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耐心是欣赏经典文学的门票”

“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场现形记》。小时候看过而没能领略它的好处,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担心能够不能够容我看完。字印得极小,光线又不充足,但是,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张爱玲《烬余录》


2020年的三月下旬,加州州长正式宣布全州禁足,除了必要的活动以外——购物和加油——不得外出。那一天,我恰好在微信读书上看完《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一页,不由得感叹人生的戏剧性强过戏剧本身。
微信鸡汤常列清单,今生必去的旅游景点,今生必读的书。这种清单着实无聊,谁也不知道今生有多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就突然发生了,好的,坏的,能够自主的,不由自主的,人很多时候连自己都管不住,更别说管住时间管住命运了。这个“必”字,分明是形同虚设。可是我确实有个今生必读书目,而《战争与和平》就在其中。

2019年底,突发奇想和旅行潮流逆向而行,从南到北,到西雅图度假。冬天的西雅图白天极短,凄风冷雨的时候还不少,宅在室内的时候居多。我在旅行中常常身不由己地恍惚,好像被隔离和抛弃在荒野,这次尤其如此。发现朋友家书架上有本网格本的“战争与和平”。这么长的书,难免有畏难情绪, 一因其广阔,二因其深刻,三因俄罗斯贵族名字的冗长复杂。寒冷潮湿的冬天,宅在屋内哪里也去不了,是时候了,这时候不做“今生必做”清单上的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克服畏难情绪打开来,并没有那么可怕。最难的是说服自己坐下来。预留半个小时以上,打开书,给书里每个人起一个简短的名字/绰号,发现这本书并不比金庸的任何一本小说更枯燥。确实不能带来单纯的娱乐,可是体验很奇妙,好像被超人带着翱翔星空,俯视人间灯火,那么美那么辽阔;思想深刻却不深奥,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故作高深;语言朴实诚恳,还有托翁独特的冷幽默。
旅行没有什么特别令人激动的地方,可是每天能翻看几页“战争与和平”,似乎赋予旅途扎实的意义。书页刷拉拉地翻过去,时间滴滴答答地迈着轻快的脚步,一个个看不见的坐标:罗斯托夫兄妹的初吻,皮埃尔父亲的遗产;对小安德烈夫人的情绪也逐渐从轻蔑到怜惜,皮埃尔加入共济会——皮埃尔和共济会导师雪夜讲道,“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艰难凌冽的归属感。假期结束,朋友的书不能带走,决心下次回国就搬运一套回来。最响亮清晰的心里话是还好能在微信读书上继续看,可是等到下一次手指摩挲书页,探索娜塔莎和安德烈们的命运,估计要等到好几个月以后了。
回家后没过多久,国内的疫情突然一下子从无到有,从有到蔓延,然后就是封城的消息,令人猝不及防。在疫病笼罩下过了一个农历新年,虽然隔着太平洋,也跟着国内的消息产生了困守围城之感。在微信读书上看“战争与和平”写读书笔记,是当时觉得最值得消耗时间埋头苦干的一件事。年轻时望而却步的书,现在却像平静的港湾,能够阻挡各种喧嚣混乱,让我靠岸栖息。非常喜欢微信读书上读到的陌生网友的留言。通讯发达,却很难找到说得到一起的人。生活伴侣不一定是灵魂伴侣;老同学群要么鸦雀无声,要么吵到地老天荒;看同一本书并耐心写下的笔记,却很少让我失望。有个朋友说,“耐心是欣赏经典文学的门票”,真的,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唯一需要的代价就是耐心。
还有个留言说:“西方文学的主题是救赎,这就是我喜欢西方文学的原因”。
我年轻时偏爱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中国文学的主题不一而足,可是我最喜欢的,大概都是虚无。红楼梦也好,金瓶梅也好,劝善的部分都是装饰,真正坚硬的思想内核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见惯悲喜的世故,以死亡和最终的虚无为终点的cynicism,特别能够打消年轻人的不平之气。但是对于人到中年并眼看步入老年的我来说,虚无和及时行乐已经不足以安慰因韶华易逝和平乏琐碎的日常生活而带来的空虚和无望了。
另一个留言:一部战争与和平,看的是托翁在思想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三个角色之间的不断转换。
我不喜欢给作家评名次,尤其对于我喜欢的作家,给他们打分评级几乎是一种亵渎。可是在我喜欢的众多作家中,托尔斯泰也许是唯一一个可以用高山仰止的伟大来形容的。书的第二部分,超过一半的篇幅是历史观论述。我不算特别拈轻怕重的读者,而战争与和平里关于历史观的部分,连我都觉得很难啃。我并不喜欢托翁对俄罗斯老元帅直白的赞美,可是我喜欢他作为文学家塑造出来的这个人物。他的历史观论述,我不能保证我都看懂了,甚至不能保证我看完了。我的理解是,他认为历史的真相很多时候是chaos,历史学家以大人物为线索和推动力总结出来的规律,那不过是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比小说还更靠不住。如果真要说有一股力量塑造了历史,那就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无形却具体,没有预设的剧本,渗透在日常当中的文化、伦理和人情。
