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76年,周总理遗物中发现一张旧照片,邓颖超哽咽:恩来一生之痛

【前言】

“我是人民的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人民至上”的理念,即使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心心念念的依然是新中国的发展和无数的人民百姓。

可以说“问心无愧、鞠躬尽瘁”就是周总理一生的写照。但其实周总理并没有表现的那么坚韧不催,他也有不为人知感性脆弱的一面,那是被他隐藏在内心深处无比遗憾心痛的一件事情,关乎他的父亲。

直到周总理离世后,邓颖超整理其遗物时,在他随身多年的皮夹中看到了一张照片,这才让周总理一生之痛浮出水面......

这张照片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周总理又为什么会对自己的父亲感到遗憾和心痛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

“要失陪了,因为老父亲今晚10时到汉口。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生死离合,更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

这是1938年6月周总理在文艺界会议上所说的一段话,那那场会议上,周总理担任的是主持人的位置,所以他的贸然离席会给后续的节目安排产生巨大的波动,可他依旧抱歉离去,只因为他要去车站接自己的老父亲。

要知道周总理的性格可是不会因私误公的,在他的心里一切要以国家和人民为先,可这次他破例了,足以看出周总理的拳拳孝子之心和他们父子之间那深厚的情谊。

两人的重逢让周总理百感交集,他虽然不经常和自己的父亲周贻能在一处生活,但他心中对自己父亲的挂念却是一点也不少的,只是父子两人每次的相聚时光总是短暂,而周总理又忙于革命事业,所以总是不得已的会忽略周贻能。

并且在同年的10月份,日军向周总理所在的武汉发起了进攻,攻势猛烈,周总理为了保证革命者们的安全,只能暂时的转移阵地,他们一行人隐藏身份辗转到了长沙、桂林、贵阳等多地后,依旧有日军的侵略,无奈之下他们最终只能藏身于重庆红岩村。

周总理的父亲周贻能即使是64岁的年纪,一路上也从未拖过后腿,他和所有人一样彻夜奔波,极少吃上一口热饭,周贻能心里明白自己儿子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作为他的父亲,自己决不能给孩子拖后腿,所以即使他的腿连日走下来已经酸痛难忍,他也从未抱怨过一生。

周贻能是个文弱的读书人,他年轻时还考上过秀才,只是之后因为市局动荡不安,再加上他们家道中落,所以周贻能只能背井离乡的四处奔波寻找生计养活家人。

可即使生活再苦,周贻能也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也从未和他人同流合污赚取过不法之财,别看周贻能平时不多言语,但其实他心中十分的有自己的主见,即使生活的再苦,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底线。

也正是周贻能这耿直忠厚的性格在无形中不断的影响着周总理,即使两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可周总理的身上还是会有周贻能的影子。

其实早在1931年的时候,周贻能就只身前往上海找过周总理,那时他是在报纸上看到了缉拿周总理的悬赏通知后,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所以才冒险前往上海的。

来到上海之后的周贻能费尽心思的联系上了周总理,当时的周总理正处于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最艰难的时刻,所以对于自己父亲的到来他是无暇顾及的。

可周贻能却并不用周总理的照顾,他甚至还利用自己忠厚老实的读书人形象,帮助周总理完成了许多的外出联络工作。

每一次外出,周贻能都是在冒着生命危险,但他却丝毫没有胆怯。所有人都想不到平时在别人眼里“老实没用”的周贻能竟然可以完成这样高难度的任务,而这也充分的表现出了周贻能对周总理那深厚而又沉重的爱意。

他无法陪伴孩童时期的周总理,无法给予周总理物质上的需求......但他却一直能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关注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哪怕是豁出性命也是在所不辞的,这或许就是父爱的深沉。

在重庆红岩村的时候,周贻能也没没有闲下来,而是找了一些琐事来干,比如打扫卫生,看管仓库这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周贻能从不以周总理的父亲自居,而是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相处融洽,亲如家人,他们也会亲切的呼唤周贻能为周大伯。

