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为道?何为德?

道与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核心的概念和思想。这源于道家经典《道德经》,道家在这部经典中认为:道为体,德为用。道是事物的本质,德是事物的功能体用。道与德可以延展于各个领域,是我们认知宇宙自然、社会万物,乃至生命的最根本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道无形无相,而德则可以通过有相来显化道的存在。故而《道德经》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于道的描述,《道德经》开篇就讲: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说的是道是万有层面的存在,是可以生成万事万物的母亲。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说的是道在宇宙间存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无形无相的,但这种无形无相,却是有形有相产生的本源。

可见,道是不能用我们常态的思维来理解和认知的,必需要让我们的心灵屏除一切思维框框,回归到清静无为的状态才能体认到“道”的存在。这也就是道家修炼学和方法产生的思想源头。

对于德,《道德经》认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见道与德,是一不是二。德是道的显化状态,道是德的隐在状态。德在人生命中的体现就是有德。德者,得也。得的是什么?其实得的就是道。得的是道的规律,在生命中的显化。

老子认为:人在蒙昧状态,是不知道何为道,何为德的。故而可以通过修行来完善自己的德。德行圆满了,就能与道合一。故而老子对于修行的次第认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还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也就是说,德行深厚的人,会象婴儿一样具有虫蛇兽鸟都不能伤害他,筋骨柔韧坚固,精力充沛,气机平和。也就是说:有德的人既有情商、智商都是非常高的。可以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游刃有余的活出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道与德在我们这个世界无处不在。如我们的山河大地,存在的本质就是其生生不息的内在无形规律,而其德的现象则是山河大地孕育万物的功能作用。再如,我们的生命体,其道的体现是人内在的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本真实相,而人所显现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具有的各种功能都是其德的显化。以此类推,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故而道是本体,德是功用。

我们探究道与德,对于我们了悟宇宙自然、社会生命、万事万物的真相,具有宝贵的参证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终究要彻底内化,并掌握其规律的终极法理。人类了悟道与德,就不会在生命的过程中产生迷茫和无知,可以让人类在尊道贵德的生命行为中,奠定人生走向净化,提升的思想和意识基础。

关于道与德,有一则故事很值得我们参研。有一个出家师父,在给弟子讲法。

师父说:道无处不在,德无处不显。这在我们生命中,道就是我们的本体,德就是我们的生命所能展现的功用。

弟子问:道和德看不到啊?怎么能证明道德的存在呢?

师父说:你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吃,手脚都能发挥作用。那不是你生命本具的道德体现吗?

弟子:噢!原来如此,我再去参悟一下...

大家在对道和德怎样理解的呢?欢迎您参与留言评论,交流互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欲明明德 必精研《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笔记(道生之,德畜之)
道到底是什么?
怎样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道可道,非常道,那么究竟何为“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