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建华


复其通降;若胃病及脾,升降反作,则降胃理脾,二者兼顾。病情属实,则通降为主,专祛其邪,  不可误补;虚实夹杂,则通补并用,补虚行滞,标本兼顾。在临证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了通降十  法:理气通降、化瘀通降、通腑泄热、降胃导滞、滋阴通降、辛甘通阳、升清降浊、辛开苦降、平肝  降逆、散寒通阳。

     董氏认为胃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用药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着眼于一个 “通” 字。通,可以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 , 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其意义就在于如张子和云:“陈去而肠胃洁,

                第四卷4       ####  

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其补存焉。”对于那些既有胃腑郁滞,失于通降,又见脾失健运 , 中气虚损之证,董氏既反对误补、漫补、壅补,又不随意、过用通降之法,避免医者不察病情,顺从  “ 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而求通快,不知宽待一日半日,其胀愈觉甚,而病邪愈甚矣,真阳伤矣”。(《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而是胃虚兼以益胃,脾虚兼以补脾, 可谓通降不伤正 ,补益又寓通,最终达到恢复胃之通降功能的目的。诚如清代高士宗《医学真传》所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二)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 


        董氏在胃病治疗原则的认识上,主张二点论,即: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这一论点既继承古代医家的脾胃学说内容,又对其中的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发扬和一定的补充。

     1.脾胃合治

       中医学通常是把脾胃作为一个运动着的系统功能实体单位来认识的,这在《内经》中论述脾胃时即往往统称一起,如《 素问 · 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 · 六节 脏象论》云 “  脾、胃仓廪之本 ,荣之居也 ,名曰器”  等等。

       胃与脾的联系如同唇齿相依,密不可分。

(1)解剖位置上,“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  阳明论 》)、“  胃与脾合为胃府”(《图书编·脾脏说》)。(2)生理功能上脾胃关系至密, 虽然两者也 有阴阳、气血 、动静 、纳运、燥湿、刚柔、升降以及互为体用等一系列 不同的 特性和作用,但 它们  的特点是相反相成的,是动的平衡,矛盾的统一体,所谓纳运相协,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阴阳表  里,共司水谷的受纳、运化及化生营卫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3)病理方面,脾胃相互  影响,胃病抑或脾病,无论先病后病,每多互传,最后形成脾胃同病的转归。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形体劳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无力,大便泄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其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 饮食不节则胃病,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   前者为脾传胃(脏传腑),后者为胃传脾(腑传脏)。

       董氏认为,既然脾胃之间有解剖位置  、生理功能、病理传变 等 方面的 密切联系,那么在临床 治疗胃病、脾病、脾胃合病时,理应根据脾胃纳化 、升降 、燥湿、阴阳等不同特点,综合考虑脾 、胃病机 而制定治 法方药,通过 “脾胃合治” 而使治法方药更切合胃宜降,以通为补;脾宜升,以运为健的生理特性,以利于祛邪愈疾。而不是胃病只知治胃,脾病一味治脾。实际在临床上,对于脾胃病证总是“脾胃合治”的,尤其是虚实夹杂之际,更显得非常重要。董氏临床用药时,每于补脾之剂中伍以开胃之品,常在通降之方里佐以升清之味,用意即在于此。

     2.脾胃分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著成《脾胃论》,对  “脾胃合论”  论述以及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脾胃合论”以一概全,也有不足之处,《临证指南医案 · 卷三》中指出:“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竞将脾胃总论( 总括 、汇集一起讨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 

