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IPO发审“立冬惨案” 震惊投行圈

11月7日晚,当天上会的六家企业中,五家被否决。否决率创下新高。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掷进了石块,整个投行圈近半年来对IPO审核变化的情绪达到顶点。

不解,是他们最直接的反应。这种情绪并非针对当天的被否意见,更多是冲着年内审核尺度松紧不一的变化。有投行人士就指出,从年中起,IPO审核日益收紧;近期部分企业被否的理由,放在年初时并不会成为过会的阻碍。

11月8日,很多家投行机构针对前一日的审核结果进行了解读和跟进。力图在现行的审核结果中,找到更精准的逻辑与边界。一种观点认为,发审会正在打破以利润规模定成否的传统观念,将项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提到首要位置。但在投行人士看来,这依然没能解决一个难题,即审核中主观认定标准如何明确的问题。“比如,一些规范性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判断,这里松紧尺度的可调节空间太大”。

当新股进入常态化发行,发行速度和审核质量势必要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但当新的标准还不足够明晰之时,对于一线投行人士而言,日子却并不好过。前有企业和公司催着项目上会,中间有监管风向的忽变,后面则有项目被否后同行的挖角分食;“做这行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一名投行人士感慨道。

风向忽变

“上会就像是在评分,利润规模是基础分,根据其他各类不同的问题再扣分。但有时候是60分及格,有时候要90分才及格,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对于当前IPO项目审核标准,某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张强(化名)打了个比喻。

在张强的回顾中,究竟是“60分及格还是90分及格”,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舆论对于新股发行提速的关注空前高涨,对于过会项目的审视也开始更为严格,上会时的审核尺度也开始悄然收紧。

张强自己负责的一起IPO项目,正是在这种审核风向的变化后被否决的。几个月前,在得知结果的当天,他直言“非常懊恼”。

从反馈意见和最终否决意见来看,被否的原因是在于公司历史沿革中的一次变更和过往处罚经历。对于这些问题可能造成上市的阻碍,张强其实早有预期。按照以往的操作模式,对照企业上市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取得了处罚机构对这次处罚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的证明,中介机构也对此发表说明。但即便如此,这起项目最终还是遭到否决。

面对最终的审核结果,张强既有疑惑,也有无奈。疑惑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固有的、不可消除的问题,经过整改后对企业发展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在以往审核中是被允许和认可的。而当前被否之后,新的审核标准在哪里,这并不明晰。无奈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固有问题,投行能做的努力甚微,“能做得说明的都说明了”。更令他郁闷的是,在被否之后,项目已经被多家同行争抢,是否继续合作尚且不明。

张强面临的审核标准问题,也是多位投行人士在近半年来,感受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

在沪上某大型券商投行部副总经理王明耀(化名)看来,企业发展过程中带有“瑕疵”,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在正常不过。此前的审核标准下,如果因为过往处罚等风险点被否,多半是由于发审会认定问题整改不到位、或截至上会时仍有敞口;这种审核意见在业内是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在近期,伴随审核的收紧,甚至有一种“有不良记录就不能上市”的趋势。

“这是不是不允许企业有纠错的余地?按照这种审核标准,可能很大一部分企业都是很难通过的。”王明耀称。

审核尺度的变化,在许多具体问题的界定上也有体现。例如,王明耀就透露,其所在公司已有几个IPO项目被否,相关公司的利润规模都很高,远超过上市标准规定的利润规模。对比近期被否的案例的审核意见,和上半年发行时候的案例,前后的标准让人摸不着头脑。上半年一些企业的过会理由,和现在一些企业的被否理由,甚至是差不多的。“现在不知道审核标准是什么。”这句话,他反复强调了很多次。

标准亟待明确

在11月8日,很多家投行机构针对前一日的审核结果进行了解读和跟进。力图在现行的审核结果中,找到更精准的逻辑与边界。

从内容上来看,业内一种观点认为,发审会正在打破靠利润规模“一俊遮百丑”的传统观念,将项目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提到首要位置。比如,“信息披露到位”并非指完成披露这个过程,而是在此之前要彻底解决问题。但在投行人士看来,这依然没能解决一个难题,即审核中主观认定标准如何明确的问题。

“比如,一些规范性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判断,这里松紧尺度的可调节空间太大”。王明耀表示,审核所针对的那些问题、所呈现的审核标准更多是表象。这背后的一个核心判断是,这些问题会不会对企业发展形成重大影响。这种尺度的把握,在以往,是由审核环境的基调和审核成员去工作引导;但可能在当前的审核环境下,不管审核氛围还是审核成员都会非常谨慎。

不解与无奈的情绪化表述之后,多位投行人士更为期待审核标准的明确。在资深投行人士看来,审核趋严会是一个大的趋势,但如此低的通过率也不会是常态。

“换一个角度来看,发行速度和审核质量确实要重新平衡。之前发行速度较慢的时候,企业在会时间久,审核的时间也充裕一点。如果有的企业为了上市做业绩,按之前的情况,一些问题就要撑不住暴露了。但现在上市发行速度确实太快了。报会到上会基本都在12个月内完成,一般8到10个月就可以。很难排除其中的确有一些投机的行为,部分企业出现的问题可能会看不准。”该投行人士称。

在这种平衡中,正在重新调整的不仅有审核的边界,投行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

张强前几年主要以重组项目居多,在新股发行全面提速后,也负责了IPO项目。在他的感受中,现在IPO项目是各方赶着去上会的状态,但最终上会时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内因上,发审委换届、审核机制的调整、证监系统内部整理等;外部因素上,二级市场的波动、市场对新股发行速度的争议等,都可能对审核造成一定影响。

当被问及应对措施时,王明耀直言,之前过会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现在过会更需要“碰运气”。目前公司的内核与质控已经是按照当前监管的最严格标准执行,“没有再严格的空间了”。

而不仅仅IPO市场,并购重组项目的推进难度也在加大。王明耀透露,其负责的部分并购重组项目先后在进行过程中宣布终止。相似的是,重组项目审核也是从之前过于宽松的力度,逐步收紧到当前的力度。投行人士仍在适应之中。“现在重组的成功率很低。交易所的问询来了好几次,最后在资产评估环节推进不下去。按照现行的要求,重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太多,合作就谈不下去了,最后直接终止。现金收购是一种绕开审核的方式,形式上更方便;但现在资产和标的越来越贵,现金收购的成本太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注册制下企业上市审核尺度的变化
最新:发审委会议最新变化和要求,IPO较低过会率将成为常态
迷失的IPO审核:投行等业内人士迷茫
创业板283家拟IPO企业计划募资1875.79亿元 2家公司选择第二套上市标准
IPO收紧最新传言!监管审核全链条倒查,已上市企业也要追溯
罕见!即将上会的IPO企业全部取消审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