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题:桂枝汤 | 医源世界
【关键词】 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为太阳中风表虚而设,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被后人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伤寒论》用其调营卫,以治外感,《金匮》则用其治杂病,原方及其加减方在原书中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由于具有外调营卫,内调气血、脏腑的多种功效,后世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现将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桂枝汤以及加减方治疗杂病的体会,报告如下。

  1 痹证

  患者,男,36岁,农民,于2006年12月26日来诊。主诉双下肢有酸麻无力、冰凉刺骨等很难形容的不适感觉,近半年加重。现病史:患者平素怕凉,不耐劳作。半年前因天热洗凉水澡后,出现双下肢酸麻无力、手足不温、出汗少等不适的感觉,白天轻,休息及傍晚加重,发作时经捏拿、击打局部则感舒适,严重时需下床活动肢体方可缓解,反复发作,影响睡眠。当地医院以中西药治疗均效果不明显,后到某大医院检查头颅CT、核磁、肌电图等检查均为正常。现烦躁,怕凉、手足不温、双下肢酸麻无力、出汗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西医诊断:双下肢麻木无力原因待查。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阳气不足,腠理疏松,外感风寒湿邪,营卫失调。先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药用桂枝15g,白芍15g,甘草8g,生姜10g,大枣10枚,防风10g,葛根12g,服药1剂后,双下肢微微汗出,酸麻无力感减轻,精神好转,说明药已中的,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温阳行痹、益气活血、调和营卫,用肉桂10g易桂枝,去甘草,加赤芍12g,炙黄芪5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5g,茯苓20g,羌活20g,独活20g,威灵仙20g,牛膝30g,寄生30g,生姜10g。服用7剂后酸麻无力、怕凉感明显减轻,已有汗出,发作次数减少,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上述症状已无,嘱原方配成丸药继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痹证发病外因为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至,其内因为营卫失调。此案患者由于体质素亏,卫气营气俱不足形成营卫不和,加之感受外邪所致。治疗上先用桂枝汤调和正气,使卫阳得以宣通以散邪,待外邪减轻后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增强其益气温阳,调和营卫,活血养血,疏利筋脉之力。方中用黄芪补气,鼓舞卫气使血行流畅,肉桂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活血,姜枣调和营卫,茯苓健脾祛湿,羌活、独活、防风、威灵仙祛湿活络,葛根轻扬发散,开腠理以取微汗,使邪随汗出而解,牛膝、寄生补益肝肾祛风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益气通阳温脉之功,旨在用益气方法来补虚行气,温煦活血,使气行则血行,则疾病痊愈。

  2 自汗证

  患者,男,74岁,2006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自汗多汗。现病史:患者平素活动即气短、容易出汗,不久前行肺部肿瘤手术,近日由于感冒发热服用解热镇痛的药物后,感冒的症状基本消失,但气短、汗出加重,周身不适,虽处寒冬但仍每日出汗,严重时则将内衣湿透,恶风怕冷,口干,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濡缓。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属阴阳两虚,营卫失和。治宜温阳固表止汗,益气养阴。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药用桂枝15g,白芍15g,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4枚,炮附子10g,浮小麦30g,煅龙骨30g,煅牡蛎20g,麻黄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3剂后,汗出症状已有所好转,恶风怕冷症状已消失,仍有气短,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原方基础上加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0g。服药10剂后病情进一步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0剂。1个月后随访已如常人。

  按:患者由于年高体弱,又经手术创伤,感受外邪后,发汗过度,损伤卫阳,阳虚不能摄液则营阴不能内守,致阴阳两虚,阳虚较重,治当温卫阳益营阴并举。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加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敛汗止汗。《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 颈椎病

