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LE童博汇·年度十佳活动 (八):无障碍的博物馆
无障碍的博物馆
——基于特殊儿童参与的融合教育综合实践系列活动
课程项目的背景和概况
目前在我国,特殊儿童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在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公共福利方面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他们甚少有机会走入博物馆等公共教育机构;一些公共场馆的硬件环境和行走动线不能完全适应他们的出行需求;导览和展示方式以图像、符号和文字为主,过于强调知识性的学习,不符合特殊儿童需要通过感官渠道进行学习的需求;在公共教育方面缺乏针对他们需求和特点开展的课程和活动等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服务每一位社会成员是其宗旨与责任。因此,让特殊群体无障碍地利用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资源,满足其了解历史与艺术、感受美与智慧的需求,成为了我们当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参观和学习,是保障特殊青少年充分享受社会福祉的重要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限制,将博物馆资源应用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的现象并不多见,而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开展适宜特殊儿童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项目策划理念和目标
1. “无障碍”博物馆是什么?
“无障碍”博物馆特指环境或制度的一种属性,即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使用,都必须充分服务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相关词汇有: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出行,无障碍交流,无障碍服务,等等。
作为学校之外的“非正规学习场所”,博物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科学、艺术知识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博物馆以实物展示、文字图片、讲解导览、场景再现、书籍视频、体验活动甚至游戏的形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栩栩如生,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广泛的学习需求。这些多元且丰富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方法和多维的目标,使博物馆教育不单纯是知识传播,还结合了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贴近生活,注重参与、互动性,关注活动的过程而非仅仅给予结论,因而具有探索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博物馆开展融合教育,为特需儿童提供接触“物”的机会,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使其了解“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使博物馆也同样可以成为特需儿童的“校外课堂”。
2. 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能够互相融合?
如何使知识能够有效传递给能力水平有差异的学生?
如何使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能够胜任任务又不觉太难或太易?
3. 融合教育课程通用设计
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源于建筑领域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其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门设计。
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提供感知的多种选择、提供语言和符号的多种选择、提供理解的多种选择
提供行动和表达的多种方式:提供身体行动的多种选择、提供表达的技巧和流利性的多种选择、提供执行功能的多种选择
提供多样的参与途径:提供激起兴趣的多种选择、提供支持持续努力和坚持的多种选择、提供自我控制的多种选择
项目发起人
王芳:“无障碍的博物馆”项目发起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专家组成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著有《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为了明天的教育——史密森教育研究》,主持策划南越王墓“南越玩国”儿童区、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中山大学、广州美院博物馆学硕士导师。
黄筱瀛:无障碍的博物馆”项目发起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高级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负责人,融合教育免费公开课开FUN课创办人。
博物馆中融合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整合优质的社会资源,依托博物馆文化教育资源和充分发挥少年宫艺术育人功能,旨在以融合教育综合活动形式给广州市少年儿童(特别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青少年儿童)搭建一个个性化、创新性、综合性的公益服务实践平台。
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课本知识到亲身实践,从校园到博物馆,真正打破学习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从而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深入挖掘博物馆的展品内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普通儿童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保障有特殊需要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促进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的交往和合作,探索融合教育创新育人的新方式。
学员构成
总人数:30人(每期普通儿童10人,特需儿童5人,比例1:3)
年龄:8-11岁(普通);7-15岁(特殊)
障碍类别:
(一期)孤独症4人,听障1人
(二期)脑瘫1人,视障1人,多动症1人,孤独症2人
课程实施效果及反思
(一)特殊儿童获得的学习体验
对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对世界的感知,不应只是通过大人们的诉说和各种间接方式来获得,他们应该走出家门,走到社会,通过自身体验来了解外界事物,这些来自外界的刺激会在孩子的身体内留下印象,再由内到外表现出来。特殊儿童进入博物馆,和所有的普通儿童一样,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获得知识、美学、情感、礼仪等方面的熏陶,对他们来说,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更是他们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意义所在。
1. 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
提供感知的多种选择
提供语言和符号的多种选择
提供理解的多种选择
2. 提供行动和表达的多种方式
提供身体行动的多种选择
提供表达的技巧和流利性的多种选择
提供执行功能的多种选择
3. 提供多样的参与途径
提供激起兴趣的多种选择
提供支持持续努力和坚持的多种选择
提供自我控制的多种选择
(二)哪些学习活动适宜特需儿童参与?
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不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通过一次活动学到多少具体知识,而是孩子是否喜欢活动的氛围,是否愿意再次、多次来参与活动;
博物馆的学习活动需要特殊儿童的多感官参与以及多元化的表达,学习内容不宜过多过深,需要匹配特殊儿童的认知经验并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适度促进其发展。如活动设计可通过五感探索的形式,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锻炼儿童的五感(看听闻摸尝),教会儿童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用细节来感知事物,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参与融合教育博物馆活动还是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虑。选择参与真正“适合孩子”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三)普特儿童共成长
融合教育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迎来了特殊的小天使。普通儿童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博物馆融合活动,主动体验、积极参与、认真反馈,共融分享,以一个小组帮扶一名特殊儿童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普通儿童参与融合的意愿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普通儿童对融合的认知和对特殊孩子的接纳度。普特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了解到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明确不同活动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采取探究式、小组合作、个人和小组展示等方式,完成博物馆不同主题的学习任务,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广州市少年宫和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开发的融合教育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普特儿童共同参与展厅导赏、融合游戏破冰、实践艺术创作等方式,打破少年儿童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界限,活动与博物馆资源相结合,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群体相结合,活动从背景策划、内容研发、实施方法、活动评价等方面多维度进行,活动效果良好,提高了特殊儿童的参与度,同时受到普通儿童的欢迎和好评,促使普特儿童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口碑和赞誉。
广州市少年宫和广东省博物馆因地制宜地在实践中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向全社会普及“创新”“发展”和“融合”的青少年融合教育观,促进公众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群体需求的认知,为今后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融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以后,博物馆的“融合”还应该包括展览的陈设、内容的展示、综合活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作为民众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之一,开展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更能体现公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维,让更多的少年儿童无障碍地走进影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也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信息及图片来源:广州市少年宫  广东省博物馆
内容整理: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成为研究中心合作伙伴
CMRC助手
微信号 : CMRC2013
手机号:136-0115-82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双减”政策下如何借助影视教学培养大国少年——以“光影实践队”中小学影视美育协同育人教学实践为例
文化启蒙,公共机构责无旁贷
盛泽启动特需儿童关爱服务项目
静待花开,未来可期 ——记学前融合教育课题“一童一案”专题研讨活动
我们如何做父母?9部门出台规划推进家庭教育!
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N种可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