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的明军为何有不少蒙古骑兵,甚至还进攻自己的部族
历史D学堂
《历史大学堂》官方微刊物,一分钟读懂历史。(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74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九鱼亭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分钟


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在朱元璋横扫蒙元的同时,有大量蒙古人乃至蒙古士兵留在了中原。洪武二十年,在冯胜、傅友德、蓝玉的统领下,明军大败太尉纳哈出,纳哈出被迫投降。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败脱古思帖木儿。
 
很多蒙古部族,成了无主的风筝,只得归顺了明朝。在这其中,有大量蒙古骑兵,被编入了明军,其中实力较强的当属朵颜骑兵。从明初到明末,蒙古骑兵一直活跃在明军内部,乃至明末的关宁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蒙古骑兵。
 
那么,这些蒙古人为何唯明廷马首是瞻,甚至还会进攻自己的部族?



上图_ 明朝版图


 
  • 蒙古人有相当程度的汉化

 
中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而塞北贫瘠,生产水平较低,中原文明长时间是全世界的焦点,各个国家也争相来学习中华文化。
 
不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南北朝,乃至宋、辽、夏互相对峙,无不例外,游牧民族一直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至于出现“汉化”这个词。
 
蒙古人打下了广阔的地盘,可毕竟蒙古人人数较少,而中原是他们的统治核心,于是大量蒙古人成为汉化的蒙古人。
 
在忽必烈灭南宋的过程中,其部队就有大量汉人军队,而且忽必烈本人就是一位对汉文化极其推崇的蒙古领袖。同化在华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数族群,一直是明廷公开的目标,这也是朱元璋等明朝皇帝主导政策。



上图_ 忽必烈灭宋之战


 
史料记载“人性皆可与为善,用夏变夷,古之道也。今所获元官并降人宜内徙,使之服我中国圣人之教,渐摩礼义,以革其故俗。”
 
洪武十一年,甘肃凉州卫报告,抓获元朝官员二十五人,投降的有一千九百六十人。而朱元璋给予的处理意见就是上文所述。
 
朱元璋是位高明的政治家,与其剿灭,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如用我们强大中原文化,来同化这些蒙古人,让其改变生活方式,信奉中原礼教,顺从中原习俗。
 
对于蒙古人的汉化问题,朱棣给出了类似的建议,“朕于远人来归着,皆推诚待之,不疑。早从尔言发兵擒叛何至多损物命?然初不发兵者,犹欲怀之一恩,不谓豺狼不可训。”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在长期的汉化过程中,这些蒙古人习惯了汉人的饮食,习惯了汉人的风土人情,从开始的抵触,到慢慢接受,再到融入其中,他们起着汉人的名字,穿着汉人的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蒙古人已经成为了汉人。
 
同化的效果远高于用武力征服,很多蒙古人进入明军编制内,成了明军的一份子,既然汉化程度如此之高,为明廷效力当差也算是合情合理。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明朝给予相对丰厚的报酬

 
元朝被朱元璋覆灭,原本强大的帝国也被打成了北元残余势力,除部分蒙古人跟随北上之外,大量的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有着一技之长的蒙古骑兵,也就加入了明军。
 
要想军兵有战斗力,除了精神鼓励,剩下的就是物质支持了,大家抛家舍业为你大明打仗,当然不可能白干,为此,明廷也会给予这些蒙古骑兵相对优厚的待遇。
 
史料记载“燕王锐兵出伏城外,诸亲密吏士稍稍得入城,遂令陰结三卫渠长及闾左思归士,皆喜,定约。”
 
朱棣为了得到宁王的朵颜骑兵,可谓花了不少心思,朱棣可以忽悠宁王,那么朵颜骑兵为何要听朱棣调遣呢?答案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多给钱。
 
不论汉化程度如何,蒙古骑兵和汉军的总会有区别的,既然已经是雇佣军了,那么自然愿意找到一位好东家,谁家出钱多,就跟谁干,这也是雇佣军的传统。



上图_ 明朝北军士兵(左)和南军士兵(右)



 
在曹吉祥发动兵变当夜,其养子曹钦宴请手下众将领,这些叛军就有大量番将,也就是蒙古骑兵,这些原本效力于明廷的精锐骑兵,此时也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这是为何?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投降的蒙古骑兵只看中钱,曹钦花费巨资笼络这些番将,目的就让他们在之后的厮杀中多出力。
 
史料记载“谋定,以其夕饮诸降丁酒,厚赠之。酒半,夜可二鼓,镗与恭顺侯瑾、广义伯琮方待漏朝房。”
 
由此可见,这些投降的蒙古骑兵其雇佣军的性质更浓,明廷给工资高,而且稳定,他们就给明廷效力卖命,而一旦有人出了更高的价钱,承诺更多的好处,这些蒙古骑兵同样可以再次叛变。
 
这些蒙古骑兵有些类似于现代的法国外籍兵团,在他们眼中没有所谓的正义或者道德,只要雇主给了足够的钱,他们就能舍身忘死地去战斗。



上图_ 蒙古骑射


 
  • 朱元璋施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之所以蒙古人可以在明朝的治下生活,乃至从军或者当官,全仰仗一个人的开明政策,那就朱元璋。纵使朱元璋在后世的诟病中屡屡中招,但其雄才伟略也不得不被后人佩服。
 
朱元璋幼年的遭遇跟元朝政府有着莫大的关系,从小朱元璋就极其痛恨那些元朝的贪官污吏,可朱元璋在制定民族政策之时极其睿智。
 
在命徐达、常遇春北伐之时,朱元璋宣布讨元檄文“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着,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朱元璋还经常诫谕将士“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
 
正是由于明军有着严明的纪律,有如此睿智的领袖,才能成就如此伟业。对于蒙古人、色目人习俗,予以必要的尊重,蒙古人喜欢游牧,那么就将他们安排水草肥美的地方,使其安居乐业。



上图_ 色目人俑


 
在婚姻方面,朱元璋希望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通婚,但务必做到两情相悦,如果汉人不愿意,那么也允许蒙古人同族嫁娶。
 
在很多方面,朱元璋对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一视同仁,有才华的可以参加考试,唯才任用,想要安心生活的,也可以做个普通百姓,想要从军的,可以到军中任职。
 
在蒙古人统治期间,汉人、南人是最低等的种族,但朱元璋并没有以牙还牙,反而以公平、怀柔的态度对待蒙古人、色目人,在如此开明政策的支持下,留下的蒙古骑兵自然也心甘情愿为明廷效力。
 
朱元璋的民族政策,收拢了民心,安定了边境,瓦解了敌人,很多元朝宗室、将领投靠了明朝,民族矛盾得以缓和,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为明朝的统治打下的牢固的根基。

参考资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骑兵天下无敌,为何被明军迅速灭掉?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光复汉人江山以后~汉人有没有报复蒙古人?
朱元璋灭亡元朝,下令:蒙古女只能为汉人产子,为同化内地蒙古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如何对待10万蒙古女子的?手段残忍但不见血
元朝迅速灭亡的真实原因,不是朱元璋太强大
朱元璋靠什么打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自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