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纸(知)巾(今)《连载》5.25 二

       
←天气预报                   


编者按:《易逝的新闻记忆》今天是最后一期,感谢赵老师的倾情奉献,感谢读者们的暖心陪伴

我们会不懈努力,去寻找更多优秀的作品以飨读者!谢谢了!!!

易逝的新闻记忆(39)


策划大运河寻踪采访

圆了儿时的一个梦

赵宝起

金钢桥畔三岔河口,不仅仅是天津起源地,也是我儿时梦幻地。父母告诉我,这里是海河、北运河、南运河的交汇处。海河,从这里开始到塘沽入海;北运河,从这里开始到北京通州;南运河,从这里开始直到杭州。在我脑海里,南运河就成为了一条神秘的河。这么长的线路,都经过哪些地方?有哪些神奇的故事?现在的状况怎样?于是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梦想,我将来划一条小船,荡起双桨沿着南运河走下去。

2006年5月初,我向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梦想,大家立即来了精神,共同策划大运河寻踪大型采访活动。2006年5月8日上午,“ 大运河寻踪”大型采访活动在三岔河口启动。司机赵玉生在陆地巡洋舰越野车上,贴着鲜红夺目的大字:《今晚报》大运河寻踪采访组。引滦入津纪念碑昐水妈雕像下,红旗招展,横标悬挂,慷慨讲话,掌声四起。我带着实习生马明、沈锡禄出发了。我们要沿运河岸六省十八市进行深入采访,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探寻运河文化的遗踪。开始,心里是非常没底的。出发后越来越心虚,大运河寻踪这个题材也太大了。一路上走马观花,我们到底能写点儿什么?

没出天津先傻了眼

京杭大运河是连通我国南北经济的交通大动脉,串联起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肇始于春秋末期,兴建于隋朝,通贯于元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流程最长,水系最多的著名人工运河,是与长城并重的古代大型工程奇迹,成为记载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遗产。

天津的形成就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这次大运河寻踪,要向读者介绍沿岸各城市历史、文化、风俗的同时,还将立足天津,寻踪天津文化溯源,推动天津与运河沿岸六省十八市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刚出外环线没多远。因为南运河岸边没有路,于是我们满世界再找,发现河水干涸见了底,河道处处是垃圾。我们真的傻眼了,如果一路都这个模样,那还有什么可报道的?在静海独流镇的远河桥上,不少老人告诉我们,这条大运河当年是静海最繁华的地方,甘甜的河水捧起来就能喝。那会儿的:“东看粮、西看房、运河两岸看衣裳.说的就是这河!” 现在河干了,很多的记忆也就慢慢抹去! 有的老人说,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从小从运河边上长起来的,这条河已经成为了记忆。我们采访组从现实的角度,采写了途中第一篇报道《南运河!慢慢消失的记忆》,讲它过去、现在和历史。静海县县志办主任王敬模介绍,最早的南运河是曹操挖的。静海县境内南起梁官屯,北至独流镇十一堡,贯穿南北! 最早始于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了北伐运粮开挖的平虏渠,大概是从青县到独流这一段,随后隋炀帝将沟渠连起来形成大运河,我们在报道中还介绍了这段运河出土的文物。没承想,途中第一篇报道就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南运河为何没水了

许多读者提出了一个共同问题:“南运河为何没水了?”对呀,南运河怎么没水了?我们采访组必须寻找出科学答案。

我们通过电话,请教了天津的水利专家。还采访了沧州市南运河管理处和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等单位的水利专家,对南运河干涸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南运河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水道仍然畅通,黄河以北已经断行,南运河整体没水了。北方地区本就干旱,多年来严重缺水,加上这几年降雨量又低,大部分河道都缺水。各地又兴建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库,水资源就很难进入运河北方段。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量超大,流入南运河里的清水就没有了。   

另一方面,南运河断水,也源于运河实际功能的下降,天津1963年遭遇特大洪水后,国家根治海河,又整修了另几条较宽河流,用于抗洪泄水,而较窄的南运河泄洪功能完全减弱。另外,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所以运河运输功能充分显示,造就了大运河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主导地位。如今陆路运输网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交通重心从水运移到陆运,运河运输功能便逐渐消失,所以到上个世纪年代七十年代末,南运河就已没水了。这篇报道,再次引起读者兴趣。

这几天,我为写这篇回忆文章,从互联网上询查南运河为什么没水时,发现答案都是我2006年在《今晚报》上发表的报道。甚至有的直接说:“你可以看2006年5月12日今晚报。报纸归纳的原因有两个:一、......二、......”

