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其一不知其二的30个熟语典故

1.市场

“市场”一词来源于古代所说的“市井”。唐朝诗人李绅的《入扬州郭》上有“堤绕门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渔”之句。“市”,《说文解字》称为“买卖之所也”。《古史考》说:“神农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为井上栏木的象形字。水井是人们必去之处。由于有饮水、洗涤等许多便利条件,水井很容易成为人们以物易物的场所。所以,《正义》说:“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见,市井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市井又引申为街市、乡里、城邦、民众等意。作为专门从事买卖之所的“市井”则转为“市场”二字。现在的“市场”即为买卖商品的场所。(来源:熟语典故)

2.书香

“书香”源于一种芸香草。过去,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便清香袭人,所以称之为“书香”。

芸香草亦称芸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西部,有特异的清香,可以入药,放在嘴里有辛辣和麻凉的感觉。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古代的校书郎,也有个很好听的名称,叫“芸香吏”;“芸台”指“藏书台”,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词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现在我们早己不太容易见到芸香草了,平时我们所说的“书香”更多的是指上辈有读书的人家,也指书中文字的内容。(来源:熟语典故)

3.双簧

“双簧”一词源于清代的黄氏两兄弟。光绪年间,有民间艺人黄大笑和黄二笑两兄弟。两人专门同台表演相声,常进宫表演,博得慈禧太后的笑口常开。有一次,慈禧过生日,点了黄氏二人的相声。谁知,黄大笑嗓子突然哑了,发不出声。他二人懂得,今天误了场便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急中生智,靠着平时扎实的基本功和舞台功底,想了个应付的办法。弟弟二笑嗓子好,便让二笑藏在椅子后面说话,哥哥大笑坐在椅子上哑口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慈禧和众大臣笑得前仰后合,并受到重赏。后来,经过黄氏兄弟和后辈艺人们的不断探索,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因这种表现形式是黄氏兄弟所创,故后人称之为“双簧”。现在,我们都知道,“双簧”是两个演员表演,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来源:熟语典故)

4.抬杠

“抬杠”一词源于我国的一个民间习俗。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的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非常简单,就是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把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纱翅帽的丑官就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就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叫做“抬杠”。现在,“抬杠”就是互相狡辩,互相驳斥的意思。(来源:熟语典故)

5.泰斗

“泰斗”一词源于《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死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唐代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新唐书.韩愈传》用“泰山、北斗”称颂韩愈,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就用“泰山、北斗”来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文学家,简称“泰斗”。已经离开我们的,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其演绎的许多作品都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好评,为相声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人们都称马三立老先生为相声界的泰斗。现“泰斗”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来源:熟语典故)

6.铜臭

典出《后汉书.崔骃传》: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

东汉时,汉灵帝刘宏朝政腐败,公然明码标价出售官爵。崔骃的后人崔烈交钱五百万,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人们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此后,崔烈的名声就下降了。司徒的官职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愉快,相反,时间长了他更觉得不踏实。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任三公之一的司徒,人们有什么评论啊?”崔钧据实相告:“父亲大人年轻时便有美名,历任郡守、九卿的官职。人们说您不改当三公,如今您当上了司徒,这让天下人好失望。”崔烈问:“这是为什么呢?”崔钧说:“大伙说有‘铜臭’。”这就是“铜臭”一词的来历。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来源:熟语典故)

7.问津

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春秋时有两位隐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一次,俩人正在地里干活,孔子正好经过,孔子叫学生子路去向他们打听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道:“是鲁国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长沮说:“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是。”桀溺说:“如今礼崩乐坏,有如滔滔大水到处奔流,但是谁又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把这些话转告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跟那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当然就不会和他们一起去改变了。”“问津”本意是打听渡口,现用来比喻探问或尝试。(来源:熟语典故)

8.牺牲

“牺牲”一词源于古代祭祀的活动。在古代,“牺牲”是指用来祭祀、盟誓、宴享的牲畜。而“牺”“牲”又各有所指,略有不同。“牲”指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国语.周语上》:“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韦昭注:“纯色曰牺。”“牲”指供祭祀用的整只的家畜。古人祭祀时,对于祭祀用的飨宴,不仅要是纯色的,而且要是全体的,即整只的。可见,古人对于祖先的享宴是非常隆重而讲究的。《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由上述可见,“牺牲”的现代意在古汉语里是没有的,这个现代意是根据古代宰杀牛、羊、猪以供作祭祀一事而引申出来的。现在,人们把因公或为正义的事业捐躯称为“牺牲”。 (来源:熟语典故)

