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金融业谁的日子比较好过?


2017年金融圈经历了各种罚罚罚!对于整个金融行业而言,严监管周期才刚刚开始......

回顾2017年的金融业:严监管、紧货币与白马股


2017年,宏观经济回暖,实体经济企业绩效持续改善,尤其是中上游企业改善更为显著,股票市场风格偏向蓝筹股、白马股,而债券市场则持续下行,熊市路途漫漫,很多企业债市融资难度上升,不得不债转贷,这带动了非标融资业务的再次兴起,遥想2016年有房企发债,票面利率曾无限接近国债收益率,仿佛就在昨天。



2017年,金融行业感受了较2016年倍增的监管压力,可以说严监管从二季度贯穿年终。银监会掀起“三三四”监管首波浪潮,主要整治同业理财、资金空转等乱象,这一年银行领到了2800多张罚单,罚没金额29.32亿元等等,证监会亦是如此,一夜之间仿佛金融监管两重天,难道以前都没有在做监管?


2017年前三季度,金融业整体业绩相对较好,利润增速有复苏趋势,跟随宏观经济有所上行,其中保险业净利润增速最快,为28.2%,银行业和信托业基本保持相近水平,分别为7.4%和6.8%,证券公司相对有所落后,整体为负增长,不过降幅已经明显缩窄,为-11.55%。


保险业方面,2017年,严监管促进了保险机构回归本源业务,万能险等短期理财产品被封杀,中长期保单得到较快发展,保费收入依然保持了19.91%的较快增长,同时保险机构加强了另类资产的配置,提升了投资收益,增强了盈利能力。


银行及信托业方面,受到实体企业、房地产企业融资需求的回暖,银行及信托贷款在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持续提升,规模因子对于收益贡献突出,同时银行、信托受到资金端成本压制,净息差有所收窄,对于收益提升有一定负面贡献,不过随着信贷利率的上升,这种负面效应逐步缩小,此外资产质量改善,不良率保持平稳并有下降态势,也对于营收有一定贡献。


证券公司方面,2017年,股市交易量较上年略有缩减,同时经纪业务竞争持续,价格战带动佣金费率继续走低,由于经纪业务占券商收入比例较高,也直接拖累了券商利润增速;自营业务表现突出,自营业务创收占比收入首次超越经纪业务,成为占比最大的收入来源,当前券商重资本化运营趋势显著,杠杆水平较上年有进一步提升;在去通道化监管要求下,券商资管业务规模持续下滑,不过主动管理有所提升,资管业务收入基本保持稳定,增速约为4.12%;受到股市定增业务严格限制以及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下滑等因素制约,投行业务下行明显,增速约为-29.27%。


2018年金融行业发展的主题:严监管+IFRS9+对外开放


第一、宏观经济增速稳定,货币政策中性稳健。2018年,金融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稳健,增速略有下降,可能为6.7%,但是在追求高质量的增长路径下会有更多举措,经济结构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经济增长仍具有一定韧性。钱不会来的那么容易或者来的那么便宜了,廉价资金成为一种优势,金融机构会加强资金渠道的竞争,并将资金成本部分转嫁给融资成,抬升融资成本。


第二、严监管成为常态。2018年,监管罚单依然不会少,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规意识和底线思维,不能有侥幸心理,监管对于金融行业行为反应的速度会更快以及更具有前瞻性,整个金融监管会处于大变革大时代。当然,这不是我国独有的,而是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后,监管变革的延续和共振,盲目规模追求、粗放经营、通道化经营将面临更多多挑战。


第三、IFRS9开始实施。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会计准则大部分不足,为了解决会计准则的缺陷,IFRS9这一新的国际金融工具准则应运而生,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17年,财政部相继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24号》,与IFRS9衔接。根据要求,2018年开始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将首批正式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


四、金融对外开放加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中国金融业开放也在逐步深化,2018年,国内股市将逐步纳入MSCI指数,此外我国债券市场也有望纳入国际核心指数,而金融机构的开放政策也逐步进入实施阶段,国际机构更可能在其擅长的投行、财富管理等加强与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也需要在三年和五年过渡期内苦练内功,提升与外资金融机构正面竞争的能力。


第五、金融科技的使用和融合更为深度和广泛。之前是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行业发起冲击,而后科技金融以一种更加凶猛的态势在我国全面铺展开来。根据安永调查数据,我国金融科技应用率达到69%,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其中移动支付应用率达到了83%,在众多金融领域中最高,而在保险领域应用率为38%,相对低于印度和英国。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金融机构在不断拥抱科技金融,加强与其战略合作,银行加强直销银行建设,券商建立智能投顾系统,保险促进互联网保险渠道的开发,传统金融机构正在借助金融科技强化自身运营和展业能力。


