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国高僧法显(缩编)

晋朝僧人法显为寻求佛经戒律,西行跋涉至天竺等几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到达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旅行高僧,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世界史上也颇负盛名。


1 公元4 世纪至5 世纪中叶,中国处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方是偏安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北方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先后出现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是最强大的一个政权。法显就是在前秦时期度过了他前半生的大部分时光。


2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治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幼时家境富有,家中共有兄弟四人,法显排行最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时相继夭折,父母希望法显能在佛祖的庇佑下免此灾难,平安长大。因此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便让他在佛寺中挂名僧籍,度为沙弥(小和尚),但仍在家中抚养。


3 后来,法显患了重病,几乎送命。父母非常害怕,赶紧把他送往寺中求治。说来也怪,法显住进寺中不久,病很快就好了。病愈以后,法显就此留在了寺中,正式出了家。母亲见不到他,非常想念,就在住宅旁边另外建了一间小屋子,以便让法显能自由来去,不必进入家中。


4 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叔叔想要法显还俗,支撑家业。法显说:“我本来并不是因为父亲才出家的,而正是要远离尘俗,这才皈依佛门。”叔父看到法显这样志坚意决,也就不再勉强他了。不久,法显的母亲也去世了。法显回家处理完丧事,仍旧回到寺中,一心一意修行。


5 一次,他和一些小和尚在田间收割稻谷,忽然来了一群饥民,气势汹汹地要抢他们的稻谷。法显对饥民说:“你们前世不做善事,才有今天饥饿之苦。如果你们现在再去抢夺别人的东西,那么来世肯定还要遭受更大的苦难!”饥民们听了法显的话,觉得有理,都丢下稻谷纷纷离去。


6 法显用胆识和佛理说教保护住了稻谷。全寺的数百名僧人都非常钦佩法显,称赞他在紧急关头能用佛教的宗旨去晓谕饥民,教化他们弃恶从善,小小年纪,很是难得。


7 法显在二十岁受大戒。之后,他更加专心研读佛教经律,道德学问日渐成熟。后来,他到了长安,这是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在长安,法显以“志行明洁,仪轨整肃”著称,受到僧侣人士的尊敬。


8 法显在修行过程中,发现当时流传的佛教律藏十分缺乏。律藏是佛教徒应该遵守的法规。佛教传入中国四五百年间,翻译和流传的大都是佛经教义,而戒律经典却很少,使得广大佛教徒无法可依。加上战乱连年,皈依佛门的人越来越多,违反教规者日众,佛门混乱状况十分严重。


9 法显为了改变这些状况,萌生了亲自去佛教发源之地天竺迎取完备的梵本经律的念头。说到上西天取经,在法显之前有些人也这么做过,像三国时期曹魏颍的僧人朱士行,历经十年,由其弟子带回国的《放光般若经》,对中原地区佛教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10 同时代的其他高僧的共识也激励着法显的使命感。北方的道安和尚在法显年轻时,就已是鼎鼎大名的佛门高僧了。道安曾急切地希望能把天竺佛教的戒律完备地引入中国。但由于天竺很多重要的律藏压根就没有介绍到中国来,因此,解决律藏缺乏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到天竺才行。


11 法显西去天竺亲取真经的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起在长安修行的好友彗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他们都非常赞同他的想法,而且表示愿意跟从他一道,前往西天取经。


12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 年)的一个春天,法显一行五人踏上了西去天竺的漫漫旅程。此时,法显已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前面的旅途山高路远,又值兵荒马乱。这五个行脚僧求法心诚志坚,可谁曾料到,他们中有人将为此付出生命,又何曾想到,此去就是整整十五年呢?


13 当时河西走廊一带,民族割据,各自为政,行旅颇不方便。法显他们沿着河西走廊往西北前行,越过了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首站到达了西秦国(治金城,今甘肃兰州)。西秦是北方十六国之一,统治的地方主要在陇西一带,也就是今天甘肃中西部、青海东南部。


14 佛门弟子每年夏天有一个固定的修习时间,在三个月中,不得外出,只能在寺院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叫“夏坐”。法显一向持戒谨严,即使是在旅途之中也不敢稍有懈怠。于是他们就在乾归国度过“夏坐”。


15 三个月后,法显一行继续西行,经过了鲜卑人秃发氏治下的南凉国(今青海西宁),又越过了养楼山(在今西宁市北),到达了北凉国的国都张掖(今甘肃张掖县)。正值那一带内乱,前往敦煌的道路都不通行,法显一行很是着急。北凉王段业得知后,款待并挽留他们暂时住下再说。


