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私银钱号的钞票——山西人独大的新兴行业'山西票号'

清代的纸币,除政府即发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外,清末官私银钱局和私营银钱号也在印发钱票,在本地区流通使用。这些机构发行的纸币配合当时的制钱和纹银,一起发挥着支付手段的作用。因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印刷质量简单粗糙尤其是私营银钱号发行的纸币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

1.私银钱号发行钱票兴衰的时代背景

私银钱号发行的钱票产生于18世纪初期,是指由民间金融机构商业店铺发行的兑票(兑换货币的票据)、凭帖(凭此条为据)、执照(执此为凭证)、兑换券等,可以在市面流通,大致可分为银两票、制钱票和铜元票、银元票四种,既可以随时兑换现银、制钱和铜元,又可以在市场上任意流通,是一种可兑换的纸质民间信用货币,我们将其称之为'票帖'、'私帖'等。

具体来讲清朝末年的民间票帖,是由钱庄、银号、账局、典当行业及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工商铺号发行,民间票帖的发行在此时达到了辉煌、鼎盛。有的钱票印刷较为精美,票面图案多吉祥喜庆,富有浓厚的民间淳朴气息。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行业繁杂,数量增多,异地贩运贸易十分活跃,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现固和扩大经营,乡里、宗族关系紧密的商人互相支持,形成了许多商帮。

这些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竟争,增强外部竟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力量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当时主要有山西帮、徽州帮、陕西帮、广东帮、山东帮、洞庭帮、江右帮、宁波帮、龙游帮、福建帮等,其中以山西帮的商贸活动舞台最大,经济资力最强。

明清时期,山西商品经营资本的发展分离出来货币经营资本,其主要组织形式为当铺、钱庄、印局、账庄、票号等金融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亚欧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银钱平行的货币政策及银色钱质的混淆局面,直接推动了钱币兑换业的发展。约在清朝乾隆年间,票帖首先在山西出现。当时由于钱铺、钱庄、票号等旧式金融机构产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从事民间票帖的发行。清代后期,从道光到光绪中国的民间金融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钱庄、当铺和一些兼营兑换钱币业务的商业机构发行的民间票帖,已经在各地广泛流通,有学者估计其'数量可能高达流通货币总量的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国内经济危机不断,民间金融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私人钱庄、票号基本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日升昌票号旧址

2,私银钱号的种类与主营业务

目前发现最早的清代民间票帖,是道光年间发行的。同治、光绪年间,民间票帖继续流通和使用,特别是光绪年间,较大的店铺字号也发行纸币。现今见到的除钱铺、钱庄、银号、票号、典当外,还有钱店、钱局、金店等。以上民间发行的各种票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货币职能的作用,为满足市场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民间票帖大都印刷简陋,当时一些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私人钱庄,也采取到国外印刷钞票的方式。

但总体来讲,官方印钞用的纸张非常厚,民间机构发行的票帖用的宣纸很薄,不容易保存,一旦破损或字迹模糊,商号就不进行兑换。因而这种民间商号发行的票帖,流通范围并不是很广,通常在同家商号的分号或这家商号所在的地域范围周边使用,有其局限性和不规范性。

明清时期私人设立的钱庄,俗称钱铺,又称钱店,后来有些地方称银号,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它的主要业务,除兑换银钱和存放款业务以外,还发行钱票、银票。这两种兑换券,随时可以兑换铜钱和纹银。据文献记载,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银钱票的流通已相当广泛。清末几十年间,是钱庄银号的活跃期,主要活动中心在北京和天津,以后渐移到上海。通常来讲,民间商号发银钱票需政府允许,但是清朝很多钱庄发行的银钱票并没经过允许。

民间钱铺、银号的银钱票产生、发展和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清政府既然无足够的铜钱供应市场,所以也不能明令加以禁止。而钱庄银号往往贪图利益加大发行,一遇社会动荡,便不能维持兑现而倒闭,使得持票人蒙受损失。但客观地讲,这些私银钱号发行的银钱票在封建社会货币制度下,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了很好的支付手段作用。

清朝天元银号三十吊

票号是清代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亦称票庄、汇号或汇兑庄。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

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其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商人继起,将原来由商号兼营的汇兑业务划出或重新集资设立票号。形成山西人独占的一大新兴行业,通称'山西票号'。

