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子已经过得这么累了,干嘛还要看那些沉重的书?


文/简书作者:乐之读


和许多身边的朋友聊读书的话题时,会发现有几类书常常不受待见:经典文学、哲学、古文。原因很明显,这些书,很难读懂。常听到的说法是:平时工作都已经那么辛苦了,干嘛还要在读书时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读书本就是为了消遣,看这种书,不是给自己添堵吗,何必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需要讨论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




-1-


常见的看法:读书是一种乐趣。


和逛街、购物、唱K、饕餮、旅游、听歌类似,读书,是人生诸多乐趣中的一种。书里的词句和情节,感动和暖心,新奇和有趣,都会带来愉悦感。如村上春树所言:


“和音乐一样,书籍亦是我的挚爱。无论有多忙碌,多么贫穷,多么精疲力竭,没有人能够褫夺我的这两份快乐。 ”


然而,如果纯以快感论,读书的效用,比不上其它许多的娱乐活动。把文字转化成图像,再到生成感受,这繁琐的中间步骤,削弱了对感官的刺激。对于理解力一般的读者而言,文字的意象,远不如电影镜头或电视画面来的震撼;所生成的快乐,也不如吃顿美食、看个大片,血拼购物来的简单直接。


另一种看法:读书是一种体验。


生而为人,所能见识的范围,不过是自己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即使能周游世界,也仍旧囿于当下的这个时空中。读书,却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那些原本全无可能接近的世界,在文字的排列组合中,便来到了读者的身边。通过读书进入一个个不同的世界,相当于增加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穿梭千年,横跨万里,原本一辈子的人生,得到了几辈子的体验。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大约就是这个原因吧。


然而,如果纯以体验论,读书的目标,该是玄幻类、穿越类等网络小说,形形色色的世界,应有尽有。或是跳出书本,投身于电脑游戏,在网游的世界里享受更全方位的浸入式体验,身临其境,比书本更能让人流连忘返。


读书并非追求乐趣和体验的最佳选择,却仍能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或许是因为,读书还有其它的功用。




-2-


朱光潜在《谈文学》里说道:


“读书的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



朱光潜 《谈文学》


只要不是秉持“知识无用论”的反智主义者,自然会感受到读书对于求知的好处。

表面的好处,是有学识,能引经据典,言之有物;眼界宽,懂得多,什么话题都能聊,还能旁征博引,以渊博的姿态征服他人;气质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深层的好处,是明事理,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会审辨,既能借鉴历史,也能逻辑分析,不易被忽悠,也很难被煽动,思路清晰,理性、客观、独立;胸襟广,不武断,不傲慢,能接受不同的观点,谦逊、平等、冷静。


这些好处,是来源于图像的认知所难以取代的。基辛格曾经这样总结过读书和影视这两种获取信息方式的区别:


我们正在从通过阅读学习的年代转向通过观看来学习。当你的认知是来源于文字的时候,你会逐步建立抽象概念,让这些概念层层相扣。当你的认知是来源于图像的时候,你的看法会建立在印象和情绪之上,而它们很难复现,所以你甚至没法回头检查你究竟是被什么东西所影响的。


爱好读书的人,比热衷于追剧追星的人们,大抵会平和、内敛些,原因或在于此。




-3-


在知识、眼界和气质之上,读书之路,还有些更高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一篇里,讲的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有境界,世间其它的事业和追求,也都有境界。


佛、道、儒;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甚至是武侠,所追求的,都是各自领域内境界的提升。极致之处,也许便可“上窥天道”,或通晓世间至理,或于万物融为一体,实现精神的永存。


以上这段,仅为本人呓语。回到朱光潜的《谈文学》中来,文艺的最高境界,从理智角度而言,是这般图景——


“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关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等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统一。”


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既能凭高远眺,也能淡然处之;对世间情感报以平等的真挚的同情,既能保持和谐,也能自我超脱。这般境界,比起眼界和气质来,似又更进一步,更令人向往些。


如果只会读书,而无法创造文学,是否便将与以上境界无缘?


朱先生说,即使没有表现的能力,也能通过读书来炼出一双慧眼看世界,世界的动态便成眼中的诗、画和戏剧,让性情得到怡养。长期怡养后所达到的境界,便是经过了艺术化的人生,也可算是一个有“道”之士。




-4-


“提升境界”这样的说法,未免虚幻。从可操作性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做的,或许是提高自己读书的“品味”。


不同的书之间,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有。


世间的书,何止百千万亿,在这样的数量级上,将书按品味分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穷极一生,能读完的书,成千上万即是极限,在书海中只是沧海一粟。每看一本烂书,就意味着失去看一本好书的机会。挑选的书,又怎能不分高低?


《谈文学》里,讲了三类“品味”的问题。


第一种是“不知”,看到任何好作品都全无反应,无力理解。比如只看工具类书、纯干货的;只会速读浏览,看目录和粗体字的,在看文学类书时,自然难以体会出“好”来。按朱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残废,这类人会失去许多生命的意味。


第二种是“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读书的作用,在于追求纯粹的感官享受,需要刺激或麻醉来求得快感。比如沉迷于网络小说的,爱看玛丽苏、屌丝逆袭故事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中毒,不仅难收获读书的效用,反而可能使精神受腐化。


第三种是“知得不周全”,趣味狭隘,坐井观天,读的书少,看到什么都会觉得好看。比如大冰、刘同类的故事、鸡汤,追捧者大多是读书不多的人。如果把读书的品味定格于此,就会导致一种精神上的短视。


每个人心理多少都会有些惰性,习惯于先入为主,要想提升品味,必须战胜自己内心对于“改变”的抗拒。在此之上,避免品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多读、精读。多读之后,有了比较,才能评判高低;精读之后,有了深度认识,才能品出“经典”文学的好处来。




-5-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封面上写道:


“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如果是一般的读者这么说,尚可理解;而吴博士作为专业文学评论者,将这样的观点强调出来,倒有些迎合当今习惯速读、浅读的读者们的遗憾了。


世上本就没有多少易事,收获和付出之间,永远存在着正比的关系。我们不能奢望读书能打破这个铁律,给我们带来些不劳而获的体验。


我们自然可以把读书当成消遣和享受,只不过对知识、眼界和气质并无多大帮助,也不会有什么品味和境界的提升。我们也可以给读书设立一个追求境界的目标,争取收获一个更圆满的人生,只是必须去看那些“沉重”的书,经历一些“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即使终生无法得窥至境,也并无遗憾,如胡适的那句名言: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点赞的都是好孩纸~


乐之读简书推荐作者 写有深度的书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们的五经富》311 五经富书房联15
眼界与境界
世间仙境,眼界顿开!
一个人想要有所建树,必须要耐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境界……
降维打击,升维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