       《灵枢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 曰:“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 对于人体来说 ,“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与脾合为 “后天之本”。对于脾胃系统,胃主纳,属阳,                                第四卷5 ####   脾主化 ,属阴 。无纳则无所从化 ,无阳则无所谓阴,缺一不可 。可见胃腑虽小,却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生命活动的枢纽,解剖、生理、病理上自成体系,在人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胃与脾,二者显然有异。在五行之中,虽然脾胃均属于土,而脾属于湿土,胃属于燥土;胃主纳,脾主化;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宜;饮食损胃,劳倦伤脾。清代叶天士遥承东垣之学,又不囿于其说,倡言 “脾胃当分析而论” 。叶氏脾胃分治擅长于 “养胃阴” 治法。其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阳明 燥土 ,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等论述 ,既是脾胃经典理论的发展 ,又是 “脾胃分治 ” 的理论精华,对后世的脾胃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氏在大量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 ,生病而异者何也”的启发,在继承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历代医家有关脾胃学说的学术思想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建立了自己对胃肠疾病辨证论治的认识。认为“脾胃分治”在临床胃肠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病的诊治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指导作用。 由于对于胃的生理特性、病机特点及其与脾的异同有深入系统的认识,因而在辨证审因,遣方  用药上形成了独特风格。

      董氏在对慢性胃病的治疗上,有三个特点体现并开拓了“脾胃分治”的内容。(1)胃疾主病在胃,由胃及脾 ,治疗理应重点治胃,察胃及脾;

(2)胃之病理环节至要之点乃“郁滞”二字,且胃又为多气多血之腑  ,故 调理气血,行畅气机,疏通血络是对应大法;

(3)胃之病理结果及表现为通降失常,甚至及脾,故治疗总以复其通降之性为最终目的。董氏通过强调胃在生理、病理、治疗上的独自特性及其与脾的区别,在临床实践中 切实地进行 “ 脾胃分治”,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  “脾胃合治”,脾胃统一。             

(三)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


           董氏认为,固然胃病有温、清、补、泻等众多治法,但调理气血如同一条中心轴线,贯穿其 中,抓住了调理气血这一环节,也就抓住了恢复胃气通降功能的整个治法。

     1.胃病与气血辨证                  董氏在诊治胃病过程中善用气血辨证,他认为这是由于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生理上,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与人体气血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 。胃处  中焦,其络脉较其它脏腑的络脉更为丰富,胃与脾除所属同名经脉分支的络脉外,尚有  “脾之大  络”  与  “胃之大络”,胃与脾受纳、腐熟水谷而化生气血,通过其络脉既营养其本身,又供养全身。           正因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所以胃病多由气机阻滞,血络失调所致。一般气滞在先,血瘀在后 ;气滞病浅而较轻,未及络脉 ;血瘀病  深而 较重,病在络脉。《沈氏尊生  书 》云:“ 气运于血 ,血随气以周流 ,气凝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 ,血亦凝在何处。”  气血两者相互  影响。胃腑受邪,或由外感六淫,或因内伤食积、湿浊,而致胃气壅滞,通降失常,亦可因肝 郁犯 胃而致肝胃气滞。气 滞 病 因固多而易作,然血瘀之患亦常伴随,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不愈均可导致。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 :“ 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证治准绳》云:“饮食起居,一失所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 瘀血者多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曰:“ 初病在气 ,久必入血 ;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 。” 归结一点,仍是胃病及脾,脾胃合病,导致升降失常致瘀、化源异常致瘀 、血溢脉外致瘀、久病入络致瘀。

                    第四卷6   ####          2.治胃必调气血 

       基于上述认识,董氏认为 胃与气血 的关系 非常密切 ,胃内气血 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 着胃 的强盛衰弱,胃内气血功能一旦发生了障碍,就会发生病变。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冷热失常、  劳倦过度等内外因素均能使胃的气血功能异常而发生气滞血瘀。因此,从调理气血入手 是抓 治疗胃病的根本,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董氏认为,古代许多医家的立法用方给后人以启 迪,如《时方歌括》之丹参饮、《局方》之失笑散、《奇效良方》之手拈散以及王清任、唐容川关于活血化瘀治疗脾胃病的论述等等,都向后人阐述了活血化瘀在胃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董氏将 理气通降之治胃大法与调血通络相融合,并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形成了一整套调理气血治疗胃 病行之有效的方药系列。

