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心得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三章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思想的至高法则,无事是老子“理想国”理论的无上原则,无味是老子“修静笃”理念的甚深妙法。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三无修法。

世人听到无为很惊恐,认知被完全颠覆,与三观格格不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吗!无为的人类会有今天的发展吗!

老子说:无为不会使自然失去生生不息的大德。鱼依然在游弋,人类依然会繁衍。无为是有力的、万能的,是无所不为的,老子要让世人相信无为的不可思议。

世人眼里万物生长是依靠有为法则,而不是无为法则。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依靠人为认知得到收获,却不知四季变化才是种因得果的必然。

无事法则对治人间的有事妄想,生老病死本是人生规律,可人们总想长生不老,违背自然规则肆意妄为,自古至今有一例长生不死吗?

食欲和色欲是世人最难摆脱的。按照自然法则作为的饮食男女不是危害,真正的危害是无止境的追求,不可遏制的欲望带来了欺诈和罪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大美只有“味无味”的感受才能品鉴,美无处不在,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以怨报怨”是人思维的惯性。无论怨是大还是小,无论怨是多还是少,一律“报怨以德”人们很难接受。

小怨不放过,深仇大恨更必须血债血偿、报仇雪恨,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相报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人人都冤冤相报,世界就没有了宁日。人们或许会震惊,会有所触动,但几千年的社会价值体系谁能谁敢撼动。

《论语·宪问》原宪问孔子:“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孔子答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主张是“以直报怨”,并不是说以怨报怨。

孔子的意思是:对待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时,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

以直对怨就是不要因为怨恨毁坏了自己一直以来遵循的道德价值体系,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以修身立命为根本。

以怨报怨,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不但损害了自己的德行,还影响了君子的使命。

老子说“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修行者入世,不是来与世人对抗的,不是来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的,而是以清静心让世人躁动的心安静下来,从而使世人没有怨恨。

“报怨以德”是世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他是修行人证悟“味无味”的境界所致。世人无缘无为的真谛,怨恨何时了。怨恨不是“人生之味”吗?修行到了味无味,怨恨的人生之味就能消失于无形之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段经文也是世人误会比较深的,老子反对“从易处、细处下手”,因为这是世俗的认知,是有为,不是无为,违反“三无”修法。

修行者唯一应该奉行的修法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而不是从易处、细处下手这种讨巧的修法。修行不能讨巧,否则一事无成。

历代注释家忽视了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忽视了老子此章开篇“三无”修法。唯有“三无”修法才能证得“报怨以德”的圣人境界。

修行为什么那么苦那么难?因为喜欢“易处”的讨巧修行所导致。

圣人修行完全按照远古证悟者传下的教法,决不讨巧,不走捷径。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修行中最困难的,修行人只有证悟此修法才能入更高深境界。“轻诺”就是“喜诺”;“多易即“喜易”。这就是说“喜欢从易处、细处下手修行”必然“寡信、多难”,如果按照传统注释,此句与其它无法一致。

圣人想做到“报怨以德”都是一件极艰难的事,更何况一般人!不想艰苦修行而想做到,那只是天方夜谭。

修行必须勇猛精进,难行能行,而不能走捷径,走捷径就是“而民好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都是经过无数劫的苦行实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老子的“报怨以德”与孔子的“以直报怨”有何区别?
道家:返本归真之真法
解读《道德经》
《道德经》思维导图
《道德经》现代意译(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