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暑
疾病简介
中暑,是指人体长期处于湿度大、暑热天气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和症状的轻重,通常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三种,此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热射病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
基本知识

高危人群

和普通人相比,一些身体素质较差或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中暑问题,所以在炎热的天气里,就需要提起注意。

1.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2.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也容易中暑。

3.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容易中暑。

4.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他们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5.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但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易引起中暑。

6.患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7.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使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他们还容易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致中暑。

8.服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安眠药等的人也会出现血管收缩,使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容易中暑。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

急诊医学科-急诊内科

预后影响

热射病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中暑后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有关。
昏迷超过6~8小时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预后不良。体温恢复正常后,大脑功能通常也可很快恢复,但有些患者可遗留大脑功能障碍。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严重肌损伤,肌无力者,可持续数月。
病因
正常人通过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这是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

一.体温调节方式
1.产热: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氧化代谢,运动和寒战亦能产热。气温在28℃左右,静息状态下,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基础代谢。运动时产热增加,肌肉产热占90%。

2.散热:在通常室温15~25℃下,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主要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大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正常人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相对平衡,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二.高温环境对人体各系统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高温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初期使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低下,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差,待体温增高到一定程度神经系统功能失控,出现谵妄、狂躁、最后昏迷。

2.心血管系统:由于散热的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排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此外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以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这时心排血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3.呼吸系统:过度换气会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且PaO2并不升高;肺血管内皮由于热损伤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水、电解质代谢:出汗是高温环境中散热的主要途径,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出汗量的最高生理限度约6L,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钠丢失。

5.泌尿系统:高温出汗多,心排血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率过量下降,尿液浓缩,出现蛋白尿及细胞管型尿,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可导致急性肾衰竭。

6.消化系统:由于大量饮水或出汗,使大量氯离子丢失,胃液酸度降低,可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高温引起血液重新分配,消化道血液减少,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可引起食欲不振,甚至出现缺血性胃溃疡,易发生大出血。

7.血液系统:高热致血管内皮广泛受损,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造成凝血,继而由于凝血因子消耗继发出血、休克、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导致肌肉局部温度增高、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常发生严重肌肉损伤、横纹肌溶解,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
预防
当气温过高时,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所以,掌握防暑的方法显得格外重要。那么,应该如何预防中暑呢?

1.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喝1.5至2升水,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医学研究表明:防暑降温,热茶比冷饮效果好,而且维持的时间更长。

2.饮食宜清淡为主,夏季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吃些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3.生活起居要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

4.不要使用快速冷却的方法,当人们热天从外面回来,喜欢开足电扇,或者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5.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6.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夏天应处事冷静,不宜激动,使神经处于安静状态,做到“心静自然凉”,因而会收到降温、尽快入睡的效果。

7.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8.出门前要备好防晒用具,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不要在烈日下行走。如果一定要出门,要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应常备在身边。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吃喝穿戴”,全方位认识中暑
中暑救治(专业版)
高温天气防中暑,专家带你看透中暑方方面面
高温天好“伤心”,简单四招帮你有效“护心” | 科普时间
高温对于人体机能的影响?
介绍人体健康跟着气温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