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一个有文化的中秋节

  山爷/文

      今年的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壬寅年中秋节文化史上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上,中秋节和我们头顶悬照的这一轮亘古不变、阅尽沧桑的朗朗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引发了古今过客多少美好想象,成就了无数诗家词人的妙言佳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诗句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头,成为炎黄子孙的情感元素和文化符号。

  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无疑是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夜幕降临,皎月当空,大地披纱,万物静谧。千家万户,男女老幼,移步桂庭,设坛祝祭,品饼赏月,饮酒赋诗。老人们在月光下笑逐颜开,享受着子孙满堂,合家团聚的幸福和安逸;年轻人在月色里漫步缠绵,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孩子们在月影下追逐嬉戏,放纵着自由和欢笑,其情满满,其乐融融。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有详尽记载:“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至于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宵不绝……”。大意是说,中秋之夜,豪门大户或高楼赏月,或于宽阔的水榭之上大摆筵席,歌舞助兴;小康之家也要安排家宴,合家团圆。即使是穷困之家也要买酒痛饮,不肯让中秋夜白白流走,人们一直游乐赏玩到深夜。中秋节,让中国人的心头充溢久久的暖意,充满浓浓的亲情。

  可惜,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中国社会剧烈的变革,正在突飞猛进地演进之中的城镇化趋势,已经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道统,正在消蚀着中秋节所依托凭借的传统文化内涵。大小城镇,入夜以后满城绽放的灯光早已冲淡了中秋之月的魅力。赏月,这个中秋节的重要节目,在今天的城市中已经渐渐淡化,更难以体现它的独特魅力,即便是在广大的农村,中秋节的气氛也是大减其色,惜不如前。

  在现代交通设施、通讯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中远离故土的游子的所谓思乡之情已经愈来愈淡,合家团聚不再是一件难事,中秋之月所包含的血亲团圆的文化意蕴也在慢慢地削减其份量。不知不觉中,我们越来越感觉,中秋节所剩下的似乎仅是一块月饼了,即使是这块月饼,也已经在重商轻文潮流的荡涤下渐渐变了味,既有铜臭味,更有贪腐味。今天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母亲在中秋节这天将一块月饼分成几份,兄弟姐妹们惜如珍宝地用舌尖舔着分享那一份甜蜜所带来的甚至于终生难忘的快乐。当然,在更多为紧张的工作所挤压的现代人看来,中秋节只是一个可以放松自己的法定节假日,多了一个可以“宅在家里”或“出门旅游”的假日而已。中秋节自古而然的文化意义 : 通过祭拜月亮表达对大地和母亲的感恩报德之情的祭祀文化、通过合家团圆感受孝老爱亲和谐幸福的亲情文化、通过欣赏中秋明月的皎洁,享受美丽大自然,让精神得到洗涤,灵魂因而升华的审美文化等等丰富蕴涵近乎无存,如同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一样,为商业味十分浓厚,并霸道地一以贯之的旅游文化所包揽。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中国人,理应自豪,情当振奋,但我们总是难免产生民族传统文化陡然断裂的迷茫感,令人喟叹不已。

  面对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我们不能只是驻留于对昔日民俗传统的缅怀,必须承认,旧有的文化传统正在瓦解甚至消逝,我们已经不可能把人们拉回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世界的纯情岁月、浪漫人生之中,而新的文化内涵却有待重新塑造。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将中秋以及清明、端午等民间传统节日列为公共法定节假日,是国家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节日地位的确定与提高,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的家庭亲情文化得到弘扬光大,而不是把它单纯作为一个可以拉升消费的商机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至要之言啊!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政治、商业等因素的挤压下,日见稀薄,家庭被作为“私人化”的存在,被排斥在公共话语之外。孩子生长过程中,入学伊始,就缺少“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伦理教育,许多传统的家庭美德失去了传承和弘扬,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锱铢必较的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所取代。无可讳言,直到今天,家庭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公民家庭的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中秋节仅仅当作一届活跃月饼市场的“月饼节”,当作一次拉升消费的“旅游节”,当作一个休息日,当作一个可以大吃一顿的聚餐会,那么,设立这个节日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首先,中秋节要着力重塑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文化,即其核心内涵。全社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滴墨水和一杯洁净水的利害关系。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庭兴旺是国家繁荣的柱石,家庭理应成为支撑社会的“顶梁柱”,而不应被简单地“私人化”、“边缘化”。给中秋节这种来自民间、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公共节假日注入与时俱进的文化精髓,就目前来说,就是要充分弘扬这种节日对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性,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秋节成为一个公共节日,它的合家团圆,为我们重塑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崇高地位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很显然,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其次,中秋节是一个高度浓缩中华文化的良性载体,其丰富的内涵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依旧具有恒久的魅力,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在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可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也可以尝试借鉴东西方优秀节日的精粹所在,结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为中秋等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因子,提供新的节日消费环境,使其时尚化、多元化。创新是一个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把传统节日中优秀的一面发扬光大,把它的精华传承下去,赋予其新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才能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传承道德传统。传统节日自身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将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

  第三,运用一些商业元素、宣传手段和市场技巧,举办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中秋文化活动等以营造氛围、寓教于乐,提高传统节日的含金量。政府支持、商家赞助、互联网推动、家庭参与、全民共享,促成多方合作,各方给力,形成合力,将节日氛围传递得更和畅、更浓烈、更久远,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复苏和传播,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一些有思想、不乏远见的国家级、省市县级传媒机构、文化团体甚至自媒体写手,每年都在做着有益尝试;部分大中型企业将中秋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可谓明智之举;可惜的是,作为中秋文化的主体——家庭,热情似乎并没有被调动起来,自觉意识尚待时日。

  提振传统节日,尤其是对饱含深厚的道德价值、体现深邃的文化精华的中秋节进行发掘、转化、提升并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以适应现代人的心理习惯和文化需求,使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实现家庭道德情感上的认同、沟通和凝聚。相信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复兴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株大树上硕果累累,香飘四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节需要注入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
中秋情怀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20字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一次感恩的盛宴,你会被亲情友情的力量震撼
花好月圆【祝福中秋】
中秋丨当月亮遇上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