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到底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被古今圣贤如此推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出自《中庸》

译: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尚未表达出来的状态,称之为“中”,表达出来之后,尚有所节制,称之为“和”。

所谓中和,便是中庸。

这段话在《中庸》开篇第一章节所记载,既是核心思想,却也是读者最容易理解出差的一章。

一、何谓未发之中?

《传习录》中记载,陆澄曾就这一问题问过阳明先生“人在宁神静气的时候所表达出来的状态,就是‘未发之中’了吧!”。

先生回答,宁神静气的时候只能算气静,虽然没有情绪,但却并非真正的“未发之中”。如果“中庸”之道只在静中求取,时日渐久未免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会有很多毛病,只是潜伏着,终究无法根除。一旦遇到事,便会显现出来,如果是这样,那还算的什么“中庸”大道?

而真正的“中庸”讲究的是“静亦定,动亦定”。无论是岁月静好,还是琐事缠身都要修得“未发之中”。

“静定”的功夫也有所讲究。

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大学》

初学时心猿意马,难以入定,此时需要静坐思虑,久而久之心思稍能安定。但是如果只是静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也是没有任何作用。这个时候需要学习内省体察、克制私欲的功夫。闲来无事静坐之时,将内心中的好色、贪财、求名等私欲逐一省察,对待他们就要像对待盗贼一样,务必斩草除根、不放生路。将私欲、贪念全部拔除干净,方能自然而然达到“未发之中”的境界。

“动亦定”的境界又该如何做。

只知静养,而不用“克己”的功夫来约束自己,一遇到事,先前所有的修行便都要化作乌有。所以需要在具体的事上去磨练自己的心。具体实行方法可以从小做起。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出自《传习录》

译:白天用功时,觉得受到干扰,则要静坐。觉得不想看书,就去看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静时方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相信很多人都会受到这样的困扰。处于静之时,心平气和觉得自己简直具备了所有良好品德,一但遇到事,便容易迷失本我。而正是在这遇事之时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也是我们的私欲显现最为旺盛的时候,虽然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却也是对私欲拔除最有效的时机。与诸君共勉!

二、“发而中节”如何理解!

发而中节,是指在情绪流露的时候,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可是情绪出来又怎么才能把握一个度?怎样才算是一个适合的度?

陆澄跟在阳明先生身边学习,一日家中忽然来信,说儿子病危。于是陆澄茶饭不思,忧心忡忡。

先生看到之后便说道,这正是修行的好时机啊。父亲爱自己的儿子,本是天理,可是超过一定的度之后,便转为了人欲。许多人认为这种时候,按照天理本应担心忧虑,便一味的担心忧虑,殊不知这已经超过了天理所应当担心的“度”,转变为人欲了。如大学所说,便是其心不正。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出自《大学》

译: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人大致有七种情感,感情流露的多则是过度,流露的少则是不足。才超过一点点便已经不是“心”的本来状态了。必须通过调节,使得心中维持中正平和才是。就好比为人子者,父母逝世,为了心中的孝,难道不想哭死才能缓解悲痛之心?然而这已经超越了天理的范畴了,便是朝着人欲走了。只有认识了心的本来状态,才能自然而然一丝一毫没有所增减。

如上所谓,方是“发而中节”。

不论是“未发之中”还是“发而中节”,均讲究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唯有此心纯是天理,方能达致“中庸”的境界。

新年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习录摘录(中)
[]《卷上•陆澄录》心之本体,廓然大公
(5)王学大纲――钱穆(注)
钱穆:阳明学述要——事上磨炼
王阳明 传习录 门人陆澄录
傳習錄(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