第六、行业转型发展,恒者恒强。在经济社会变革加快的新时代,金融机构也需要不断增强转型发展能力,银行需要优化业务机构,提升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促进投贷联动等新业务模式;券商围绕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资产主动管理能力;保险公司提升代理人渠道拓展,提高期交保费占比,发展中国长期险种以及创新财险;信托公司深化专业能力,打造基于整个价值条链的信托服务,同时紧抓高净值客户财富传承需求,发展家族信托。


2018年金融行业业绩展望


(一)银行业:业绩继续边际改善


2017年,为消费者和房企加杠杆,2018年,中央依然希望地方政府不再继续加杠杆,与房地产有关的杠杆也存在一定风险,过快的消费杠杆也存在缓缓的必要,部分国企有可能继续加快去杠杆,整个社会宏观杠杆率可能保持基本稳定。在加杠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信贷需求会不会有较快萎缩,这种担心则过于悲观。


2018年,信用债市场可能仍难以放量,企业依然会延续2017年的债转贷趋势,而且随着表外非标业务受到更多限制,表外又表内转移的趋势,同时部分传统制造业可能因为盈利能力的改善而加快资本支出,需要增大信贷需求,而且部分银行也会加大诸如长租、环保等新兴增长动力行业的金融服务,这有利于保证2018年信贷在整个新增社会融资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前提下,继续成为净利润增速上升的重要因子。


2018年,存款竞争依然会较高,来自金融市场成本上行的压力,加之央行进一步限制同业业务、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等,倒逼银行重新确立存款立行的经营思路,但是鉴于现有基准利率下,银行利息相比较市场利率过低,金融脱媒仍然会延续,这也意味着2018年银行负债成本依然维持高位或者上行态势,不过随着信贷重新定价的上升等因素,部分有利于提升净息差水平。不过相比于五大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促进主动负债过程中会面临更大成本压力。


2018年,银行理财面临资管统一监管新规的约束,可能需要重新进行建立合规的经营模式,这块中收会有所减弱;保险、公募基金代销收入继续下降趋势;减费让利政策执行支持实体经济。此外,投行业务、托管费用等可能基本保持平稳,在当前严监管水平下,改善不会太大。


总体看,2018年银行业经营业绩可能有小幅升高的趋势,信贷规模和净息差因子贡献仍会较为突出,然而也需要关注银行理财业务受监管新规的冲击以及个别银行信用风险隐患可能对于盈利产生负面影响。


(二)保险业:业绩增速仍较乐观


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快、居民保险意识的提升以及未来打破刚兑后对于保险功能和投资功能的需求上升,都有利于社会资金流向保险业。从目前看,在现有严监管环境下,保险回归本源,转型发展加快,一是个人代理人队伍快速拓展,其对于保单的销售贡献已经逐步超过银行渠道,未来个人代理人产能的持续提升,使得这种转型效应更加明显。二是短期产品逐步减少,更多中长期投资性、储蓄型保险品种,有利于保险公司良性竞争,遏制中小保险机构过快扩张。三是在保费交付方式上,由趸缴向期交转变,目前上市公司保险机构期交保费占比已达到40%左右,占比持续提升,转型效果明显。


对于财险而言,车险市场竞争依然激烈,2017年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及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车险费率定价的自主权,受此影响车险保费可能增速下行。与此,农业险、责任险可能仍有较快增速,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创新不断,不过相关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大。


2018年,保险业业绩依然能够延续较快增速的态势,要高于其他金融子行业,而且头部保险公司的业绩要进一步优于其他保险公司,有利于市场集中度的上升。


(三)证券业:重资本支撑下不好也不坏


2017年证券业是金融子行业中业绩表现较差的,貌似2018年起色也不会太明显。

2018年,经纪业务这项传统业务还会挣的头破血流,价格战难以停歇,佣金费率还可能小幅下降,在整体交易规模不会明显增长的前提下,经纪业务收入恐怕还是会继续拖累券商整体业绩。不过,随着经纪业务的加快转型,能够为客户提供研究、资讯等更多附加值服务的券商,会逐步脱离价格战的苦海,率先争取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2018年,投行业务不会有太大起色,信用债发行量难有过大增幅,ABS或许是债券业务的一大亮点,但是没有了阿里、京东这样的发行大户做支撑,剩下的优质资产竞争更激烈,费率会更低,很多业务都是赔本赚吆喝。股权融资方面,IPO审查节奏会加快,但是审核要求也会把得比较严,很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定增规模会继续下降。并购重组可能有所加快,相关财务顾问业务会稍有起色,不过难以改变投行业务整体暗淡的局面。