16 就在法显等人羁留张掖的时候,他们遇上了智严、慧简、宝云、僧绍、僧景几位僧人。一打听,他们也是从中原来,去天竺求法的。双方都很高兴,于是相约一同前往。不久,另一名僧人慧达也参加了这一行列。


17 第二年(公元400 年)4 月,道路仍不通行。这十一位僧人就在张掖共行“夏坐”。“夏坐”完毕,道路也通了,他们向着敦煌进发。当时甘肃河西一带也已盛行佛教,地方官员们对云游四方的僧人都很尊敬。


18 法显等人在敦煌受到了太守李暠的热情招待。李暠恰好要派使者到鄯善国去,法显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分成两批: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出发,宝云、智严等稍后自行前往,双方相约在夷国会合。


19 从敦煌往西,出了玉门关,就进入了西域。这里地形艰险,气候怪异,但在东方海路沟通之前,这里是与西方商旅往来的必由之路。西出阳关,法显等遇到的第一个险途就是“沙河”。这就是令西域行旅望而生畏的白龙堆大沙漠,它广袤无垠,一直向西延伸到罗布泊。


20 白龙堆沙漠是石质荒沙,沙粒极轻。加上沙漠中气候极为干燥,白天炎热,稍有风吹,便会尘沙飞扬。如遇大风骤起,则更是滚烫的沙浪平地腾空,铺天盖地,难辨方向,不知埋没了多少行旅之人。法显一行只能靠被黄沙半埋半露的死人枯骨作为指路的标识,艰难恐怖地探索着前方的道路。


21 他们经过了十七个昼夜,走了一千里路程,闯过了这道险关。沿着塔里木河谷行进,不久就到达了鄯善国(治今新疆若羌)。鄯善国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法显他们在这里休整参观了一段时间,又折向西北而行,来到了西域北道的夷国(今新疆焉耆)。


22 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对信奉大乘教的汉族僧人很不友好。法显他们受到了冷落和苛待,以至于连饮食住宿都没有着落。有一位前秦的贵族苻公孙得知后,表示愿意帮助他们西行取经,这才安顿了下来。不久,他们与从敦煌赶来夷国的宝云等五位同伴会合。


23 从夷国前往天竺,当时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于阗道,危险比较大;再一条是沿天山南麓西行,一般商旅和僧人都走的“丝绸之路”。相比较之下,后一条路要好走得多,困难也要少一些。


24 法显考虑到当时天山南麓各地盛行的都是小乘佛教,于是毅然选定了于阗道这条路。为了筹措行资,智严、慧简、慧嵬三人东返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去想办法。其余几人从夷国先行出发,折向西南,沿着克里雅河(和田河)河谷,再度进入广袤的荒漠。


25 这片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横贯整个新疆南部。维吾尔语称之为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法显一行在沙漠中艰难地前行。白天酷热难忍,夜里穿着皮衣还不能御寒。他们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走了三十五天,终于走出了这片大戈壁。


26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年初,法显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于阗国有一座威仪齐肃、戒律严明的大寺院叫瞿摩帝寺,寺内有和尚三千之众。法显看到这么多的僧人同时用餐,却鸦雀无声,有事只能以手示意不准说话,法显感慨与赞叹不已。


27 为了做好过葱岭的准备工作,慧景、道整、慧达三人由于阗出发,先行至竭叉国(今新疆喀什)。法显等其余人则继续留在于阗,等待观看三个月后的于阗国佛教“行像”庆典仪式。行像仪式中的佛像,雕塑极其精致,装饰异常富丽,在于阗国形成了一年一度、倾城空巷的盛况。


28 于阗全国十四座大寺院,每座寺院都有很多的彩车载着佛像在全城轮流游行一天。彩车如同一座华丽的宫殿,佛像在车中,有各位菩萨和众神簇拥着。所到之处,人们都以头叩佛足,焚香散花。


29 庆典整整持续十四天,法显和同伴们真是大开眼界。行像庆典完毕之后,他们告别了于阗国,继续西行来到了子合国(今新疆叶城)。休息了半个月后,开始进入葱岭地区。来到于麾国(今新疆塔什库尔干)的时候,已经是当年的夏天,于是他们便在于麾国过“夏坐”。


