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书法| 我的“好大王”之路
《青少年书法》杂志内容精选·从临摹到创作
我的“好大王”之路
文/周继中

严格意义上说,我学书法不算早,18岁当兵时一直稀里糊涂地写些欧颜柳赵,1992年退伍后东跑西窜也没啥收获,1996年毅然投奔我的老师包仕武先生。那时候他供职于福建三明,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去他家学书法。记得当年请老师帮我选帖时,包老师笑笑说:就写《好大王碑》吧。说后拿出此帖给我看,我一看顿时傻眼了,说这字怎么这样丑啊!他说:你就写它,相信我的眼光,说不定它会改变你的生活。从那时候起,近十年间,风雨兼程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断断续续地临摹着,品读着,从未放弃过。

2005年,我就大胆决定以好大王书风为基础进行创作和投稿。记得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连写了两件好大王风格的作品,竟然同时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五届新人展和“走进青海”书法展览中获奖,一夜之间拿下中国书协会员资格,也验证了当初老师说的那句话——真的被“好大王”改变了我的生活。


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局部)

《好大王碑》,全名《高句丽好大王碑》,立于吉林省集安市好大王陵东侧,高6.39米,面幅1.35~2米不等。四面环刻,正面11行,背面13行,左侧10行,右侧9行,满行41字,字径4寸,共1775字。碑文记载了谈德的征战功绩,并述及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等。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书法亦隶亦楷,方正古朴,圆浑厚实,与当时的精丽书风迥异,这大概是由于高句丽远离中原的原因。《好大王碑》于清光绪六年(1880)被发现,由于该碑石质粗糙又保护不善,碑面文字模糊不清,保存至今的所有拓本均无清晰本。目前看到的基本属于填墨后本。

记得2000年初的时候,我只身一人,直飞吉林,在好友吕昕的安排下,来到美丽的鸭绿江边集安市,当地书友和领导陪我走近碑亭,近距离欣赏好大王碑。当我亲手抚摸此碑之时,我竟然落泪了,那种感觉真是说不出来,激动,感动,甚至冲动。
仿意创作

临摹,是学书法者的必做功课,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首先追求形似,而后求神韵,不断地临摹,不停地创作,把临摹与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熟能生巧的运笔技巧中把字形烂记于心,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这才是临摹的最高境界。创作则是一种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转换,就是一种随机组合,需要不断地磨合,达到心手合一、唯心所欲的地步。至于隶书,我选择《好大王》作为主攻对象,首先我研究它的特点,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一样,一定要记住他的特征,这样才能记到脑海,书法也是如此。每家碑帖都有它的特征和风格,《好大王》也不例外,此碑书法介于隶楷之间,我个人认为隶书的比重大于楷书,根据字形特点,我总结出“国字脸,口字嘴,脑袋大,小短腿”的典型特征。在确定特点后,研究它的行笔套路,观字皆方正圆润,行笔自然,很少有明显的隶书的“蚕头燕尾”风格,可以用中锋兼毫或者狼毫书写,纸张最好生涩粗糙点,这样才有摩擦力。


临摹《好大王碑》,除了熟记它的特征外,还要牢记运笔技巧,我个人认为可以吸收汉碑《西狭》《衡方》等碑的精华,行笔中一样要有藏和收,有波折。但是要内敛,不外露,尽量不要出现平铺的笔画,宜中锋行走,偏侧锋少用;多有圆笔,少有方笔,如此定位好,再结合以上字体的特征,放开手大胆临摹即可。好大王原碑字形不大,建议临写时放大化,一开始不要写得太小,也不要在方格中过于严谨,这样便于日后放得开,收得住。


周继中节临《好大王碑》

创作,都说难,走进去容易,出来难,张旭光老师说过一句“到位,味道”的经典话。大概也就这个意思,临得像,这个不难做,但是创作要有味道就很难。我想我们除了不停临摹,还要不断地进行临创,可以从字数较少的作品入手,可以在原碑中集字,这样就有一件完整的“好大王”风格的作品,给自己增添信心。原碑中没有的字,可以进行偏旁部首的组合和裁剪嫁接,暂时不要信手挥毫,以防走向歧路。这样训练一阵子后,再进行下一步,用“好大王”的特征进行新的尝试,可以选择内容较多的方式,形式以对联为主,也可以借鉴摩崖大中堂的形式,这样也有一定的冲击力。
仿意创作

在字形上,我在创作中也大胆、叛逆过,可以把上下,左右,里外跟原帖颠倒变化,一样的“好大王”运笔方法,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在经过手感和笔墨纸的长时间交融磨合后,把生涩转变为自然,或许其中就有你想要的东西,我姑且认为这就是创作。当然,书法更是一种多家风格影响和调和的过程,除了不断吸收、蜕变外,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艺术特性是自己的,只要不随波逐流,一定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仿意创作

隶书发展至今天,看似一派繁荣,然而受当下几个隶书代表书家的影响,很多展览中已经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这也是现在书家所困惑的问题。隶书如何发展,不能一味地抄古人抄今人,而要纵观隶书的发展变革。汉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清代隶书又是一个发展顶峰,我们应该从这两座山峰之巅突破出来,寻求一条适合当代审美口味的隶书风格,这或许需要我们来共同探索。路漫漫,笔墨紧随时代,吾辈当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隶书、笔画、结构、变化
书法复习提要
读书论琐语(三十九)
杨岘(1819─1896)书法赏析
汉隶全则(一)
好大王线条怎样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