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十年代谦德庄小学图解

雪泥鸿爪

----五十年代谦德庄小学图解

图文 董学良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天津市第十二小学(后更名为谦德庄小学)读书,我曾写过一篇《怀念我的母校》文章,发表在“天津记忆”公众号上。文中叙述了我对母校一流师资和完善的教学环境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和浓浓的怀念之情,可惜多年后学校不复存在了。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很多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对当初的学校样貌已不甚了解了,为此根据记忆我画了一幅《雪泥鸿爪----50年代谦德庄小学》图,今就图中学校当时的布局作一些说明:

图中1这座硬山式两层U型楼是小学高年级班的教室,其中一层临近大操场角门的那一间是高年级老师的办公室,斜对面是校医室。楼院正对面的那座歇山式古建门楼是常年关闭的江苏义园仪门。

图中2是领操台,是体育老师指挥全校学生做早操的地方。记得当时的体育老师宋寿春先生经常在早操结束时那宏亮的声音:“全体同学注意,把自己周围地上的小石头捡起来放到领操台前面的土筐里,预备一一开始!”一声令下,同学们纷纷弯腰捡起来,不一会儿偌大的操场上不要说碎砖头,就是指甲盖大小的小碎石也被捡的干干净净。每当想起宋老师的这招,就不禁令人莞尔。

图中3是联合体育器械,高高的钢梁上挂有软梯、爬竿、爬绳,最吸引同学们的是那架秋千。这些器材除了用于体育教学也供同学们日常活动用,想当年每到课间休息时一些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跑到秋千旁排队等候荡秋千。但课间休息时间很短,往往荡不了几位同学上课铃就响了。为了过荡秋千瘾,我们常常在放学后躲在课桌下避过“静校”值日生的检查,待他们走后再爬出来冲向秋千美美的荡个尽兴。此时校门已锁,我们便翻过学校围墙,之后各回各家了。

图中所示4是传达室,刚上小学那阵儿,在传达室工作的是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每天黑鞋白袜总是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他除了管收发业务外,还担负着上下课的摇铃工作,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电铃,都是老人家摇着手铃通知上下课的。

传达室旁边,就是图中5所示的那座三开门水刷石建筑的北校门,中间的大门可以走车,两旁的小门供学生们出入,不过东侧的小门经常是关闭的,三个门洞的铁门都是铁艺编花的十分漂亮,门楼顶部有一个短短的旗杆。校门外是一座架在排水沟上带有护栏的木桥,排水沟紧贴着学校的围墙自东向西再随围墙向南绕过半个大操场,从与学校有一墙之隔的天津市收容所门前通过,在临近永安道前进入排水暗沟。

图中6是体育老师办公室,7为库房,存放一些体育器材如跳箱、垫子、跳高架子、哑铃、滚铁环等和杂物。我们在废木料上搭上旧门板,就成了同学们都喜爱的乒乓球台了。

8、9是卫生间,10是总务室,总务室有一扇窗子开在连接楼院和低年级教学区的通廊内,窗口小木台上放置一台全校唯一的电话机。

下图:1956年谦德庄小学电话

五十年代初期由工会和学校联合组办了夜校,为附近的工人和手工业者举办识字班,图11所示的地方就是夜校老师的办公室,工人们上课的教室就是我们白天使用的教室。

12是1-4年级的老师办公室。在这排房子的东头挨着校门即图中所示13的地方是学校的伙房一些尚未成家的老师和少数有需要的同学在此搭伙。伙房用水在通自来水前一直使用伙房后面的那口手压机井,同学们平常饮用的开水也是由伙房提供的。

大概是1954年前后,学校启用了图中所示14的东校门,北校门除非晚上有露天电影放映时开放,平时是关闭的。那时候我们这群穷孩子没钱买票,就翻墙进去蹭电影看。东校门临近自由市场(俗称破烂市),启用后附近的摊贩每每在早晨云集于此;卖炸鱼炸藕盒的、卖煎饼果子的、卖烤白薯的、煮五香蚕豆(俗称乌豆)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

15是音乐教室,那时候一个小学校能有一座专门的音乐教室是不多见的,在教室讲台旁有一架风琴,授课老师王镠是一位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老师,歌唱得好、琴也弹得棒,他教的一些歌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不久前我在家整理内务时无意中还发现了王镠老师寄给我的一封信。这是90年代我曾在天津有过一段职场生涯时寄给我的,我不知道当时负责收发业务的员工为什么把这封信夹在这份卷宗里,信的落款地址是和平区包头道,如今我已年逾古稀行动不便又久居北京,别说包头道,就是我的故乡谦德庄我都认不出来了。看到这封信我很难过,没能及时给老师回信真是十分歉疚。

下图:王镠老师寄给我的信

在小操场音乐教室前面有一栋方型建筑,即图16所示部分是总务属下维修场所,17、18、19、20均为教室,在这栋方型建筑西侧还有一架滑梯、一个小篮球架供小同学们活动,不过,出于视角的原因在这份图中是看不到的。

在教室19以西、大操场南围墙以外是天津市收容所。图中21、22,两个跨院是江苏义园的暂厝处(暂时存放棺木的地方),即在津江苏籍人士去世后暂时不能运回原籍或待葬的棺木暂时存放在这里。跨院的大门平时是闭锁的,院内杂草丛生,每个院内的右侧都是通院的高台,高约1米左右,有3处台阶可拾级而上,高台上则是通院的排屋。那时候年幼无知,也不知道害怕,因为听人说凡是有死人的地方,那个地方的蛐蛐(蟋蟀)就特别厉害,所以常从院门的缝隙处钻进去逮蛐蛐。也是出于好奇还登上高台,从排屋窗子的破损处窥见屋内存放的大小不一的棺材,通常有封条屋内的棺材里是有去世人的遗体的。多年后这两个跨院被拆除了,在原址上建起了邮电宿舍楼。

关于我画的《雪泥鸿爪----50年代谦德庄小学》其布局和用途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如有不确切之处还望知情人士给予指正,谢谢。

(编辑 张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往事如烟-上小学的第一天我一鸣惊人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高秀香:我的学校情缘
中篇纪实文学:《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一)
上斜街第二小学忆往
我们的小学作文
母校“一附小”--赵之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