  患者,女,37岁。2005年9月11日初诊。头晕、颈项强痛半年加重近1个月。半年前因突然回头而突发头晕、左侧颈肩部疼痛、呕吐,到医院诊治,照X线片示颈4~6椎体均可见骨质增生改变,颈椎生理弧度变直,诊断颈椎病。予神经妥乐平静脉点滴,口服敏使朗、弗瑞林等药物治疗,病情好转,但平素仍不敢吹空调,睡眠稍不注意即发病。现患者颈部僵硬,肩背酸痛,转头时更加明显,且时有响声,舌质暗淡,苔薄腻,脉细涩。诊断为颈椎病。证属阳气不足,气血痹阻,经脉不利。治宜疏风活血,通络和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药用桂枝10g,羌活10g,防风10g,片姜黄10g,川芎10g,地龙10g,赤芍15g,葛根30g,丹参30g,威灵仙20g,大枣5枚,生姜5片。服3剂之后疼痛减轻,原方去地龙,加茯苓20g,服用7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原方继服10剂病告痊愈,嘱注意护理及保暖。

  按:患者为办公室职员,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部气血运行失和,肌肉经脉失于濡养,正属桂枝汤的治疗范畴,故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加入葛根以升津液、缓解经脉之拘挛,引药直达颈项。《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下调退变颈椎间盘中PLA2活性的作用[1],而PLA2参与炎症疾病的病理过程,在颈椎退变的椎间盘中有所表达,桂枝汤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可能与此有关。

  【参考文献】

  1 周军,方素萍,霍海如,等.桂枝汤对退变颈椎间盘组织磷脂酶A2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8):809-812.

  (编辑:李 木)

  作者单位:300211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日期:2008年5月30日 - 来自[2007年第3卷第1期]栏目

  中医儿科泰斗董廷瑶学术经验

  府’,给病邪以出路之活用也。”诸如高热惊厥、麻疹、乙脑等不同热病以发汗、攻下、利尿、涌吐,或发疹布痧、痘症引浆等不同方法,皆是给邪毒以出路。如小儿口腔溃疡用导赤散,泻心与小肠之火自小便出,兼大便实者酌加大黄,此为上病下治之泄热法。热病的“开门逐盗”是不令病邪深入也,若驱贼不给出路,关门与之斗,即或贼败,能不损及器皿(脏器与正气)?倘若不胜,必两败俱伤,甚或反被贼害,祸莫大焉!故曰“治热病不可关门杀贼也”。

  如乙型脑炎、疫毒暴戾,传变瞬间,壮热化火,旋犯心包,急须治其标,常用羚羊合白虎、凉膈与承气同用,攻逐疫毒,先发制病,而杀其猖獗之势。

  小儿腺病毒肺炎,咳逆气促,壮热谵语,狂乱烦躁口渴,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即如牛黄、至宝、神犀等亦常不应。思之此乃温毒犯肺,邪壅心膈,当泻胸膈郁火,泄膻中痰热,亟需药专力宏之品以济急,遂创制熊麝散(熊胆0.9 ~ 1.5 g、麝香0.03 ~ 0.05 g,为散化服)。熊胆泻火开郁,清心凉血,能入膻中;麝香开结解毒,平惊苏神,有“开关夺路”之功。两品相合,直入病所,专治小儿急惊热感神昏之重证,加入辨证选用之汤药,辄能热退咳止而获奇效。

  3 稚儿健脾,法当轻清

  董教授调治儿科病症每从脾胃生化升降着手,常谓小儿体禀稚阴稚阳而又生机蓬勃,其生长发育全仗脾胃营养供奉,营阴精微常呈不足。强调小儿先天强者不可恃,若脾胃失调,仍易多病;先天弱者毋庸过忧,适当调摄脾胃,使后天化源充分,亦能转弱为强。就病机论,小儿患病多自外感或伤食,损及脾胃,诊治时必先察脾胃之厚薄。处方遣药亦须刻刻顾护胃气,一见不足,及时救护,强调“百病以胃气为本”。推崇仲景、钱乙之方,认为白虎之配粳米小柴胡之配姜枣、补肺散之伍糯米、泻白散之佐梗米均含有护胃和中之意。他在《幼科刍言·小儿用药六字诀》中,列“轻”字居于首位,意即告诫用药勿使过剂,毋犯胃气,贵在清灵,要在平和。然调补脾胃,又忌呆补、蛮补,应掌握通补润燥之配合,在益气滋阴时每佐以通利运脾之品。常用参苓白术散,认为补养脾阴的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等均属谷物类,气味甘淡,深合脾胃本性,而在养胃法中,每以石斛、天花粉、白扁豆、谷芽、枳壳、佛手、香橼等润燥相伍,相得益彰。