9.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州》:以清节闻於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於是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一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使者还,以状报尧,尧知由不可动,亦已矣。於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樊坚见由主洗耳,问之:“耳有何垢乎?”由曰:“无垢,闻恶语耳。”坚曰:“何等语者?”由曰:“尧聘吾为天子。”坚曰:“尊位,何为恶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为九州伍长乎?”于是樊坚方且饮牛,闻其言而去,耻饮于下流。在唐尧时期,有一个人叫许由,由于他很有才能,尧就想把天下交给他来管理。可是许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就逃到山林里隐藏起来。尧又召他做九州长,许由又不想听到这个消息,于是跑到河边去洗耳朵。正在这时,有名的隐士巢父牵着牛到河边来喝水,看到许由在河边洗耳朵感到很惊讶,就问其原因。许由说:“尧要召我做九州长,我不想听到这个消息,所以就到河边来洗耳朵。”巢父说:“如果你隐居在山谷中,与世隔绝,又有谁能够知道你?而你却到处乱跑,让人家了解你的名声。真是很虚伪啊。你在这里洗耳朵,我的牛在这里喝水,会玷污了我牛犊的口。”于是就把牛牵到河的上游去喝水了。后来人们就用“洗耳”一词来比喻以接触世事为耻辱,指代超尘脱俗,不问世事的人。(来源:熟语典故)

10.映雪

“映雪”的来源与晋朝御史大夫孙康借雪光刻苦读书有关。在晋朝,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孙康,在他年幼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但是他却非常喜欢读书。白天的时候他要到田地里去干活,上山去砍柴,到了晚上他就拿出时间来苦读。虽然晚上读书安静,然而在古代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有电灯非常方便,古代需要油灯,由于孙康的家境贫寒,他买不起灯油,因此他看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他多半时间都是在心中默默地回忆书中的内容。经常要很晚才能睡觉。有一次,他又躺在床上回忆学过的功课,突然发现窗外很亮,他想正好可以趁此光亮来读书,于是他推开窗户一股寒气迎面扑来,这才发现是下雪了。雪光把外面的树木、山川、房屋照得通亮一片。孙康想这雪光不是不需要灯油吗,不是也可以用来作为照亮读书用的光线吗?此时虽然已经是夜深人静,孙康却没有一点倦意,他穿好衣服借着雪光开始认真地读起书来。尽管是寒风刺骨,孙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后来每逢下雪的日子,孙康都会利用雪光来读书,由于他不畏艰难困苦,学而不倦,他的学识也大有长进,后来终于当上了御史大夫。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广为流传。“映雪”也被借用为勤学苦读的意思沿用至今。(来源:熟语典故)

11.知音

典出《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个中秋的夜晚,俞伯牙所乘的船停泊在汉阳。他一边欣赏月色一边对月弹琴。后来,他发现一个樵夫躲在芦苇丛里听他弹琴,就问他:“你听得懂吗?”樵夫说:“您弹的是《孔子注颜回》。”俞伯牙对樵夫的回答十分吃惊,当时以礼相待。过了一会儿,俞伯牙接着弹琴,请樵夫欣赏。他望着月光下的青山,动情的弹琴,樵夫说:“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俯身看滚滚的江水,动情的弹琴,樵夫说:“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大喜,激动地说:“您真是我的知音啊!”后来询问得知,樵夫名为钟子期。于是两人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知音”原指精通音律的人,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来源:熟语典故)

12.浪子

典出《宋史.李邦彦传》:邦彦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然生长闾阎,习猥鄙事,应对便捷;善讴谑,能蹴鞠,每辍街市俚语为词曲,人争传之,自号李浪子。言者劾其游纵无检,罢符宝郎,复为校书郎。俄以吏部员外郎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召为起居郎。邦彦善事中人,争荐誉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明年,拜少宰,无所建明,惟阿顺趋谄充位而已,都人目为“浪子宰相”。

北宋时期,有个大臣名叫李邦彦,他不仅性格豪爽,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文章思路敏捷,文笔精巧。可是李邦彦却是生于民间,深知民间庸俗猥琐的事情,他喜欢唱歌,逗乐,还经常和民间的百姓一起踢皮球。李邦彦反应快,善于应对,处理事情也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他还把民间的俗语编成词典,让人们来争相传唱,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给自己取名为“李浪子”。后来李邦彦虽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官,但是却没有什么功绩,只是巴结谄媚,阿谀奉迎。所以京城里的人又叫他“浪子宰相”。李邦彦之后就有了“浪子”一词,我们今天也依然使用,专指那些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来源:熟语典故)