2018年,资管业务继续面临资管交税、央行资管新规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约束,去通道、规范资金池等监管主体依然延续,券商资管规模会继续持续下降,好消息是在统一资管监管后,信托依赖高杠杆优势争取的证券投资业务份额,可能会回归券商。不管怎样,培养主动管理能力势在必行,以业绩说话,这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券商之间的差距会逐步拉大,市场集中度会有进一步提升。


2018年,自营业务表现还会亮瞎眼吗?券商还是更多向着重资本化经营模式转型,加强杠杆应用,上市、发债募集更多资金用来进行投资挣钱,在其他业务猫冬的情况下,终于有了可以拉动业绩的驱动力。那么,2018年权益市场相对看好,债券市场有可能继续承压,这也决定了自营业务仍会保持一定正增长,但是难以实现2017年20%以上的增速,不排除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以及新金融会计准则下自营业务业绩起伏会更大。


2018年,资本中介业务有望保持小幅增长。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仍可能保持小幅增长,但是使用价格战争夺优质客户的方式开始增多,而股票质押业务可能受到监管政策以及减持新规的影响而有所放缓,总体看,此部分业务收入可能保持小幅增长态势。


总体看,券商净利润有可能摆脱2017年负增长状态,由负转正,但是也可能只是小幅增长,难有大增长。不过,可以进一步关注资本实力强、监管评级高以及业务市场地位高的证券公司,其业绩表现将会优于平均水平。


(四)信托业: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2017年,信托业度过了一个相对美好的一年,虽然四季度罚单、监管政策接踵而至,但是不太影响全年业绩,然而这也为2018年的更多挑战埋下伏笔,在严监管下把通道业务做的有声有色其实也是一种错。


信托业务方面,2018年通道业务面临更多约束,银信新规实际就是冲着信托业过快的通道业务而来,这也证明了任何过快的增速监管都有办法让它慢下来,而且加重了信托公司在通道业务中的责任,不排除后续还有更多监管举措;资管新规同样限制规避监管、互相嵌套的通道业务,因此不管怎样的通道业务监管政策密集而来,挤水分实在必行,券商资管、基子公司资管规模的走势可能就是明年信托通道业务的走势。再说,做个通道业务整个车马费,担着卖白粉的风险,天天被媒体报道股票踩雷或者通道业务违约,虽然看着没有实质风险,但是天天与负面消息混在一块,怎么去赢得客户的信赖。


2018年主动管理业务可能会更加艰难,鉴于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很难再大规模撒网此类业务,地方融资平台则有中央的严监管,基于PPP业务的新模式仍在磨合中,实体业务可能还有一定机会,诸如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但是对于风险管理有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加专业的眼光。2018年,资金端的问题还是大问题,资管新规以及银行流动性管理新规都将会进一步约束资金来源,打破刚兑低于个人投资者的影响也会逐步显现,如果不能加强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可能仍然面临大量资产项目,但是无法落地的局面。


风险管理方面,自2016年下半年这波信托业务上行,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增速有所加快,伴随着2018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企业经营绩效改善度弱化,信用风险有可能逐步显现。2017年底部分上市公司率先开始了信用风险暴露,这是一个预警信号。2018年个别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可能面临兑付压力,即使在新规实施后,打破刚兑,但是声誉风险也会较大,或者可能通过其他途径给予兑付,部分侵蚀经营业绩。2016年信托公司经营业绩中资产质量改善对于经营业绩改善有一定积极作用,2017年会延续这种趋势,而2018年这种趋势可能会出现部分逆转。


整体看,2018年信托业中信托业务业绩可能会所弱化,信托业务规模增速会有显著放缓,以银信业务存续规模不增长为前提,其他通道业务因资管新规、委托贷款管理办法等制约有小幅下降,而主动管理业务保持5%的增速,那么2018年信托规模增速预计约为-3%,但是信托报酬率会有所上升,补偿部分规模方面的下滑;而固有业务规模做大,业绩增速可能会有所上升,但是鉴于信托业务的占比较高,信托业整体业绩增速预计约为0-5%,信托公司之间的业绩分化会进一步拉大。


文章来源:华尔街金融内参,感谢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银行金融周报:“后杠杆时代”来临,安全第一,兼顾弹性
降息引爆非银金融股 三子行业15只个股吸金腾飞
金融业首份职业调查报告:最受欢迎的TOP子行业与岗位
金融思维06投资、资管和投行
当下最值钱的金融牌照有哪些?
统一监管前夜的大资管:126万亿规模面临大洗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