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知,故无所不知” 是为何意!

《无知,故无所不知》

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阐述的知识论命题。所谓“般若”,印度佛教的专用名词的音译,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佛教的最高智慧”。

《大智度论》卷百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认为此智慧非世俗人所能有,是成佛所需要的特殊认识,其特点是能洞察诸法实相。僧肇继承和发挥了前人的观点,在谈到对“般若”的理解时,得出了“般若”是“无知,故无所不知”的结论。为了区别于常人习惯所说的智慧,僧肇把“般若”称为“圣智”,把世俗的所谓智慧称为“惑智”。

他说:“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此就世俗的所谓认识来说, 它达不到对真理的认识。而“般若”就其对具体的事物来说,它是无知的,因为它不能把虚幻的假相作为认识的对象,也不去认识它,故说“无知”。但是,“般若”所要认识的对象是非有非无的“空”,即佛教所谓的世界的本质或本体。

僧肇认为,要认识这个非有非无的“空”的本体,既不能依靠感性认识,也不能依靠理性认识,只能通过一种神秘的“照”。总之,“般若”智慧所谓的“无知,故无所不知”,不过是说,“般若”之知是以“真谛”为其认识的对象,要靠神秘的观“照”才能获得,而不需要任何感觉与思维。从而唯心主义地夸大了“般若”智慧的神秘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僧肇解空
妙有
《道德经》70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克己,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品质
《肇論·宗本義》鈔記
公元384年--公元414年 僧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