13.吝啬

“吝啬”一词,来源于吝先生和啬先生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吝先生,他非常小气。有一次他到城里去办事,遇到了另外一个小气的啬先生,两人一路有说有笑,非常高兴。在分别时,两人还相约好中秋节的时候在子虚亭饮酒赏月,相见时吝先生要带酒,啬先生要带上菜。很快中秋节到了,两人都准时来到子虚亭赴约,因为两人都很小气,见面时双方都是空手而来的,两人面面相觑,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场面,吝先生首先说话了,他用手做了一个酒杯的形状,然后对着天空说:“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也伸出手来做了一个筷子的形状,对着荷塘说:“池中有鱼,鱼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于是两人互敬互让地喝了起来,还不停地说是好酒、好菜,即使是杜康和山珍海味也是无法相比的。此时有很多的游人从这里经过,都耻笑他们的怪异行为。其中有一个人认识他们两人,就说:“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以后“吝啬”一词被广为使用,形容非常小气、过于爱惜财务的人,即使在该用的时候也不用,我们经常把这样的人称之为“吝啬鬼”。(来源:熟语典故)

14.揩油

“揩油”一词源于古时一个唱滩簧的人编出来的笑话。

据说,在安徽的西部徽州有一个财主,家里非常有钱,可这人生性吝啬,每天都让家里的人吃青菜豆腐、豆腐青菜。但是他又好面子,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每天都吃得很吝啬,于是就买了一小坨猪油放在了自己家的墙角,每天吃饱饭之后,他就把猪油涂一点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后走到自己的大门口站定。每看见一个人都笑着跟人家说:“我家今天吃的是猪油炖酱”,后来被人给戳穿了,空留给周围的百姓一个茶余饭后的大笑话。“揩油”到了旧上海便是营私舞弊的专有名词了,旧上海的电车上,售票员满面笑容的一句“对不住您了”,就表示你多余的钱可能拿不回来了。

15.巾帼

典出《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去攻打魏国,按照《孙子兵法》上的说法,这样远道进军是很不利的,而且有很多的不便,诸葛亮就想以速战速决来求胜。可是司马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论诸葛亮怎样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后来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来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出来与蜀兵交战,诸葛亮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受不了如此的激将法,多次准备出城迎战都被军师拦住了,最终魏国还是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也只好作罢。

关于“巾帼”一词,还有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战争结束了大家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从此以后“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便流传至今。“巾帼”原指古代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高贵妇女的装饰,人们便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今天我们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来源:熟语典故)

16.借光

“借光”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甘茂因遭到奸臣陷害无奈逃往齐国,在逃往齐国的路上,甘茂遇见了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去哪里,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苏代的问题,只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江边住着很多户人家。每到晚上江边就汇集很多姑娘在那里做针线活,这些姑娘从自己家里带上灯油,到了江边以后再把所有的灯油都聚集在一起,以便于有个更加明亮的灯光。这个江边还住着一个穷姑娘,她没有钱买灯油,因此大家都很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姑娘就说了:“我虽然没有钱买灯油,但是我可以帮大家做些其他的活,我可以早点来帮大家摆好凳子,打扫房间,这样不是对你们也有好处吗?而你们把落在外面的余光借给我来做针线活,对你们来说也没有损失啊。”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赶她离开。

苏代明白了甘茂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于是带甘茂一起来到齐国,并向齐王推荐甘茂,后来甘茂被齐王拜为上卿。“借光”一词也就从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来源:熟语典故)

17.伙计

“伙计”一词,在旧时的店员或长工之类的称呼中被继承下来。“伙计”的原意有三个。一是指合作的人。在我国有的地方称同行为伙计,有哥们或同事的意思。二是指旧时的店员和长工。在粤语方言地区,目前仍有顾客在餐馆里以“伙计”来称呼男性侍应,不过仅限在小饭馆或大排档使用。此外,服务行业或小型企业的老板,也常把雇员称为“伙计”。三是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指兄弟之间的称呼。另外,在北方部分地区,“伙计”也是男性熟人间的亲昵称呼。这三种用法至今都在沿用。(来源:熟语典故)

18.花瓶

“花瓶”一词出自20世纪上半叶的旧上海。

20世纪30年代,女性人格独立和经济独立的意识逐渐加深,她们将自己从深宅大院里解放出来,积极地走向社会,来到社会上的各个岗位。但是一些思想落伍的人实在看不惯曾经每天在厅堂和厨房打转的女人们走向和男人们一样的工作单位,于是他们便将高调地走向社会,并且开始游走在单位机关的时髦女性蔑称为“花瓶”,认为“它们”只能摆在桌子上做装饰品,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当然在那个时期,“花瓶”也多指那些被各级长官或是富豪推荐进机关,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只是到办公室装装样子,目的不是为了薪水,也不是为了升官,而只是为了找一个行业新贵做如意郎君的女职员。现在人们也经常用“花瓶”来表示只能供在桌子上当摆设,除此之外别无用处的装饰品。因为花瓶只能用来装饰,起不到实际作用,于是就有人用“花瓶”来讥讽一些单位里不干实事、吃白饭的女职员。(来源:熟语典故)