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则用他每一个主角甚至配角的声音,不断叩问:“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就像托翁本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最终确切的答案。有的人说这是个悲剧,他彷徨一生。我认为他是真正的智者和勇士。生命不息,叩问不止,也许这就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然而托尔斯泰首先还是个文学家。并不只是因为他选择用小说或者说“讲故事”来诠释和探索他的人生观和历史观,而是他杰出的文学技巧和才华。如果剔除和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毫无关系的历史观世界观论述,“战争与和平”就是一部在可读性和思想性都超越完成了的“红楼梦”的文学巨著。
一个人的一段人生不足以撑起一部浩繁巨著。一个阶层一群人的一二十年,篇幅是够了,但是要在结构上铺排得平稳,合理,又能引人入胜,兼顾宏大和细腻,非托老这样的巨匠而不能也。除了不厌其烦的心理活动描写——这种时候,常常能听到思想家托尔斯泰叩问人生的声音,托尔斯泰还有很多简洁优美又敏锐的笔触,常常被缺乏耐心的读者所忽略,是非常可惜的。比如罗斯托夫家大女儿的婚礼,罗家大姑娘是这个家庭的异数——只用了一个章节,在这个章节里,托尔斯泰跳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一篇生活小品。全篇故事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语言简洁,单独抽出来看是个漂亮诙谐的中短篇,可以媲美任何一篇契诃夫小说。
有战争就有流血,“战争与和平”最血腥的一个情节非常简短,却非常震撼。政要因为不满元帅撤离莫斯科,发动群众斗群众。在他的煽动下,愤怒的民众把一个无辜游民当作法国奸细,活活当街打死。韦列被打死之前说:“伯爵,我们头上有上帝......”。愤怒的人群中也有这样的声音:“小伙子还挺年轻,大概是买卖人家的孩子,这帮人真行......”。这是良知的声音,可惜良知的声音那么虚弱,既没有号召力,也没有信心。托尔斯泰把最血腥的情节留给一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给了他个名字,还让他在遭受残暴和不公之前,得以说出:“我们头上有上帝.......”。
托尔斯泰的笔墨,就是上帝照向人间的光芒。
而具体的人物,他们的命运、情怀和个性,读的时候让我感概万千,读完却无力总结。也许不论如何总结,都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在书的结尾,大部分角色刚刚步入中年,生活还在继续,谁也不能用三言两语来说概括他们的生命旅程。哪怕是对于已逝的安德烈公爵,我们还在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偏爱皮埃尔,尽管他不如安德烈智慧自律,没有罗斯托夫强壮的体格,长得也不好看,是个圆滚滚的胖子。皮埃尔集古今中外男性知识分子的缺点与一身,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得最多的是嘴。可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不勇敢,但是坚韧;他也不够智慧,可是他终于学会了包容。不管他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摸爬滚打,他心里始终有理想主义的小火苗,如果非要给这个小火苗一个美好简洁的名字,我觉得这个名字应该是“爱”。
皮埃尔说:“孩子的笑声,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音乐”。三月,全世界都是坏消息,全人类都被不同程度地禁足,可是听得到窗外孩子的笑声。不论晴雨,加州的天空都有水洗过后的明朗,远处的山脉清晰可见,枯树枝上发了浅浅的绿芽。我的小菜园里的蒜苗割过一茬,又长起来了,“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翠绿挺拔,特别可爱。春风和煦,路上有人跑步,有人遛狗,有人骑车,人不多,保持六英尺绰绰有余,大家相互微笑致意。一个戴手套的年轻人,拿着消毒纸巾把公园的栏杆、石凳、秋千......一点点擦拭过来。
阳光普照之下,所有的不幸——疾病,暴力,谩骂,攻讦,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和争斗——都好像特别遥远。2020年3月,我读完了《战争与和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慈欣: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模仿这本书!
说不尽的《战争与和平》
这部有500人物的小说 何以成为经典
第230篇:方寸讲文学(40)
读书 列夫 ·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名著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