掀开运河文化神奇面纱

今晚报大运河寻踪采访车一路走来,沉浸在运河文化的历史和传说中,第一次听到了过去从来没听过的故事。

我们进入沧州市的连镇南运河畔,当地的不少群众主动上前介绍那里的情况,原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古战场,当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一支,就是在这里全部壮烈牺牲。

连镇故称连洼镇,曾经是南运河的水陆大码头,也是周边五县的物资集散地。太平军统帅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两万精兵,从杨州一路横扫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逼 保定府。清军急调大军迎击。太平军由于孤军深入,改为攻打打天津,曾在天津静海县独流镇一带与清军周旋三个多月。清军不顾沧州连镇百姓死活,掘开南运河两岸大堤,水淹连镇及太平军大营。林凤祥被清军俘获押送北京,被凌迟处死。如今,连镇人在南运河两岸经常能捡到太平军使用过的兵器、钱币及其他用品。当年这里的南运河滔滔流水已经不见,水陆大码头也踪影全无,剩下的只是干涸的河床,里面长满的荒草。

南运河的历史,一直在感染着我们。聊城、临清、水泊梁山,一路上的故事太多了。在张秋古镇南运河边上的戏台还在,桥头拴船的石雕仍存。南运河微山湖段,依旧流传铁道游击队英勇事迹。大运河上的瓜州渡口还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发生于此,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我们在不断地掀开运河文化的面纱,采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运河帮派的秘密;天津北大关等运河关卡的功能;盖北京紫金城的砖瓦来源。通过大运河寻踪才明白,这些砖瓦全部来自运河山东段岸边,被运河来往船只捎进北京通州。

采访组行程两千余公里,胜利到达大运河终点杭州拱宸桥,全程直击大运河自然现状与历史文化遗产,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了所见所闻,再次呼唤起人们对千年大运河的保护意识。

葬在德州的外国国王

过去,我并不知道有一位外国国王葬在德州。古老的大运河弯弯曲曲由北到南,贯穿整个德州市。葬在德州的外国国王,那就是菲律宾的苏禄东王了。

明永乐年间,菲律宾苏禄群岛上的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率领多人来我国进行访问, 他们由福建泉州登陆后到达杭州,又沿京杭大运河乘船历时两个半月来到北京。归国途中东王不幸染上重伤寒,在山东德州不治而亡。噩耗很快传到北京,永乐帝即派人前往德州慰问其亲属,为东王举行葬礼,并将其葬在德州。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有了这座外国国王的陵墓。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天津也有苏禄王后代。苏禄王墓守门人告诉我们,墓地所在的村庄大部分都是苏禄王的后裔。门牌坊前小卖部的一位妇女,迎着我们走上前来:“你们是从天津来的吧?一看你们的车牌照就知道了,我们老温家还有一支在天津。原来,这位妇女姓温是苏禄王温氏后裔,到现在也有人经常回来。苏禄东王去世后,其长子率众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次子温哈剌, 三子安都鲁和侍从十余人留居德州守墓,他们死后也葬在了墓院东南隅。清雍正时根据东王后裔入籍中国的要求,摺请清廷题定温哈剌的后代姓温,安都鲁的后代姓安,二姓入籍中国。从此,东王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成为中国回族的一部分。

 几百年来,苏禄王的后裔历经岁月沧桑,不断发展变化,外出谋生的人较多,尤其在天津居住的人多。温姓妇女说,我们这周围的居民大都是苏禄王的后代,世代看守着陵墓。你们应该到安砚春家去采访,去年他和他父亲还去菲律宾访问呢。

在温姓妇女的指点下,记者推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整个院落呈现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一位中年人迎上前来,原来他就是安砚春,苏禄王的安姓后裔第十八代孙。去年他和父亲安金田等人作为苏禄王后裔代表,还曾到菲律宾访问,并与菲律宾总统握手合影。

