机构,简称提刑司、宪司、宪台主管所属各州司法、刑狱、监察地方官吏并劝课农桑长官是提点(某路)刑狱公事,亦称提点刑狱副长官是同提点刑狱公事,或武臣提刑。

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所设,由宋代提点刑狱司延续而来。那么,宣省公是宋代提点刑狱主官,为何称提刑按察使?这又与宋末的战乱以及元朝对中原文化及南宋墓的破坏有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翰林院检讨潮阳人郭张善在为《明(潮阳)郭氏族谱序》中写道:“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揭阳儒士余文升为《汾阳族谱再序 》阐述道:“元末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我推测,到了明朝万历时期,裔孙修复祖墓或修谱时,宣省公之官职就依据明朝的官制称为“提刑按察使”,一直延续至今。元、明相隔不远,虽然官职名有些区别,但职能大体一致。这也是我在前文提到的墓道碑不是宋朝原碑的理由。


如果还原史实,宣省公的功名及官职阐述应是: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庚戌科进士。先任户部郎中,后转升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公事),初授嘉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有铜钵盂部分支系族谱将端斋公的官职写成“宋诰封广西按察副使”有待商榷考证!)


四、祖脉源流探索

自端斋公、宣省公开基潮阳以来,流泽后世,裕后克昌,瓜瓞绵延,至今近800年。然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据记载,吾族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后历代续修之家谱族谱多于破四旧时期被视为“封建余毒”或付之一炬或撕毁遗弃。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翰林院检讨潮阳人郭张善、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揭阳儒士余文升题书的《汾阳郭氏族谱序(再序)》记载,吾族祖源地为福建省兴化莆田。明正德五年(1510年)福建莆田魏塘人郭子美题书的《续修汾阳谱序》进一步明确,入闽始祖嵩公厥后始迁仙游碧溪,继迁莆田魏塘。接着介绍了义重公,紧接着有“侄浩公出仕于广,秩满不归”之句。族人代代相传,吾族源于莆田魏塘。


查相关史料,入闽始祖郭嵩之子郭贽携子郭恂由郭坑迁居兴化府仙游县,郭恂之子郭质,移居仙游碧溪,郭恂、郭质为仙游碧溪之郭氏始祖,其后裔称“碧溪衍派”。郭质裔孙郭惟高,于北宋咸平年间由仙游碧溪迁至莆田魏塘。如果族谱记载及相传无误,吾族应属于惟高公这一支。

    然吾祖端斋公的上祖是谁?《郭氏南阳族谱》世系表记录,端斋公是义实公(入闽十七世)之子,但查宋末莆田《郭氏世庆志》记载,义实公四子彦光、彦成、彦莘、彦祖,与端斋公名讳对不上。

入闽郭氏十三世元纯公有二子,惟显、惟高。因惟高公一支有廷炜公(入闽二十二世)于南宋末年编撰《郭氏世庆志》,裔孙郭应聘、郭良翰父子于明朝摹录其志撰《郭氏续世庆志》,故惟高公世系记录流传较广。因相关史料灭失或尚未发现,我们暂时还未探寻到端斋公、宣省公在闽的相关记载。


望吾族贤达进一步搜索相关史料,探求元纯公、元纯公兄弟、惟显公系、惟高公系哪里有端斋公的上祖。当然,自嵩公入闽之后,世系众多,我们应扩大范围,在浩瀚的史料中以求有所获。


五、结语

以上文字,碍于时间精力及所掌握的资料不周,未仔细考证,大部分观点仅是推测,纰漏错误在所难免。写此文的目的在于与对宗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宗贤共同交流探讨,抛砖引玉。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关于祖源世系、祖墓历史遗迹的探究,希望能引起吾族贤达对于家谱族谱、祖墓保护的重视。前辈修谱时,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个别记载出现错误本无可厚非。后人修谱,务必不能照本宣科、以误传误,应综合史料、反复考究、相互印证,有错必纠、勿误后人。

            (潮阳白水塘 郭俊辉)




Hello,伙伴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浡泥国王墓 【江苏南京】
朱熹墓
走访惠来向北张氏
千古之谜:朱元璋陵墓夜伴哭声
想知道梅林郑氏的源流吗,来吧
万人敬仰,一代宗师虱母仙何野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