  董教授深谙东垣之《脾胃论》“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十分重视脾胃升降枢机作用。治小儿泄泻除辨寒热虚实外,亦应注意清浊相干,升降失调,善用葛根、扁豆、扁豆衣、扁豆花、荷叶等药参入方中,取其轻灵升清、宣发清阳,便泄自和;更有顽固性便秘之因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者,于通润之剂中反佐一味升麻,旋转气机,升发清气,浊阴自降而得结开便通。

  4 桂枝名方,内外变用

  桂枝汤为《伤寒论》之首方,似专为伤寒而设。董教授却随证变法应用于温病高热虽降、低热缠绵、汗出肢凉,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青蒿、白薇领邪外出,每投数剂即效。遂创用桂枝合青蒿白薇方,是适于温病恢复期的一种特定方药。

  董教授在外感热病中推崇桂枝方,即于内伤杂病亦常参用桂枝类方。如小儿厌食,汗多苔润,腹软无积,是因营卫不和,影响脾胃气机。云: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桂枝汤能调和营卫,以促胃气复苏,使之思食,是谓“倒治法”。自拟制剂“厌食灵”,即桂枝汤加消运养胃诸品,疗效显著。如小儿痿证,证属阳虚不能温养经脉,选用花椒、附片、鸡血藤、牛膝等温阳养筋之品以通利血脉,配桂枝汤引花椒入营卫,增其补肾益火通经络,振痿强筋利关节之力,常用治痿证、偏瘫,诚为一有效之验方。小儿寒疝则以桂枝汤温阳通脉,助肉桂、小茴香、胡芦巴、橘核等温肾入肝而逐阴邪。神志病证,如学龄儿童智钝少言,手抖足软,伴动辄多汗、便干遗尿、舌淡苔润、两脉濡细,乃阳气久虚,心神受损,以附子温肾强筋,石菖蒲豁痰通络,首乌、麻仁、麻黄根润肠敛汗,配桂枝汤以调摄阴阳,通启神机,是多年有效验方。小儿情感性交叉两腿摩擦症,每可兼见尿频夜遗,乃阴阳失和,阳气外浮,以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桑螵蛸、莲须、芡实、金樱子等协调阴阳,摄阳入阴获效。小儿心脏疾患,常见心悸怔忡、自汗盗汗、夜眠不宁、舌淡苔润、脉疾促或结代,是因心阳不振,卫弱营耗,心神浮越,董教授擅用桂枝龙牡汤酌加附子、丹参、生地黄、赤芍、党参、黄芪、五味子之类。桂枝能导真阳而通血脉,疏理不足之阳;贝壳类潜阳敛阴,卫固营守,心得资养,脉行以常,辄能获效。桂枝汤精意尤在通启阳气,拨动神机,故加味桂枝汤之于儿科更有特殊意义。

  5 董氏验方,师古创新

  高热惊厥是因小儿体脆神怯,又夙有风痰蕴伏,经脉不耐邪热而拘急,生风生惊。创制“董氏定惊丸”,药用:天麻、全蝎、代赭石、胆南星、僵蚕、白附子、麝香、乳香、冰片、钩藤、龙齿等。具有熄风豁痰、通窍镇惊之功。以朱砂为衣,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6 g吞服,连服1月为1个疗程,重则连服2月。60余年来已治数千例,四分之三惊厥患儿获愈,尤其用于预防,有显著疗效,虽发高热,惊厥未作。但对脑炎、脑膜炎等病理性惊厥,则不适用。