       董氏认为,调理气血治疗胃病,须辨明脏腑经络气血,而不能笼统含混。他认为:气滞不通是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病的初期阶段,无论肝气犯胃,或脾胃 虚弱 ,均可 先致 胃气壅  滞,而血络郁滞、血络瘀阻以及痰湿、食积、寒凝、热郁等多在气滞基础上产生。因而董氏临床非常注重调畅气机,复其通降,由此既能使气滞消而免生血瘀之变,又可因气行则血行而有助于血瘀消散。另外,在调理气血上,董氏往往视证情而决定调气与活血的孰轻孰重,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在掌握调理气血贯穿于治胃诸法轴线的运用上,董氏 根据 胃为 阳土 ,主 纳主降,喜润 恶燥 以及 脾 为阴土,主运主升,喜燥恶湿的特点,结合患者胃病表现的具体证侯,在调理气血的前提下,或伍温阳刚燥之品,存其温通之性,取其助气药行气散寒、助血药活血通络之用 ;或配 清热化湿之剂,以祛热毒灼络之源,解湿阻气滞之因;或佐养阴滋润之味,益胃阴而使润降,和阴血则通络脉;或辅消食化积之药,助运祛结而畅气机,食积血瘀并消而和胃络。通过清热 、散寒 、消食 、化湿、温阳、养阴从而切实达到调和中焦气机、胃腑血络的作用,而使脾  胃功能恢复正常。

    

     (四)慢性胃病治疗用药规律总结

        董氏治疗胃病临床用药经验是其通降论学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从董氏治疗胃病的治法中,可以看出他通过调治脾胃不仅能治疗脾胃本身的疾病,对其它各种  疾病也往往从后天脾胃入手,有着深刻的临床意义,给人以启迪。

       1.以虚实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祛实为主和补虚为主二类。祛实为主如理气通降法、活血通络法、消导化食法、清热化湿法;补虚为主如养阴益胃法(甘凉润胃法、酸甘化阴法、清养胃 阴法)、和胃健脾法(甘平养胃法、甘温健中法)、补气温中法等。

       2.以气血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理气类和活血类。理气法如理气和胃法、疏肝理气法、 健脾理气法、理气降逆法、理气消食法、理气化湿法、理气通便法、理气降火法、理气散寒法、理气养阴法等;活血法如温中化瘀法、清热化瘀法、理气化瘀法、化瘀通络法、破瘀化痰法、破瘀散 结法等。      3.以脏腑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治胃法、脾胃合治法、从它脏它腑调治脾胃法三类。治胃法如理气和胃法、化瘀通络法、温胃散寒法、养阴益胃法、清热和胃法、泻下通腑法、降逆和胃 法等;脾胃合治法如温中补虚法、升阳降浊法、化湿运脾法等;从它脏它腑调治脾胃法如《景岳  全书》所云:“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临床  非常注重调畅气机,复其通降,由此既能使气滞消而免生血瘀之变,又可因气行则血行而有助 于血瘀消散。另外,在调理气血上,董氏往往视证情而决定调气与活血的孰轻孰重,或调气以和血,或调血以和气。在掌握调理气血贯穿于治胃诸法轴线的运用上,董氏根据胃为阳土,主纳主降,喜润恶燥以及脾为阴土,主运主升,喜燥恶湿的特点,结合患者胃病表现的具体证侯,  在调理气血的前提下,或伍温阳刚燥之品,存其温通之性,取其助气药行气散寒、助血药活血通络之用;或配清热化湿之剂,以祛热毒灼络之源 ,解湿阻气滞之因;或佐养阴滋润之味,益胃阴  而使润降 ,和 阴血 则通络脉;或辅消食化积之药,助运祛结而畅气机,食积血瘀并消而和胃络。  通过清热、散寒 、消食 、化湿、温阳、养阴从而切实达到调和中焦气机、胃腑血络的作用,而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         