根据当时的工作人员描述:“周大伯的个头与周总理相仿,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却不见老态,依旧是红光满面、天庭饱满,并且他还是个幽默十足的人,别看他身穿长袍马褂,颇有仙风道骨,但他时常还会和周围的人交开玩笑,十分的平易近人、讲义气,我们大家也都很敬重他。”

周总理依旧很忙,他日理万机需要考量的事物太多了,根本就无暇顾及自己已经年迈的父亲,所以他只能拜托身边的工作人员,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和周贻能说几句话。

在这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下,周总理病倒了,他经常性的出现剧烈的腹痛,一开始周总理只是认为自己没有按时吃饭所导致的,可没想到疼痛感愈加强烈也愈加频繁,所以不得已周总理去了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小肠疝气”,需要立即动手术治疗。

为了不让周贻能担心,周总理瞒下了自己生病住院要动手术的事情,让工作人员告诉父亲自己只是因为公事要出差一段时间,并叮嘱邓颖超要提醒自己的父亲少饮酒,年纪大了经常喝酒太伤身体,自己不在的这段时间,担心周贻能钻空子偷偷饮酒。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周总理那边刚动手术,周贻能也紧随着病倒了,他高烧不断,送往医院时已经烧到昏迷,经过医生的检查确定得的是疟疾。

经过治疗周贻能悠悠转醒,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而当时为了不让周贻能知道周总理的病情,所以并没有安排两人在一个医院,可如今周贻能病情严重,不知道能不能撑得过去,而周总理也刚动完手术,不宜移动,所以邓颖超只能两边瞒着。

在7月6日的时候,周总理托人送来了一封信件,因为周贻能马上就要过生日了,并且还是70大寿,可周总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前往,所以特来信件慰问父亲。

可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周贻能已经命悬一线了,或许这70大寿根本就过不成了,所以邓颖超只好给周总理回信道:“爹爹生病了,体温四日未退,医生诊断为疟疾。”

看到来信的周总理十分的担心,他想要回去看看自己的父亲,却被一旁的医生护士拦下,因为刚动完手术的周总理根本无法下床移动。

可就是这一耽误,周贻能在高烧四天后,病重离世了,那天是1942年的7月10日。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的难过,邓颖超更是泣不成声,按道理说父亲离世,作为儿子的周总理应该操持丧事,为父亲送终的,可周总理的身体还在恢复阶段,所以邓颖超只好先瞒住消息,他们先将周贻能的灵柩放在红岩办事处,准备等周恩来出院后再出殡。

可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瞒得住聪慧机敏的周总理呢?他从工作人员的神态上发现了蛛丝马迹,经过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盘问,终于还是知道了自己父亲已经离世的消息。

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直接大发雷霆,不顾医生护士的阻拦离开了医院,当看到自己父亲的棺椁后崩溃大哭,甚至还冲着邓颖超吼道:“老爷子过世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跟我这么多年,你还不知道我吗?”

对于父亲,周总理内心是感觉亏欠的,本想着革命胜利后要给他颐养天年,但却没想到他走的如此突然,竟然都没有给他那个好好孝敬他的机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实在是让人悔恨痛苦,那天晚上,周总理跪在父亲的灵堂前直至天亮......

【深藏内心的遗憾与痛苦】

周总理的童年记忆里其实很少会有父亲周贻能的身影,因为自他出生时起,他们的家族就开始日渐没落了,而他的父亲只是个没有什么大本事的读书人,所以想要赚钱养活一大家子,只能不断的在外地奔波谋生。

而周总理小时候则是被自己的生母万冬儿给过继给了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只因为周贻淦患重病即将垂危,并且他和妻子陈氏也没有子嗣,所以为了为了“冲喜”,万冬儿答应把儿子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为嗣。

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周贻淦的病情有所好转,而是在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而刚满周岁的周恩来就这样和自己的嗣母陈氏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了一起。