  痫病有实有虚,实证每多痰祟,自制验方“董氏镇痫汤”,药用石菖蒲、天竺黄、胆南星、白附子、川贝母以豁痰开窍;加竹沥、保赤散或礞石滚痰丸清下顽痰;佐钩藤、天麻、龙齿等熄风镇痫。痫证稳定后再以金箔镇心丹(《仁斋直指方》)培元宁神、抑肝顺气。方中野山参、紫河车大补气血、杜痰治本。历年施治,颇有心得。

  小儿疳证名目虽多,然均不离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损及脾胃等原因,证属本虚而标实。治当使用消补二法,研制出董氏治疳甲、乙、丙三类验方。初病体实者,用先消后补法,予以甲、乙方治之,丙方善后;久病体虚者,宜先补后消法,以乙、丙方调治。

  甲方:煨三棱、煨莪术、炙干蟾酥、炒青皮、陈皮、广木香、醋炒五谷虫、胡黄连、佛手、焦山楂、炒莱菔子。适应疳积已成,腹部膨硬,而形体尚实者,以消为主。

  乙方: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炒青皮、醋炒五谷虫、炒神曲、煨三棱、煨莪术。适应疳证体虚,或服消疳药后疳渐化而脾胃气机未复者,主以半补半消。

  丙方: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淮山药、炒扁豆、五谷虫、炒神曲。适应疳证渐趋恢复,调补为主,稍佐消导之品。

  服药同时还配合针刺四缝穴,以振奋中气、助脾运化。针刺法既能判断疳证轻重,有助于诊断,又能加速疗效。是既具诊断又具治疗作用的外治法。

  6 独特手法,根治顽吐

  新生儿吐乳症,于生后即频频呕吐乳汁如喷射状,1日数次,吐后如常,仍能喂乳,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发热感染等因素,属功能性呕吐。现代医学有称“贲门松弛症”或“胃食道反流症”,应用阿托品、胃复安等解痉剂,疗效不显。历代医家按寒热虚实,辨证选用汤药治疗,药入亦吐,难以奏效。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甚而并发支气管炎、贫血或佝偻病。患儿痛苦,家长焦忧,到处求医。董教授对此独有见解,认为吐乳之由,乃“火丁”(又称“蒂丁”,指悬雍垂对面的会厌软骨部)受浊邪火热熏蒸突起,亦有秽浊之气循经而上,生成肿物。呕吐频繁,汤药难进,故另辟蹊径。选用手法按压,隔日1次,3次即能吐止症愈。临床多次统计,疗效达95 %左右,随访结果远期疗效巩固,长期呕吐患儿,经手法按压后不再复发者达90 %以上。该法简便安全,确有奇效,是董教授创用之独特指压法。经科研设计,动物实验阐明了手法止吐之机理,获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奖。

  7 疑难杂证,气血论治

  董教授擅治疑难病证,精于辨证,治则常从气血探讨,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血。顽病苛疾,常以血涩淤滞为患,于方中辄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诸品活血化瘀,取得佳效而形成董氏儿科又一特色。然治疳、消痞、退黄、蠲痹各有奥妙,试分述之。

  7.1 活血透痧,毒解体复

  小儿麻疹,因其内有蕴毒,外透为顺,疹隐为逆。逆者辄见两颧苍白,体温陡高,疹不齐透,一见即没或紫暗不明,旋见咳逆鼻煽,甚则昏迷嗜睡,此乃毒向内陷,迅即并发肺炎,转入脑炎,壮热昏厥而夭折。董教授云: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肺主气、肝藏血,今疹布而颧白,乃脏腑失和,气滞血涩,毒不得透而内陷。创用王氏解毒活血汤(当归、生地黄、柴胡、葛根、赤芍、桃仁、连翘、枳壳、甘草),1~2剂即面红疹透,毒解热和,转危为安。其后经多年实验,凡疹淡不明或疹色紫暗,或兼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血运失常,里有瘀阻,辄以活血透痧,得转逆为顺,挽救了很多病危儿。他提出“疹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即无忧”之观点得到肯定。