安金田老人是第十七代后裔中岁数最长者。老人说,在天津也有我们苏禄王的后代啊。同样是苏禄王十七代孙安世清就在天津,以前还曾回来看过,但最近几年失去了联系。老人希望今晚报能在天津帮他们找到失去联系的亲属。

各地正打造运河文化

我们还没出天津区域,看到了杨柳青镇充分利用南运河道,打造了漂亮的运河文化。他们堵住河道两头往里蓄水,宛如河水通过了镇区,干涸河道内清水荡漾。两岸石栏沿河而建,一些仿古建筑拔地而起。

一路上,许多城市正在打造运河文化。像临清、沧州,都有成功的经验。沧州市政府投资重修大运河,为百姓造福。河北省沧州市是距天津最近的运河上游城市,运河从这座城市中心穿过。南运河从山东省德州市流入河北省界内,始于沧州市吴桥县,穿过沧州市区到达下属的青县,流入天津市界内的静海县梁官屯。

当年运河繁荣之时,沧州乃是南北往来要冲, 水旱两路咽喉。每年水量充足,鱼肥水甜,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各大行业皆依运河而兴盛。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河干涸以后,沧州也逐渐闭塞,连年干旱缺水严重,成为沧州人的一块心病。沧州市区从去年 开始,在南运河内建坝蓄水,加速两岸景观建设工程。市区段干涸的运河河道内,已经清水荡漾。两岸白石护栏上,雕刻了许多小狮子,栩栩如生。市区段水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沿岸绿地建设正在进行。东岸已建成南湖广场,西岸也建成了园林小品和清风楼广场。沧州人纪晓岚居住过的清风楼,也已经整修一新。层层叠叠,古色古香,和古运河相得益彰。

我们用所见所闻再次呼唤起人们对千年大运河的保护意识,也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高度重视。我们报道的古运河的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问题等问题,再次成为专家热议的话题。我们提出的镇江入长江口拓宽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考察团专家学者的关注。淮安、扬州、镇江、嘉兴、杭州等地报纸,也都报道了今晚报大运河踪%采访的消息。这次采访活动,对天津与运河沿岸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新闻标题看采访成功

从天津海河三岔口出发,沿着南运河沿途弯弯曲曲、纵横交错地走了二千多公里。18天的时间,每天在报纸上发表新闻稿。如果今天全面回忆,肯定拖沓冗长。我们今天从发表过的新闻报道标题中,仍然感受到采访的成功。

发表过的新闻稿件题目摘要如下。《沿大运河,溯源天津文化》、《南运河,慢慢消失的记忆》、《运河流过杨柳青》、《沧州:运河又回来了》、《葬在德州的外国国王》、《南运河畔古战场》、《谁来拯救南运河》、《临清舍利塔修复,天大师生  》、《揭开运河帮会历史之谜》、《探访周家店古船闸》、《运河沿岸文物亟待保护》、《聊城:着力打造“江北水城”》、《终于看见运河船队了》《“运河都江堰”将重现》《济宁做大“运河之都”》《运河,能否“飞黄”》《张秋古镇昨日繁华》《微山湖里航运忙》《月河,活着的古运河》《徐州重金打造古运河旅游业》《大运河“水上立交”称绝》、《古代干沟今犹在》、《瓜州:中国诗渡》《运河最完好的古渡民宅》《走近“江南第一闸》《常州,将运河“裁”下一段》《出谋划策保护运河》《无锡:重建如画水城》《保护大运河天津是榜样》《大运河申遗尚无时间表》《对大运河不要“肆意打造”》《嘉兴:被遗忘的运河城市》《苏州:运河惟一客运河段》《运河上的水上巴士》《本报“大运河寻踪”两千余公里抵终点》,并发表8966字的长篇特稿《大运河的呼唤》。

作者简介

赵宝起 今晚报高级记者 作家 摄影家  大学客座教授,天津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其新闻作品先后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篇作品编入七所大学新闻学辅导教课书,有153篇新闻作品获得国家及天津市和全国晚报界好新闻奖。
2015年6月退休后在民营企业担任党支部书记至今,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德州京杭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历史
▼【天津明信片】2344:大运河(南运河上的船)明信片
南运河水文化探寻
行走大运河
大运河:天津三岔河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