(四)慢性胃病治疗用药规律总结

       董氏治疗胃病临床用药经验是其通降论学术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从董氏治疗胃病的治法中,可以看出他通过调治脾胃不仅能治疗脾胃本身的疾病,对其它各种  疾病也往往从后天脾胃入手,有着深刻的临床意义,给人以启迪。

       1.以虚实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祛实为主和补虚为主二类。祛实为主如理气通降法、活血通络法、消导化食法、清热化湿法;补虚为主如养阴益胃法(甘凉润胃法、酸甘化阴法、清养胃 阴法)、和胃健脾法(甘平养胃法、甘温健中法)、补气温中法等。

       2.以气血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理气类和活血类。理气法如理气和胃法、疏肝理气法、  健脾理气法、理气降逆法 、理气消食法、理气化湿法 、理气通便法、理气降火法 、理气散寒法、理气养阴法等;活血法如温中化瘀法、清热化瘀法、理气化瘀法、化瘀通络法、破瘀化痰法、破瘀散 结法等。      3.以脏腑为纲,可将胃病治法分为治胃法、脾胃合治法、从它脏它腑调治脾胃法三类。治  胃法如理气和胃法、化瘀通络法、温胃散寒法、养阴益胃法、清热和胃法、泻下通腑法、降逆和胃 法等;脾胃合治法如温中补虚法、升阳降浊法、化湿运脾法等 ;从它脏它腑调治脾胃法如《景岳  全书》所云:“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第四卷7 ####   

注重胃与其它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常用法有从肝治胃法(如疏肝和胃法、平肝和胃法、柔肝  和胃法)、从心治胃法(如清心益胃法、补益心脾法)、从肺治胃法(如宣肺降胃法、肃肺通腑法)、  从肾治胃法(如补火生土法、滋肾益胃法)。   

         

        综上所述,董氏对胃病的治法丰富而全面,精细而准确。总结起来,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重视辨证,详察脏腑、气血、虚实之病位与病性,而后立法对证;

(2)重视脏腑、气血、虚实等诸多联系,尤其是土与木、气与血、实与虚的密切关系,立法主次分明;(3)以通为补,不滥用补  法,补脾不忘开胃。

       

       二、温热病辨治新论

       温热病的辨治,有伤寒派和温病派之分,产生过不少的争论。伤寒派根据伤寒发热的传变 情况,提出了以“六经”辨证为纲,温病派根据温热病病情变化轻重深浅的不同,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纲。董氏指出这三种辨治温热病的纲要,对认识和治疗温热病,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任何局限于某一种辨证的方法,都是不够全面的。其实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三种辨证方法存在有许多共性,如在病情性质方面:这三种理论所提示的病情性质大体上是吻合的。比如伤寒化热,阳明燥热亢盛于内或外蒸 肌肉 而见 壮热 ,汗大出 ,大烦 大渴 ,脉洪 大等症,同卫分温病不解,热邪传入气分证以及中焦气分证是一致的  。在受邪深浅方面:温热病的这三种辨证方法,都能预示病邪的深浅。如邪在太阳、卫气、上焦,病变在表,受邪较轻;如邪  在厥阴、血分、下焦,病变在里,受邪较重。在传变过程方面: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理论,都说明  疾病的传变过程,如六经认为病的传变是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卫气营  血理论认为病的传变过程是“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三焦学说则认为病变的过程是从  上至中及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在病变部位方面:如“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 太阴,”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当然三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存在的,主要是  因为受邪的性质不同,因而在病变中疾病的转归也是不同的。如寒为阴邪,易于伤阳,临床上  伤寒以伤阳、亡阳为多见;温为阳邪,易于伤阴,临床上温病以伤阴、亡阴为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平安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二)
中医界院士、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介绍(12)——董建华
2015年的微信讲课(51)第五课
浅析“胃以通为补”
升降理论在肝胃疾病中的应用
国医大师董建华“通降论”治胃病学术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