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形意拳中隐藏着传承自上古文明的密码

古人读经典求学问的目的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即为继承过去的圣人,真人传下来的绝学,这里的绝学是什么?

《宋史·杨时传》中讲述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个故事讲的是杨时为向程颐求学问,正好遇见了程颐正在瞑坐,就在门外等着,待到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门外雪已有一尺深了,讲的是求学之诚心坚定。程颐为当世大儒,而杨时也不差,为熙宁九年的进士及第,也算得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为什么还要如此谦逊诚心向程颐学习呢?文中提到了两点,一是程颢在讲学,讲的是孔,孟的绝学,这里也提到了绝学,令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另一点是求学的时候恰逢程颐在“瞑坐”,什么是瞑坐呢?其实就是静坐,为古代儒家必修课程,是修身的学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要在修身。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就会知道,绝学指的是孔孟之绝学,那么孔孟的绝学又是什么?并非大家从语文书上学到的以德报怨这些话。孔子讲性与命,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说到这里大家就会恍然大悟了,其实真正的绝学指的是性命兼修,养浩然之气以求天人合一开启智慧之道的修身学问,杨时并非不知道四书五经,而是在修行之路上需要点拨指引。

那么孔孟之道是从何而来呢?孔子的老师是老子,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光叙述为经典作注解,而不是自己创作,孔子一辈子都在缝缝补补为经典做注解,经典就是往圣之经典,由得道真人的真言叙述而成。《黄帝内经》中说道:”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上古时期,通常是指三皇五帝之时,而在黄帝之时,上古时期恐怕得要指三皇时期,三皇指伏羲,女娲,神农,都是得道之真人,开天辟地,可与天地感应,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就是与天地同寿,先秦古籍记载,广成子活了一千岁,彭祖八百岁,还有后来的张三丰两百多岁,这些我们听起来如神话般,历史久远也无法考证暂时,但黄帝内经还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面说到黄帝生出来就有神灵,成年得天道。还说到知道”道“的上古之人,一百岁还能动作不衰,能够活到天年一百二十岁。从古道今,我们所知道的修道之人活到九十多一百多还是比较多的,这个是有验证的。

道就是天人合一,浩然之气,与天地万物有感应,人为万物之灵不是虚的,譬如动物,季节变化体毛会自动增减变化,变色龙与周围环境影响能够改变颜色,还有动物的冬眠,对危险的感应等等,都是因为身体与天地万物产生了感应。人也有第六感,形意拳老拳谱中就说:白天之时,可以以目视,但黑暗中骤然遇敌则如何,那就靠身体之神的感应,唯形意拳可以做到。

道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人认为文明是在瞬间完成的,后面只是不同的细化演变而已,就如孔子为经典做注解,后世演变成道,儒,中医,内家拳,都是一体同源,道家讲:一颗金丹吞入腹,方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医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内景隧道,唯反观内视可知,就是说内在的经络隧道只有通过修炼自身,反观内视才能清楚地看见,解剖是找不到的。形意拳求反先天,不仅是武艺更是道艺,有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层道理,形意拳古拳谱云: 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练精化气是把精气化,滋养全身。小孩都天然地会练精化气,所以可以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增加,精难以气化,人便衰老了。反先天就是如此,老子说专气至柔,能婴儿乎。道功练精化气是名为“大周天”的功法,要用意念将“动物”引导过尾椎,上升脑部,再绕道前身,下降回腹。孙禄堂验证出形意拳与道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用“大周天”,只是继续练拳,动作放慢,便可达到“大周天”的效果。

在形意拳的拜师仪式中,供台一般摆着达摩像和岳飞像,达摩传下易筋经和洗髓经二经,而岳飞为形意拳开创者,将易筋经洗髓经融入形意拳的动作中,有的还有黄帝像,黄帝是中国道家的第一个广传者,代表上古师承。形意拳将精妙绝伦的古战场武艺和源远流长的万古道艺融合在了一起,以外练内以求至道。下面这幅图为上古时期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大家可以见到,与我们公开的先天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说明了源远流长。

还有的人曾怀疑形意拳说岳飞为创拳者是牵强附会,实际上是不了解形意拳的精微奥秘,我曾多次写文说到形意拳里面与战场应用的关系,岳飞朱仙镇八百骑兵打破十万金兵,靠的不仅仅是不怕死,而是真正形意的战法就是如此,延续到后来,尚云祥的五行刀法让二十九军喜峰口痛杀日寇,也是一个技术内涵,真正理解了尚云祥传的形意拳内涵,能感知古战场, “意无古今”确非虚言。

伏羲命阴康创作大舞戏,为了给民众治病。活动活动胳膊腿,并不能治病,舞蹈时获得了天人感应,病可自愈。与天地万物相通,大舞戏所以称“大”。隋代编辑的医书《诸病源候论》,不是中草药药方,而是各种舞蹈动作,以某种动作治某种病,是动作的药方。《诸病源候论》印证了上古阴康创舞是真实的。阴康的大舞戏,则是用人体描绘天地万物,是人与自然的感应。

三国时代,阴康创舞的事情重演了一次,华佗创立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体操。薛颠言:“庄子吐故纳新,合于呼吸,以求难老,汉华佗氏因而广作五禽戏(虎鹿熊猿鸟),运动锻炼身心,以强精神。”认为五禽戏承接了庄子的学问。

形意拳中也是如此,以中和之态,以拳入道,虚心实腹,心中空虚而灵不昧,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获得功夫需要形和意,像其形,取其神意而得到中和以练功炼己,而非凭借拙力努气等后天力,这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如形意拳五行十二形,鹰捉如翻浪,劈拳似斧,崩拳似箭,钻拳如闪,炮拳如炮,横拳如弹。翻浪劲练至得当中和,不仅是自身或者是挨打者或者是旁观者的感受都有翻浪之感,如人在水中,舟行浪头而不能自主。这就是像形取意,方能圆通。还有十二形,先辈观鸟兽之动态,取十二种动物之特长,动作浑然天成。不仅有动作的中和迅捷,更有动物特长的精神。如狸猫上树,狸猫脚一蹬,噌一下就串上了树,知道这个精神方能在训练中将动作的要领配合好练出神意,再如骀形,就是秃尾巴鹰博兔的动作,从高空俯冲而下,急转身借冲劲和兜身之合力能一击成功,形意拳的骀形正是得其特长的形神兼备。

形意拳是上古大道与古战场精华的结晶,勘称上古道术的支脉传承,思绪万年,而落于实处,就是简简单单,以中和的要求,用拳中的规矩练下去,以成生活方式,自有所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怎样教形意拳学的(9) - 【吴利民先生专栏】 - 中华国术论坛 - Powered ...
从孔子“四句”、张载“四句” 到二程“四句”
形意拳“神秘”的整劲 (下)
形意拳五行拳之横拳的动作示范及用法详解
浅谈传统武学内家拳之形意五行拳“崩拳”的几个阶段
体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