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索/伊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微课题研究性学习


原创 2016-10-25 伊红 

 


在今天初中学校应试教育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更大的面上带领初中学生开展各种问题的主动探究?答案或许就是: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整体面貌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实际作循序渐进的处理,将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分解成启蒙、发展和入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重心分别是:从“微课题”启蒙起步,吸引更多学生探究未知问题;以共同的兴趣为凝聚载体推进发展成“微课题群”,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环境、小气候;分化、分层,对特别具有探究、创新能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在自主的社团中开展探究活动。

一、课题研究的小与微              

“微”与“小”是相对而言的。故名思议,相对于小,“微”的级别更低,“微课题”相对于“小课题”在研究对象上更具体、研究内容更简单、研究能力要求更基础、研究时间更短、研究深度要求更浅显。总之,让学生感觉是“跳起来够得着”的。比如,“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是向窗外飘还是向窗内飘?”,这样的问题答案似乎唾手可得,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烟雾应飘向窗内,因为经验告诉他们风是往车里吹的。但可以不马上给予是与非的评判,而是要求学生亲自实验观察,鼓励动手实践。学生们通过实际观察就会发现烟雾飘向窗外,惊异之余,便会迫切地想知道其中原因,进而努力想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确立问题、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等主要的研究环节学生不经意地都经历到了,但是,因为难度不大,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但“小”到什么程度才算“微”,似乎只可意会,却不那么容易“丈量”。下面,笔者不妨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几个辨析的指标供探讨:

  研究的对象可直用感官感受、观察;

  研究的条件是学生可以通过现成的资源来设计和创造;

  信息的搜集的方法单一,并能在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或课余时间里获得;

  对搜集到信息的分析所需用的知识在学生经验和所学知识范围内;

  研究的时间跨度一周内(从另一个角度,也是让学生尽早有成就感);

⑥ 成果的形式可以口述。

“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是向窗外飘还是向窗内飘?”的课题,对城市学校的初二学生来讲这就是一个微课题。理由如下:①研究的对象是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车速、烟雾的流向两大信息可靠目测获得;②大部分城市家庭都拥有私家车,而烟雾的制造可用香烟也可用最常见的香品,因此的条件易设计和创造;③信息的收集在车内就能完成;④对信息的分析主要用初二物理中的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的原理解释;⑤研究的时间主要在周末,⑥成果主要是对现象的解释。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没有完整漂亮的档案资料,但却要切切实实地经历探究过程。

微课题既适合高中学生,也特别适合初中或小学的学生。当学生在完成微课题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研究条件等,有利于从低到高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微课题教学价值在于降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门槛,让学生能在并不复杂的条件下,尝试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去认识事物,以实现转变学生被动学习、单纯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习惯。学生在完成微课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明白了一些研究的思想方法,比如作为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的意义,需要能自己安排时间并尽可能自己创设研究条件,应当能亲自动手搜集信息,最后通过自己的大脑形成结论或通过自己的双手做成实物。这种在探究活动中觉醒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正是开展“大”课题的基础。

二、微课题研究中的“微”与不微               

微课题研究的各种要求虽然没有小课题的来得高,但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会因“微”而不存在,他们的区别只是要求放低但程序不减,过程简单但环节依旧。既然是研究,研究主题(开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成果交流(结题)等环节就应当是明确的,区别只是不一定要有仪式,只要有这个环节即可,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将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大门。

比如让学生探究“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是向窗外飘还是向窗内飘?”,这是一个典型的微课题研究问题,研究的对象是高速行驶中的车内烟雾,研究的内容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研究的方法则是观察。当教师提出这个研究的问题时,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很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烟雾应飘向窗内,因为经验告诉他们风是往车里吹的。一旦通过实际观察却发现烟雾飘向窗外,惊异之余,学生们便会迫切地想知道其中原因。这种微课题学习形式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经验不一定正确,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就在其中了。

三、开展微课题研究的路径               

      

       开展微课题研究,与学科中的长作业有所不同。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雏形,微课题研究本质上依然要遵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即问题的发现并非是来自纯学术,而应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真生活、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1
 将课外作业与微课程研究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很注重“当堂掌握”、“天天清”的学习要求,这是接受书本知识高效率的体现。然而这种“高效率”并不代表学生能真正有所体验并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要发生深度学习,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生活,丰富个人的直接体验,并调动已有的经验,将新知识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如要理解惯性与摩擦力,除了课堂演示,有老师设计了 “提高小陀螺旋转时间的实验与研究”的实验观察作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查找书籍、网络信息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原理解释。学生们在一周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记录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实验数据,再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通过自己认识和形成了一些科学结论。学生认为这样学以致用的的学科作业让自己头脑兴奋,原理理解深刻。其实,这整个实验过程已经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成果,这样的作业就是一个微课题研究。

2
将班级事务与微课题研究相联系

 

班级不仅是一种学生管理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人际环境,具有人际交往、协作互助的特质,学生之间长时间的相处,既会产生亲情关系,也会遇到矛盾处理、甚至危机公关。很多矛盾与问题,不是靠班主任做“裁判”就能解决的,更需要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才能解决。无论是在校园节日活动中的角色分配,还是日常的班级值日生工作,或是同寝室因生活习惯引发的矛盾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微课题研究去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标。如艺术节中班级需要推出一个参加全校汇演的节目,有同学对编写好的校园剧有不同意见,各有己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裁定剧本上与不上,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用自己的研究结论作为理由来取舍。这对节目水平的提升、学生能力的锻炼,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3
用微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社会实践功能
 

利用军训、春游、参观博物馆、学农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将问题变成课题,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单是体验活动,而加上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其教育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教育效果也因此而增加。比如学农劳动,传统方式是学生在农场进行种菜、喂鸡、挖掘番薯、清理玉米杆等劳动,经过日晒、流汗、腰酸背痛的经历完成规定的农活,从而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享受劳动的成果。但如果在这之前,给学生以一个学术性问题,在劳动过程中去观察和思考特定的问题,也许在劳累之后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体验,还会有对农业的深层认识。比如有些学校在学农之前,要求学生事先了解循环农业的现象和优势,如葡萄架下养鸡、茭白地里养鱼、番薯藤喂猪、猪栏肥种菜等循环种植、养殖的科学方法。这样,学生在劳动中可以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既能收获劳动的体验、了解生态农业的方式,也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有利于扩大实践教育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学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性学习教案
学校工作计划2010年度
福建省永泰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手册
高中课改“研究性学习”调查
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