19.胡同

“胡同”一词最晚始于元代。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有的学者认为,胡同是从元人语“忽洞格”——井转变过来的,它应该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指“水井”。从元大都的实际来看,确实胡同与井的关系密切。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它的中轴线是傍水而划,大都的皇宫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他的街、坊和居住小区,在设计和规划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预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规划院落的布局。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条胡同都有井,这是毋庸置疑的。再从胡同的名字上看,为数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湿井、甜水井、苦水井等不下四五十个。这说明,胡同与井是密切相关的。

“胡同”,现在也叫“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来源:熟语典故)

20.红娘

“红娘”一词出自元代王实甫所写的杂剧《西厢记》,在这里面红娘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的形象。“红娘”在《西厢记》当中虽然是以一个丫鬟的角色出现的,但却是全剧中最光彩照人的一个角色。她聪明热情,活泼勇敢,为了成全她家小姐和张生的美好婚事,跑来跑去,牵针引线,挨骂,挨打,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别人的想法,并且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封建的老夫人,最终让崔莺莺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当初在王实甫写这个角色的时候,他就为这个角色的行为很是赞叹,决心要为这个小丫鬟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他左想右想,绞尽脑汁,还是没有结果。突然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小鸟,小巧玲珑非常可爱,后来得知小鸟名叫“红娘”。于是茅塞顿开,决定给自己笔下的小丫鬟取名为“红娘”。从此“红娘”一词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并沿用至今,专指给男女作介绍人,撮合男女婚姻的人,多为女性。(来源:熟语典故)

21.黑马

“黑马”一词最早出现于赛马比赛当中,指在赛马场上本来没有实力的马匹,却在比赛结束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并取得意外胜利的获胜者。原词出自小说《年轻的公爵》。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段精彩的赛马场景,文中这样描写:在比赛刚开始时,两匹被大多数人看好的良种马,一路领先,一匹马眼看就要夺取胜利,此时全场为之狂呼,认为这匹马必定是冠军,谁知在接近终点的一霎那,忽然一匹很不起眼的黑色马匹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追赶而来,并且远远地把两匹即将夺冠的良种马抛在了后面,惊人地率先到达终点,并且夺得了冠军。《年轻的伯爵》原文中所用的“darkhorse”一词即有黑马的意思,同时“dark”又是知名度不高的意思。与原文的意思正好相应,从此“黑马”一词便开始流行使用,美国的16届总统林肯也曾经有“黑马式”总统的美称。今天,“黑马”一词多用来比喻出人意料的或者是实力难测的竞争者突然取得胜利。在一些体育比赛中我们经常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出了好成绩的运动员或者团体称为“黑马”。

在出版业中,有一种校对软件,也称之为“黑马”,即黑马校对软件,此软件通常可以校对出校对人员不易发现的错误。所以,“黑马”一词在此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的意思。(来源:熟语典故)

22.狼烟

典出《尔雅.释兽》: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在古代,燃放狼烟对于用兵打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有着自己的规则、时间、地点等。燃放狼烟是否正确关系到对敌情的判断,也会关系到战争的胜负。著名的《为公兵法》,对燃放狼烟的相关事宜做出了详细的解说,书中规定,即使在行军的途中宿营的时候,也要在离营地百米之外的地方建立烽火台。同时规定了烽火台的选址、各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建造模式。在燃放时,如果敌人少于十骑,燃放一柱狼烟就可以了,如果敌人在百骑以上,二百骑以下就要点两柱狼烟,若是五百骑以上就要三柱狼烟共同点燃。后来,人们把“狼烟”当作是烽火的同义词来使用,有时候也用作敌兵的代词。现在“狼烟”也是边陲风光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来源:熟语典故)