早期以承担汇兑业务为主,后来许多票号又增加了存款服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类似近代银行的功能。山西票号因汇兑部分'京协饷',而在财力和地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正值山西票号初兴之际,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财政拮据,票号遂借此契机,改变经营方向,从为商人服务转向了与清政府结合并获得迅速发展。票号业在鸦片战争后独占我国金融业整头,在清末逐步衰败,直至彻底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3,私银钱号钱票印刷方法与形制

民间票帖大都是使用木版或牛角版刻制,再用手工印制。清代,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达,钱庄票号一般选择木质或牛角质板材由专业技术人员镂(雕)刻成印版(非活字版、多块拼接版),根据需要印刷票帖。用传统工艺印制出来的民间票帖精粗不一,规范性不强,防伪技术较差。约在光绪年间,民间票帖采用石印、套色和双色印制。早期的石印票帖上经常见有'新版洋印'字样,石印的票帖印刷细致、规范,防伪技术较高。中国民间票帖,不同于同时期的官方纸币,其形制主要是受古代商业契券和当票的影响。

但同官方纸币一样,它们的印制工艺都是来自传统的中国版画及雕版艺术。山西民间票帖的图案装饰,充分而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版画技艺。直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的木版印刷术才被新的工艺所取代。

民间票帖这个特殊的金融事物,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等多方位的载体。它实质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但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纸票上,体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民间票帖的制作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防止伪造于一身,票面清新、端庄,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版画气息,折射出强烈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票帖上的图案装饰。民间票帖上的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氛和民俗气息,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的版画技艺。早中期竖式旧版票帖上的图案,大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的写照。三国故事、西厢记和二十四孝,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清朝天亨银号两吊

如票帖上使用福禄寿三星图案,寓意票帖的发行人和使用人吉星高照、财源广进和健康长寿。民间票帖上最常见的主图案是'八仙图此外以物寓意的手法还巧妙地表现在'琴棋书画'、'岁寒三友'和宝鼎等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上。清末民国初年的竖式新版票帖上的图案种类开始增加。仙鹤、麒麟、孔雀、凤凰、云龙、蝙蝠都是中国民间象征富贵吉祥的动物。民国以后的横版票帖上的图案具有较浓的时代气息,如火车、轮船等,受近代纸币的影响,还出现了单人主体肖像,如阎锡山、账房先生等图像。

文字装饰。票帖上的文字也是构成民间票帖特色的重要部分。用于民间票帖上的文字,可分特质性和装饰性文字两部分。特质性文字是指反映票帖金融属性、价值及其他有关内容的文字,如:出帖或收帖的字号机构名称、票帖编号、金额年代日期和票帖使用的注意事项等。票帖上一般有'谨防假帖、细加详察'、'细验图章'等字样,这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收假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商人的信义和商德。

装饰性文字是指票帖上的文字与票帖的金融性质无直接关系,主要是用于票帖的装饰美化,作为防伪和进行社会性伦理道德宣教。这些文字多为些民间熟悉的古文篇章、启蒙读物、通俗读物、格言、古诗文等。印章处理。民间票帖上的图章多姿多彩,形态各异,在信用、防伪以及票帖的装饰上,有着各自的独到之处,主要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骑缝章、防伪章等。防伪章的形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八角形、菱形、图像肖形章等。

防伪章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的印文内容是古诗文和一幅小版画,常见有《兰亭序》《朱子治家名言》《出师表》节录等。版画内容见有'凤栖梧桐'、'十八罗汉'等内容。这类章通常盖在票帖的靠上首部位或帖芯的空白处。另一类的内容是各种各样的图像,包括传说中的人物,吉祥和象征寓意的花草、器物、动物等。这些图像,往往暗藏着出票单位的字号名,我们称之为'图章暗记'。

一张庄票上的防伪印章少到三四枚,多至七八枚不等,而且多数印章刻制精美、用料考究,为达到防伪的目的,极个别印章在方寸大小的印面上,能刻上千字蝇头小楷,民间票帖,历经二百年之久的发展历程,在清末经济危机和银行竟争中,开始走上衰败的道路,直至民国时期彻底退出了金融舞台。色彩斑斓的民间票帖从曾经的辉煌到无奈的没落,留给后人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丰富了我们]对当时金融、商业、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清朝天贞银号五十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票号、钱庄的演变和私营银行业的出现
【嘉德秋拍】寸纸沧桑——石长有先生钱庄票收藏漫谈
老北京四大钱庄--宋宝璋
山西日昇昌票号的汇票一旦丢失,如果被人捡到,能否取出来银子?
1910:上海金融危机启示
“铁饭碗”这个字眼由来已久——北京西城施家胡同手机速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