30 “夏坐”毕,法显一行折向北行来到竭叉国,和慧景、道整、慧达等三人会合。葱岭是“世界屋脊”,指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大山脉交会的地带,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崇山峻岭之间有被称为“毒龙”的大风,挟裹着雨雪、冰雹和沙石,能将人畜击死。


31 法显一行是在冬天翻越葱岭的,他们在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之间艰难行进了一个多月。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在经历了三年旅途的艰辛劳顿之后,他们来到了北天竺。最先到达陀历国(今巴基斯坦北方达迪斯坦附近),这是一个山区小国,但佛教徒很多,都信奉小乘佛教。


32 陀历国有一座著名的弥勒菩萨巨型木刻坐像。相传,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工匠,被罗汉用神力送到天上,让他看见了弥勒菩萨。工匠前后三次上天参拜,才把佛像惟妙惟肖地用硬木刻成佛像。佛像屡屡放射出灵光,大家都说是菩萨显灵了,附近的各国国王纷纷前来朝拜供奉。


33 法显联想到中国史书记载东汉明帝梦见金人的故事。陀历国的僧侣告诉他,从这尊佛像建立以后,才有天竺僧人从这里渡过印度河,远行东方传教。法显说:“看来,东汉明帝梦见的那位头闪日月光辉的高大金人,就是这座弥勒佛了。由此推算,佛法东流已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34 离开了陀历国,法显一行继续往西南行进。这里是印度河的上游,奔腾咆哮的河水在山谷中穿行,两岸的山岭全是陡峭的千仞岩壁。法显一行攀越过前人开凿的栈道、架设的悬梯。这是当年汉朝的张骞、甘英都未曾到过的地方,要前进却无从投足,每走一步都要冒着极大的危险。


35 法显一行攀着悬索桥渡过了印度河,来到了乌苌国(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区)。乌苌国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后说佛法北行最远的地方,因此该国佛教兴盛,有寺庙五百座,国中之人皆信奉小乘教。国中,佛祖的遗迹很多,法显一行一一顶礼膜拜,这时,已是当年的春末夏初了。


36 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行前往那揭国(今阿富汗东北贾拉勒阿巴德)。“夏坐”结束后,法显等南下来到紧靠乌苌国的宿呵多国(今名斯瓦斯梯)。稍事停留后,又去往竺刹尸罗国(今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西北)、犍陀卫国(今巴基斯坦西北喀布尔河沿岸一带)几个著名的佛教国。


37 在弗楼沙国,法显的同伴慧应因病不幸去世于佛钵寺。而宝云、僧景在供养佛钵后也和自那竭国过来的慧达一起动身回国去了。这样,同行的七人中,就只剩下了法显独自一人。为了和先前去那竭国的慧景、道整早日会合,年迈的法显不顾困难,继续前行。


38 那揭国是弗楼沙西边的著名佛教遗址城,供养着“佛顶骨”的佛顶骨寺,还有佛齿、佛袈裟等佛祖遗物。法显在这些圣迹前虔诚地顶礼膜拜以后,找到了慧景和道整。慧景当时正生着病,难以上路。转眼又是冬天了,于是法显他们三人就在那揭国住了下来。


39 第二年春天,法显三人动身南行,准备去西天竺,途中必须翻越小雪山。小雪山地势高寒,终年积雪。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北瓦山口是必经之路。法显一行在小雪山北阴就遇上了暴风雪,冻得他们浑身发抖打战。久病初愈的慧景经不住这般打击,就此逝去。


40 忍着失去同伴的巨大悲痛,法显和道整重振起精神,顶着茫茫的风雪继续前进,翻越了北瓦山口,穿过了小雪山,初夏到达了南面是罗夷国(今巴基斯坦拉基)。


41 “夏坐”结束后,他们南下经西天竺的跋那国(今巴基斯坦中部印度河西之腊江腊尔),又东行再次渡过新头河(今印度河),来到了毗荼国(今巴基斯坦乌奇)。这里佛法兴盛,兼奉大乘教和小乘教。当地僧侣对法显、道整的到来,感到既惊奇又钦佩,给予热情的招待。


42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 年),法显和道整行至僧伽施国(今印度卡瑙季西北)。它的都国相传是释迦牟尼为母亲说法后从天堂回到世上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寺庙的后面,矗立着著名的阿育王石柱。法显和道整在僧伽施国膜拜了阿育王石柱,就在龙精舍住下,进入“夏坐”。


