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乐:中国传统文化之心

1963年7月,美国学者邓尔麟前往台北拜访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就中国文化的有关问题请教。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这是中西文化相区别的关键之所在。他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钱先生的论述非常精辟,不如此看问题,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礼乐文化,通常省称为礼。认识礼乐文化,要从周公「制礼作乐」说起。历史上的殷、周两朝,性质判然有别:「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殷代的青铜文化高度发达,可惜迷信鬼神,怠于民生,尤其到了纣王,更是自信有天佑神助,过着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并用酷刑镇压反抗者,激起天怨人怒。周武王顺应民意,在牧野与纣王决战,腐朽的商王顷刻覆亡。武王克商不是以暴易暴,而是一场全新的革命。西周初建不久,武王撒手人寰;继位的成王尚在襁褓之中,不能亲政。周公摄政临朝,开创了他的以道德为灵魂的新政,制定了一套体现道德理性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是「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观堂集林》卷10《殷周制度论》)。中国礼乐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后经过孔子的提倡,用礼乐化民成俗,成为古代中国经邦治国的基本模式。

如何经邦治国,最主要的意见有两种:法治或德治。孔子主张德治,认为法治只能安定于一时,德治方能长治久安,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行政手段来引导民众,用刑罚来整齐他们,民众都远离了刑罚,但他们的羞耻之心并没有树立起来。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整齐他们,民众不但树立起了羞耻心,不仅能远离刑罚,而且有上进心。有人认为儒家,只讲礼治,反对法治,其实儒家断然不会迂腐到这种程度,而是反对不教而诛,主张德主刑辅,「礼用之于未然之先,法施之已然之后」。礼的作用是在教育,法的作用是在防范。礼是提振社会向上的引绳,法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底线,不能用底线来替代人格标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证明,仅仅依靠法律手段,不可能根本解决社会矛盾,也不可能造就社会的真正和谐。

礼是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这并非孔子的独创。我们读《左传》可知,早在孔子之前,它就已经成为许多社会贤达的共识,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僖公十一年);「礼,政之舆也」(襄公二十一年);「礼,王之大经也」(昭公十五年);「礼,身之干也」(成公十三年);等等。

对于个体而言,礼乐双修旨在引导人内外兼善。《礼记·曲礼》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荀子·修身》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儒家所说的修身,必须是内外兼具的,既要把握礼的内涵与形式,又要把握「质」与「文」的关系,做到形神兼备,内外一致。

礼有形式与内涵两大要素。形式或称为仪式,是为表达礼的内涵服务的。内涵是礼的灵魂,是制订仪式的依据。举行某个礼仪,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场所、穿这样的服饰、用这样的器物、走这样的程序、说这样的语言?其背后都有深刻的寓意,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礼的外在形式比较直观,容易引起注意;礼的内涵难以把握,容易为人忽略。礼一旦失去了内涵,仪式再完美,也没有实际意义。春秋乱世,纲纪颓败,弑篡成风,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些篡位的君主丧心病狂,廉耻全无,但是,他们照样把各种仪式做得非常体面。孔子用反诘的语气质问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啊礼啊,难道就是供桌上的玉器与丝帛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那些钟鼓之类的乐器吗?显然不是。

礼的主旨是培养人的博爱之心。孔子希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孔子看来,这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境,而是可以逐步接近的理想社会,而走向大同的途径,则是培养人的爱心。培养爱心,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父母给予自己生命,时刻呵护自己成长,血缘加上亲情,所以子女孝敬父母最为自然。但是,儒家提倡的孝行,并非局限于一家一户的狭隘亲情,而是要从它出发,把爱心推广到天下人的父母身上,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要人人都能推己及人,把爱心加于四海,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所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孝行离不开礼,从父母的饮食起居到生老病死,每一个细节的体贴与关照,都要通过礼来体现和落实。只要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这样做了,并且代代相传,大同世界就离我们越来越近。

礼的主旨是表达对他人的敬爱之心,《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并且多多少少怀有一些敬意的。在孟子看来,有没有爱心,懂不懂得通过礼来传递爱心,是区别于君子与常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把仁放在心上,就会去爱人;把礼放在心上,就会去敬人。我以恭敬之心待人,同时也希望人以同样之心待我。人心相通,你爱他人,他人就会「恒爱之」;你敬他人,他人就会「恒敬之」;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儒家倡导用这样的方式来树立博爱的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和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京山走出的战国大儒一一陈良
政治管理的两大基本方略【管中观点】
彭林:今日之中国依然走和平发展之路
齐鲁文化概述
道”的文化精神
韩星丨一文读懂中国思想史上的道统与法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