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场景: 又一把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钥匙

云直播、云看展、云课堂等,是博物馆探索以高科技、新科技为新动能,开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加快了“云场景”应用和探索的进程,为博物馆公共服务做出了新尝试,展示出云空间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和活力。

“云场景”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服务范围大幅度扩展。“云场景”使更多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博物馆。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例,过去一场讲解单位时间内服务的人数有限,2020年暑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云讲解,共有2000余名观众参加,讲解过程中,观众发弹幕积极提问,现场老师热情回应,互动效果佳,观众也对博物馆有了深刻的印象。

VR漫游故宫(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大数据平台上,汇集多省市博物馆云展览资源,公众点击屏幕即可了解,既跨越了空间阻隔,又节约了时间。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吸引了数百万观众浏览,老观众通过虚拟方式参观,发现了之前忽视的细节;新观众以这种全新的体验第一次参观故宫,激发其实地参观的愿望。

服务形式多样化。博物馆“云场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为公众提供了多样文化服务,有助于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清艺博群策群力,为观众提供了云展览、云导览、云讲解、云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云场景”活动,从展览讲解、展品赏析、专家讲座、展览和音乐的互动关系等多个角度解读馆藏资源,创新了博物馆文化解读的多种视角。

清艺博发起组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展览,征集了5000余件网友的投稿,在展览的第二轮网络评审环节中,短短72小时之内,点击量达95万次,投票人数超过33万。通过网络征集、评选和布展,“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应运而生。“云场景”活动保持了博物馆活跃度,还吸引了更多观众成为博物馆的爱好者。

缓解疲劳,提高参观质量。目前,许多博物馆都有密集的展览和丰富的信息,常常会引起观众的“博物馆疲劳”。在“云场景”的帮助下,观众在看展期间可以随时休息,特别是对于老人和小孩,处于放松的状态下浏览和学习,提高了看展质量和兴趣;家庭成员通过云展览、云课堂服务,也能增进情感交流。

博物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云展览不仅能提供当前的展览,过去精彩的展览也可呈现,观众可以弥补不能现场观展的遗憾。同时云展览可展示的藏品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各馆之间都可以共享藏品数字资源。博物馆的云讲座、云培训多数具有回看功能,观众可随时观看,使得博物馆社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外,以文化遗产地为依托,即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或以遗址、古建筑为主要展品的博物馆,“云场景”能够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观众平日看不到的内容内涵。

如全景故宫就利用360度全景摄像的方式逐一记录故宫各个院落,高清影像,视域广阔,细节观察更清晰。另外,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中上线了25大类文物,5万余张高清影像,所有人都可以从“数字文物库”中自由获取想要的藏品信息。

“云场景”助力文创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云场景”平台聚合了各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的创意创造提供更多资源。具体而言,从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的全流程而言,“云场景”都有用武之地。

博物馆与企业、学校等其他机构的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利用“云场景”融汇整合,打造出内涵更丰富的文创产品。“云场景”还催生出“云文创产品”,例如“云课堂”产品包。

在营销端,“云场景”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云直播”场景下的博物馆推广,通过设计成过去或未来的场景,带领观众探寻过去、探索未来,以直观的感受,让观众与之对话来理解物质和非物质遗存,通过这种方式将会促使更多的受众购买相关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之外,博物院资源与动画、影视、戏剧等各种文化产品在“云场景”中结合,将博物馆中的优质内容提取出来,可以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有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化产品。

“云场景”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把“云场景”引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初创阶段,存在转化形式生硬,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大部分“云场景”服务只是把线下的活动原样搬到了网上,没有充分利“云场景”的特点将实体场景创新形式,公众的文化体验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与提升。

由于各种资源不足,中小博物馆得到的扶持不够,在“云场景”的质量和关注度上均处于弱势地位。“云场景”的传播通道较为单一(主要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覆盖面与辐射力有限,对于习惯于其他传播渠道的观众辐射不到。同时“云场景”的文化传播多针对国内观众,没有制定相应的海外“云场景”活动。

发挥“云场景”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第一,线下展览与“云场景”并行。“云场景”需要迭代升级。对于展览而言,云展览不能只是将展厅场景简单地照搬到网上。云展览缺失实体展览的现场氛围,博物馆要利用“云场景”的优势,通过技术手段来呈现展览气氛,将展览的内容通过更适当的形式进行再创造。

第二,中小博物馆要发力获得公众关注。中小博物馆拥有的资源和关注度有限,“云场景”的应用给中小博物馆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机会。成都博物馆开馆至今不过4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成博反应迅速,很快推出了“云上成博”、“VR漫游”看展、“奇妙漫游云逛展”、听觉纪录片——耳朵里的成博故事、《漫说文物》系列动画、讲座音频等多个“云场景”服务,非常活跃。

成都博物馆“大千戏游成博”(成博微信号视频截图)

成博的成功固然有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内功的修炼。建馆之初就注重对资源的梳理,将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动画、纪录片等。在特殊时期,往日的积累立刻发挥出优势,速度快、质量佳,得到良好反馈。这也给其他中小博物馆做了一个示范,要了解自身资源,充分利用,做出特色文化产品;同时了解所处的“云时代”特色,将各种信息有效地传播。博物馆利用“云场景”作为发声的渠道,将有助于获得公众关注。

第三,建立全方位的媒体矩阵和传播策略。随着“云场景”的应用更加广泛,博物馆、公众、媒体之间的关系也将得以重塑。不仅人人可以成为自媒体,博物馆也要变革塑造出“博物馆自媒体”,积极发声,与社会公众交流。使用新媒体平台,要注意各平台的传播特点,例如哔哩哔哩的受众年龄较小且比较活跃,可以制作有趣的视频和引用恰当的网络语言来吸引关注。媒体融合对博物馆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注重输出内容的质量,扩大优质文化内容的产能,提升内容传播效果。

第四,要积极开拓海外的文化传播。可以采取由省级博物馆主导,市、县级博物馆共同参与的方式,或与海外博物馆进行国际合作的方式进行海外文化传播,通过海外媒体或开通海外账号来打造博物馆媒体矩阵的对外传播格局,让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第五,吸纳、培养具有网络技术和高度网络敏感性的公共服务人才。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网民中20-29岁、30-39岁占比分别为21.5%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学历方面,网民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

从以上数据来看,年轻网民居多,普遍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可以说博物馆得年轻人就得到了大半观众。博物馆如何利用展览、展品,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语言,如何利用优质的文化内容来吸引和引导观众,如何塑造博物馆的网络形象,这就急需具有网络敏感性的人才了。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创新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把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钥匙——“云场景”的应用。相信博物馆人会利用好这把钥匙,开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新篇章。

编辑:杨亚鹏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云端与现场:数字时代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首藏作品](6529)科技之光 点亮博物馆的未来
初论博物馆信息学的形成
3D逛遍南京博物院“史诗级”展览,四维时代接力5·18博物馆“云”看展
做出“苏式”文化的气派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