  7.2 温经行瘀,徐缓肠套

  小儿肠套叠,有反复发作多达10余次的,症发则腹中剧痛阵作,舌红而暗,脉带弦涩。肠套叠的形成,每因水寒血瘀凝于肠之络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与现代医学之病机:肠套叠的套入部分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水肿充血的理论相吻合。西医治疗虽经空气灌肠整复,但气血瘀凝未得恢复,常易反复发作,不得已则施行手术。董教授认为局部血瘀气滞,痛久在络,络主血,胸腹之痛、痞积之痛、肢体之痛均在络,皆宜治血。然血与气,如影随形,治血必须顾气,利气活血,通则不痛,故立法以王氏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活血、行瘀止痛。药用当归、白芍、川芎、延胡索、没药利气散瘀;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五灵脂酒炒止痛而不损胃气;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亦可酌加桃仁、乌药、川楝子,使肠内血活气行,通而不痛,肠套叠自能缓解,毋需手术。经临床证明,此法常能根治而不复发。

  7.3 理气活血,妙治胎黄

  胎黄即新生儿黄疸,有因溶血、肝炎或巨细胞包涵体引起,以肤目发黄为特征。古多因胎孕湿热,脾失转输,或寒湿阻滞,郁久发黄。应区分“阳黄”、“阴黄”辨治,失治或治不合度,病程迁延常现症块(肝脾肿大),腹部膨满,青筋暴露,成为难治之症。董教授谓此因湿郁气滞,病久气滞血瘀交结而成,治则首要理气破结,活血化瘀,开壅除满,酌加清热化湿或温阳运湿之品,俟气行血活,症消湿化,则黄自退。自拟验方,药选当归、赤芍、三棱、莪术、青皮、陈皮、枳壳、川楝子、大腹皮、蟾酥等,据症辨阴阳寒热,分别加入茵陈蒿汤或四逆汤,临诊施治,常获痊愈。

  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41

  日期:2008年5月29日 - 来自[2007年第3卷第1期]栏目

  仲景柴胡桂枝汤十八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芩, 芍药, 生姜, 各一两半. 甘草炙,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 擘

  主治功效 治伤寒发热, 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作者见解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栝蒌桂枝汤十二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栝蒌根二两

  主治功效 治痉

  作者见解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桂枝加黄耆汤十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黄耆二两

  主治功效 治黄疸脉浮者, 当以汗解之

  作者见解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仲景桂枝汤九

  方剂组成 桂枝, 芍药, 生姜,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 治太阳经伤风, 发热, 自汗, 恶风

  作者见解 右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食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 令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古方八阵]栏目

  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

  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汗即愈,属桂枝汤证。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坚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病,脉浮紧,发其汗,因衄,属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其人必喘,发其汗则愈,属麻黄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而发热,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续在,此当发其汗,服汤微除。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其汗,属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其小便反清,此为不在里故,在表也,当发其汗。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

  下利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属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法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自利不呕者,属葛根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属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之,服之则厥,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喝,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属小青龙汤。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者,此寒去为欲解,属小青龙汤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与小柴胡汤。但浮无余证,与麻黄汤。

  不溺,腹满加哕,不治。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此为外解。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浮者,属麻黄汤。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坚,或心中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

  伤寒四、五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徽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属小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日期:2008年5月15日 - 来自[脉经卷第七]栏目

  诸风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麻桂饮新散七。 排风汤散百五。 续命汤散五一。 大续命汤散五三。 桂枝汤散九。 愈风汤散五六。 五积散散三九。 小续命汤散五二。 大秦艽汤和二四五。

  日期:2008年5月14日 - 来自[卷之十从集杂证谟]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六书》 >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烦热 烦躁 懊
《伤寒论》试解No.95
伤寒论第44条
《伤寒论浅注》学习15
经方六经辨证的步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