43 “夏坐”结束,他们继续向东南行进,经过了罽饶夷国(今印度卡瑙季)、沙祗大国(今印度瓦腊纳西以北一带)和拘萨罗国(今印度巴赖奇附近)。


44 法显和道整在祗洹精舍的各处圣迹一一巡礼膜拜。他们礼拜了须达长者布金钱买地处、佛说法处、佛散步处、佛打坐处、佛度人处……看着这一处处佛迹,法显不由得生出万千感慨。当地僧人得知法显是从边远的中国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前来此地,都赞叹不已,称法显是来此的第一个中国僧人。


45 离开了舍卫城,法显和道整东行来到了迦维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当年曾经非常繁华,但是现在已是满目荒凉。城中常有野兽伤人,人烟稀少。法显还是从容直进,巡礼了释迦牟尼童年和青年时代的遗迹。


46 法显和道整由蓝毗尼园往东继续行进,摩竭提国(今印度恒河中游地区)的都巴连弗邑佛事极盛,是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这里有天竺最大的佛教寺院,又是佛学的最高学府,吸引了来自天竺各地求法修行的信徒们。


47 在巡礼各处佛迹和名胜以后,法显和道整回到了巴连弗邑。稍事休整,他们又出发了。这次是沿着恒河往西行进,因为那里的迦尸国和拘睒弥国都是著名的古代佛国。法显、道整也都一一参拜。


48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 年),法显和道整重新回到了巴连弗邑。现在,他终于可以坐下来潜心研习经律和梵文了。可是天竺佛教自古是重记诵口传的,因此在法显游历的北天竺极少有写成文本的佛教经律。相比之下,中天竺地区佛教却更为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写本经律被传习。


49 法显在巴连弗邑的摩诃衍寺一住就是三年。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戒律和佛经。像《摩诃僧律》,相传是释迦牟尼在祗洹精舍居住时定下,佛教中的各个门派必须共同遵守。还有《萨婆多众律》在中国流传都是由天竺僧人或西域僧人在中原地区口授相传,无本可写,而现在终于见到了梵文原本。


50 面对如此丰富的佛门戒律和经典,法显如获至宝。为了克服语言文字上的种种障碍,法显下决心刻苦学习梵语梵书。三年里,法显一面虚心地向当地僧人学习梵语梵书,一面埋头认真抄写这些佛门经律,在认真学习、抄经的同时,法显自己的佛学造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1 三年过去了,法显终于完成了抄录佛经戒律的大工程,他准备回国了。而道整表示“愿不生边地”,意思是不愿再生活在佛法不全、戒律残缺的遥远中原了。人各有志,法显于是抱着要使戒律流通汉地中原的初衷,毅然独自返国。


52 公元407 年,法显从海路归国,他取道东天竺经瞻波大国(今印度东部巴加尔普尔),再到位于恒河三角洲多摩梨帝国(今印度东部塔姆卢附近)。此时,要乘船到印度洋南边的狮子国,然后乘海船东去中国。为了联系合适的商船,他又在这里度过了两年。


53 东晋义熙五年(公元409 年)的初冬,法显搭载商船来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作为联结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的中心,狮子国内来自各国的商人常年不断。同时,这里佛教兴盛,拥有很多佛教名胜,举国上下敬僧礼佛的风俗,也令法显由衷地感动和赞叹。


54 在逗留狮子国的日子里,法显的心中升起浓浓的愁思。有一天,法显来到无畏山寺参拜,他在玉佛前伫立良久。忽然看见有商人在供佛,仔细一看,所供之物竟是产于中国的白绢团扇,一下子勾起了法显的乡思,热泪夺眶而出,满脸纵横,归心似箭。


55 在候船归国的日子里,法显在狮子国又寻求到了四部经律:《弥沙塞律》藏本、《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连同以前在巴连弗邑抄得的六部经律,一共得经律十部。法显感到非常欣慰。


56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 年)的8 月,法显搭乘一艘开往中国的大商船,扬帆下海,踏上归途。法显面对着波涛起伏的海洋,想到很快将返回自己的家乡,心中非常高兴。航行的第二天,突然海风大作,巨大的浪涛压向商船,船舱被打漏进水,形势危急。


57 商人们手忙脚乱地把船上的货物纷纷抛入海中,法显也把自己的贮备用水和其他一些生活用品扔到海里,但是面对着灭顶之灾,法显仍然牢牢地护住佛经和佛像。他对着苍天不停地祷告,请求菩萨保佑。渐渐地,风浪小了下来,全船人有救了。