陈氏是个精通诗词书画的,所以在教育周恩来学习的这一块上,她也是费尽了心思,在她孜孜不倦的教诲下,周恩来4岁就能识字,5岁就被送进私塾读书了。

周贻能知道自己的儿子热衷读书后也是十分的高兴,他更加拼命的赚钱,只想着要让周恩来可以多上几年私塾,可没想到周恩来生母万冬儿的离世,让本就贫苦的家庭更雪上加霜。

因为万冬儿的娘家认为自己的女儿是为了他们周家操劳过度才会在30岁就撒手人寰,所以他们要求周贻能为万冬儿准备楠木棺材下葬,棺材外还要披五层麻布、漆七层漆,并做七七四十九天道场。

周贻能确实感觉有愧于妻子,所以一口答应下来,可本就捉襟见肘的家里哪里会有钱置办这些,所以周贻能只有先将万冬儿棺木暂厝于一个尼姑庵内,自己则是外出拼命的赚钱。

而周恩来的私塾之路也就此停止,等待他的则是要小小年纪担任起一家之主的职责,当时的周恩来也才11岁,但他却将家里上下打理的井然有序,人际关系也处理的很好,或许就是那段时间的磨练,让周恩来有了和他年龄极其不符精明和担当。

虽然父亲常年不在身边,但他却从不记恨他,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为了他们才会背井离乡的在外奔波赚钱,所以父亲不在,周恩来更要支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

为了生存下去,周恩来带着兄弟们去东北找了自己的大伯周贻赓,周贻赓膝下无子,所以对周恩来兄弟几个十分的看重,特别知道周恩来热衷于读书后,更是将周恩来接到天津入读南开学校,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的周恩来才得以去日本留学。

那段时间,周恩来和自己的父亲总是天各一方,有时忙起来似乎都会忘记自己还有一个父亲仍在这人世的某一处。

直到一封信件的寄来,才让周总理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怀,那时周总理还在天津求学,周贻能寄过去一封书信,信中叮嘱了周总理换季时要添衣,一日三餐要吃好......随着信件寄来的还有一张周贻能自己的照片和一些银元。

其实,周贻能的人格魅力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总理,他读书人的气质十分具有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并且周贻能平时十分的看重品行的坚贞高洁,从不为名利低头。

其实在早年间,周贻能家里是给他捐了个“六品官”的,可以外出当官,但他却不愿意为了几个大洋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行不端之事,更不愿意在官场上随波逐流。

周贻能宁可忍饥挨饿、让人们唾骂他没用,也不愿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可这么好的人,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他这一生都在奔波操劳,为了心中的底线和理想,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浮浮沉沉一生。

到了晚年好不容易可以守在自己儿子身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却无奈得了重病离世,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见到自己儿子的面。

每每想起这些,周总理总是会心痛难忍,所以他将父亲的照片总是贴身带着,放在自己的黑色皮夹里面,在背面写下了“爹爹遗照”四个大字......

而这件事情也是周总理一生的遗憾与痛苦,并且还是深埋于心底的,所以这件事情压根就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周总理的离世,或许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永远都会不为人知。

【总结】

周总理这一生都在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工作着,整整50多年的革命生涯,周总理从未懈怠过一天。

他离开这人世的时候,没有子女、没有遗产,有的则是那十里长街的百万百姓流泪相送!

周总理心中的遗憾和痛苦从未向外人道过,他所留给世人的都是那睿智的双眼和温和的笑容,还有他一次次为新中国崛起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周总理致敬,让我们一起缅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6年周总理去世,邓颖超在贴身皮夹里发现一张照片:总理一生之痛
1976年,邓颖超在周恩来随身多年的皮夹找到一张照片:总理一生之痛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一张珍藏34年的照片被发现,那是他永远的痛
周总理逝世后,贴身皮夹中发现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总理一生之痛
1976年周总理去世,贴身皮夹里泛黄的照片,记录了他的一生之痛
周总理去世后,贴身皮夹里发现一张照片和四个字,是他一生之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