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读博士?

思考是对自己的尊重



2015年底,我和大多即将毕业的人一样在投简历、做实习,不知道未来会有怎样的生活。一天,导师找我谈话,希望我继续读博士,传承他的学术衣钵。导师抛出的橄榄枝,对于当时茫然的我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经历了几个月的准备,我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成为北师大文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今天再去回想导师的意图,他不仅想让我传承学术,更多的是对我的保护。转眼入学已经半年多,看着身边形形色色的博士,我不禁考虑一个本体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读博士?


很多职场人说学生时代是“最好的时光”,因为当学生很轻松,确实也有很多人贪恋这种无忧无虑,躲在象牙塔里不肯出来。


中国的大学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基础的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能够承受大学的生活费以及学费,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儿女能够获得高文凭,读完博士找个更好工作。父母的这种想法与大学生的心理不谋而合,所以很多人读博士,是为了逃避就业。


我的同学小美跟我一起读了博士,我问她:“像你这种美女应该很好找工作啊,为啥非要读博士?”她讲了自己在某教育机构实习的荒诞经历——因为在实习期间吃软糖被开除,自此她对职场产生了很坏的印象。


小美喜欢外国文学,喜欢规律的工作,所以她选择读博士,希望以后能从事研究工作。她很享受现在的博士生活,读书、上课、写作构成了她博士生活的全部,继续享受着 “最好的时光”。


与小美不同,很多人选择读博是因为求职受挫。


由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不对等,我国学士、硕士、博士都遭遇就业难题,许多学生只能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期待市场情势的转变。这随波逐流的心态造成了博士人数的急剧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就业市场的负担。


记得博士入学考试的时候,我抵达考场比较早,进来几个跟我同龄的人之后,又来了几个目测有四十多岁的人。由于当时对博士生群体缺乏了解,我以为是陪考的家长,结果那些“家长”成了我现在的同学。


我的很多博士同学是工作多年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有的人甚至和我父亲同岁。他们有的纯粹是为了学术情怀,有的是为了镀金之后换一个更好的工作,有人本身就是大学老师,读博士只是为了升职称。


我的室友安大哥比我年长二十三岁,他之前是一名地方二本的副教授,考北师大文学院的博士考了五年,考上之后辞掉了工作。安大哥每天早出晚归,图书馆、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我困惑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来读书?


他跟我讲,他一直就有读博士的想法,一来是自己想在学术上有一番造诣,但苦于地方资源有限,所以来北京寻求名师指导;二来是想毕业之后找一个新工作,凭借博士学位能升到教授职称。


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家庭前提——他的儿子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全额奖学金。家庭没有了负担,他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还有位同学,之前是北京四中的老师,在复试的时候,导师很佩服她的勇气,因为很多博士毕业以后也难以进入如此知名的中学任教。但她说自己的追求不在于此,而想寻求生活的改变。


听到她的故事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未来的生活很难有定数,没有人知道三年后会不会如愿以偿。



在“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中,知识与命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而只存在可能性。或许三年的博士生涯,能够提高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但让人忧虑的是,在经济和工作层面,选择继续读博,似乎很难使未来发生多大改变。



事实上,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迹象愈发明显,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博士跳槽频率几乎和一般打工者没什么区别,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博士数量的逐年增加,好职位变得越来越少。


可以说,读博士很大程度上是抱着撞大运的心理。


如今,人们对未来多了几分不确定感,不是在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中,而是在悬念中。眼下的博士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神圣光环,处于“皇帝女儿也愁嫁”的尴尬境地,他们不仅面临着求职就业的压力,同样面临家庭经济以至于择偶的压力。


在上公共英语课的时候,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同学径直冲出教室接听电话,过了一会儿又神情凝重地诉苦:“我的女儿又发烧了!”课后我很冒昧地问了她的情况,原来她女儿今年两岁,一家四口生活在北京。两夫妻都很忙,所以女儿只能托付给姥姥照顾。


她希望博士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解决户口的工作,让女儿能在北京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只不过现在家庭的经济负担全压在丈夫身上,日子过得比较拮据。



成家有家庭的负担,单身有单身的苦恼。网络上把“女博士”划归为除男人、女人外的第三类人,成了孤独终老的代名词,颇有歧视之味。但事实上,有些女博士的感情造诣远比不上她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我的一位博士师姐一直忙于学术而忽略了终身大事,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的年龄段比较危险,愤而产生“恨嫁”心理。师姐觉得自己姿色平平,可能没有人喜欢,于是整日沉迷一位美妆博主,被对方一通忽悠后,居然拿自己的奖学金去整了容。


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她,不知道她现在长什么样,只觉得饱读诗书依旧难逃世俗窠臼。这应该是这个时代茫然的缩影吧。


博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端人才。


很显然,这一定位决定了博士研究生的职业理想应当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奥秘,追求人类社会的永恒真理。


但是十分遗憾,不少博士生并没有弄清楚“读博为了什么”便匆匆踏上了读博之路。


他们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读博,有的是随波逐流而读博,有的是为了虚荣而读博,有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读博,有的是为了镀金而读博……


大都出于外因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读博士,很少有人是发自内心,因为热爱所学专业而读博。


正确的读博动机应当是出于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出于实现自己学术理想的渴望,并为此甘愿奉献一生。这不是唱高调,不是言不由衷,读博必须要有这样单纯的动机,并且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才能静下心来。


如今,外界纷扰太多、诱惑太大,如果没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甘于寂寞的决心和勇气,是做不出什么出色研究的。


然而,当下“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我也是这些躁动的、缺乏勇气的博士群体中的一员,读博很大程度上是对我自己的保护。我不确定读博几年能有哪些改变,不过,就算征途不是星辰大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不管大家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没有人可以对此过分苛责,毕竟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希望我和我的博士同学都能求仁得仁,无惧无悔。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一位博士生的思考:该怎么样读博?
博士,你还好吗?——顶级期刊调查5700多博士生,揭示背后沉重问题
致考研的读友:我们来算一笔青春账
博士生工作内容
怎样在日本读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