58 大海茫茫,不辨东西,由于舵手划小船逃命了,商船只有靠着天上的日月星辰在弥漫无边的大海中判别方向,如果遇着阴雨天不见日头,只好随着海风飘流,也不知船飘到了哪里。


59 商船就这样在茫茫的大海中飘流了三个月,来到了南海盛行婆罗门教的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为了很好地休整,也为了等候再度北上的信风,法显在耶婆提国住了五个月。


60 一天半夜,商船忽然遇上了狂风暴雨,海上巨浪排空,太平洋上提前到来的台风猛烈地袭击着商船。婆罗门教徒认为商船上搭载着和尚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为了消灾避祸,他们商量要把法显留在海中的岛上。幸亏船主挺身而出,法显才得以幸免于难。


61 暴风雨过后,又值连绵的阴天,日月不见,难辨航向。七十多天过去了,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抵达广州。商船储备的粮食和淡水几乎用光了,商船陷入了绝境。十二天后,商船的前方隐约出现了一片陆地。上了岸,岸上见不到人,也没有村庄,谁也不知道这是到了什么地方。


62 他们到内陆去“寻村觅人”,终于碰上了两个上山采摘山桃供佛的猎人。猎人告诉法显,这里是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的南岸,是东晋的国土范围。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 年)7 月14 日,法显在度过了十四个年头的云游生涯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


63 长广郡的太守李嶷得知有一年迈的和尚取经泛海而归,而且取回了佛经、佛像,又惊又喜。李嶷是个敬佛礼僧的地方官,连忙赶到海边,将持经像的法显迎回郡治歇息,盛情款待。


64 这一年的秋天,法显应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的邀请,离开青州南下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度冬。刺史刘道怜专门请法显在彭城主持修建了一座龙华寺。动土开工的那天,法显把从天竺艰难转辗带回来的两块光洁圆润的佛石亲手埋入土中,将它们作为龙华寺的奠基石和护寺之宝。


65 法显本来想由此西向重返长安,后来听说北方战乱多年,不少高僧早已南下建康,尤其是法显所熟知的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也已经从长安来到了建康,于是决定南下建康译经。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法显来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法显历时十五年的伟大旅行完成了。


66 在法显光辉一生的最后几年中,这个年迈的高僧主要进行了两项伟大的工作:写作和译经。法显来到建康以后的第二年,写出了自述体游记《佛国记》的初稿,后来重新修订,补充了很多具体内容,交代了来龙去脉,使得《佛国记》扩展到近万字。


67 道场寺是法显晚年居住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他遇见了智严、宝云。经过他们的介绍,法显和久闻大名的佛驮跋陀罗见了面。佛驮跋陀罗是天竺的禅学大师,汉名觉贤,是智严在西域与法显分手后,在克什米尔请来中国传教的大师。


68 他们在一起认真地商量、研究,很快着手展开了工作,共同将法显带回来的天竺佛经戒律一一翻译出来。据史料记载,他们在翻译《大般泥洹经》时的场面是非常隆重的。出经时,场内坐有两百五十人,静静地听着高僧们的译讲,其盛况令人肃然。


69 在道场寺的几年中,法显等陆续翻译并校定了《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方等泥洹经》《杂阿毗昙心》《僧此丘戒本》《杂藏经》,共佛教经律六部六十三卷,计一百多万言。法显的翻译,直接转梵为汉,这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是一个创举,这对中国佛教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70 法显译出的经典,对中国的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摩诃僧祇律》是佛教戒律最基本的典籍,经法显带回并译出后,天竺佛教戒律才算真正传入中国,后来被广大佛教徒引为立身准则。而未及译出的一些经典,由后人陆续译完。法显“欲令戒律流通汉地”的心愿总算完成了。


71 法显在道场寺大约住了四五年。当译事告一段落后,他告别了译场,离开建康,独自乘船溯江西去荆州(今湖北江陵)。在荆州的辛寺走完了他光辉的人生,终年八十六岁。


选自《连环画报》2016年第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艰难的归国之路
罕见的佛教倒传印度现象:中华文化2次影响印度,法显重建印度史
他比玄奘还早200年取得真经
环球航行第一人?横穿西域到达天竺,比玄奘还要早了近三个世纪
法显大师与徐州宝莲寺的千年情愫
《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历史比神话更精彩|文史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