23. 斗胆

典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维死时见剖,胆大如斗。”三国时,蜀国统领大军的姜维在剑阁得知后主投降魏国大将邓艾的消息,大吃一惊,众将士也无比气愤,考虑大势已去,无法挽回,难以进行抵抗,但又不愿轻易投降,这时姜维心生一计,决定先投降魏国大将钟会再说,等日后有机会时,再作恢复蜀国的计划。投降魏国的姜维很快便得到钟会的信任。邓艾与钟会原本就有矛盾,邓艾攻入成都,觉得是立了灭亡蜀国的大功,于是得意专横。加上司马昭想利用钟会的兵力来牵制邓艾,以各个击破,所以两人的矛盾更加尖锐。这时候,姜维乘机从中挑拨,钟会打算以成都为基地进行反叛,让姜维作先锋。当时魏军的将士对钟会重用姜维早就不满,当他们看到钟会要反叛的迹象后,都纷纷反对,并且团结起来杀死了钟会。姜维虽有大智大勇,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被魏军杀死。在姜维死后,魏军很想知道姜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气魄,敢孤身与魏军做对。于是,人们剖开了姜维的腹部,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才发现他的胆囊极大,大得简直像斗一般,这让在场的魏国官兵惊讶不已。此后,便产生了“斗胆”一词,本是形容胆大,后常用作自谦之词。(来源:熟语典故)

24.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生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这里讲的是三国时期关于徐庶的故事。徐庶本是蜀国大将,并做好了与刘备共图霸业的准备,可是谁料曹操用计谋把徐庶的母亲骗到了许昌,竟然把徐庶的母亲作为人质。徐庶一向是孝子,为了母亲,他没有办法,必须离开刘备,到曹操那里去救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对刘备说:“我的母亲被曹操骗去了,我的内心已经大乱,不知还能不能与大王共同来打天下了。所以,请求离开。”徐庶后来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自杀而亡。徐庶因此一生未为曹操献一策。这里的“方寸”一词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后引申为心烦意乱、没有主见。(来源:熟语典故)

25. 夫人

“夫人”一词来源于春秋或更早时期,在当时是国君原配的固定称号。从那时的封建皇朝发展到现在,“夫人”一词大概被赋予了四种用法。第一种,是指称诸侯之妻为“夫人”。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第二种,是作为帝王嫔妃的名称。如《汉书.外戚传序》:“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汉武帝增加倢伃等号,其后称号益繁。从曹魏开始,夫人为妃嫔称号之一。王后以下,妃嫔分五等,以夫人为最高。魏明帝增为十二等,贵嫔与夫人位次王后。 第三种,是作为达官配偶的封号所使用。如明朝时,“夫人”被用来册封一品、二品官员的嫡室,如“一品诰命夫人”。第四种,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正式场合。这四种用法中,只有第四种现沿用至今。(来源:熟语典故)

26. 汗漫

“汗漫”一词最早出自《淮南子.道应训》。秦时,有一个名叫卢敖的人,被秦始皇任命为博士,他奉秦王之命外出寻找仙人,以求得长生不老之药。卢敖来到北方的大山,又经过极北,最后到达了蒙古山。在蒙古山,卢敖看见一个士人,此人长得非常奇怪,眼珠凹陷,两鬓长满了黑发,体型也是上宽下窄,这个人此时正在迎风起舞。可是当他见到卢敖的时候,就躲了起来。卢敖追过去想看个究竟,只见这个人蜷缩在那里,正在吃蛤蜊。卢敖对他说:“我一个人离开中原,足迹几乎遍布四方,今天在这里见到你,算是有缘,不知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同行?”这个人说:“原来你是中原的人啊,怎么会跑到我这里来呢?这里有同样的星星、月亮、太阳,同样有四季的变化,这里和那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地方相比,简直就是堂屋的一角啊。就说我吧,我去过无边无际的南边,去过无声无息的北边,也去过幽深渺茫的西方,向东还去过太阳升起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我都还没有到达过。你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怎么就能说是游遍四方了呢?你就留在这里吧,我还要去九天之外和仙人汗漫见面呢。”说完就进入了云中。卢敖抬起头看着他,那个人很快便消失在云中了。卢敖的心中很难过,心想我和这个人相比,就像是小虫子遇到黄皓一样,这不是很可悲吗?此后,人们便用“汗漫”一词指漫游之远。后来,引申为十分广泛,不着边际之意。(来源:熟语典故)

27.导游

“导游”一词是从“响导”一词演化而来的。“响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响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齐军在回家的路上迷失了道路,不知所措。后来,管仲提出一个办法,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就挑选了一匹老马,解脱了它的缰绳和鞍具,放任它自由自在地往前走。就这样,齐军跟着老马,找到了返回的路。实际上,这匹老马就起到了向导的作用。因此,后来留下一句“老马识途”的成语,流传至今。

在我国旅游业中,早年一直沿用“响导”这一称谓。后来,将“响”改为“向”,即向导。现在,人们也说向导,但在旅游业中又将“向导”称作“导游”。 (来源:熟语典故)

28.大亨

“大亨”一词来源于旧上海。旧时上海称有势力的官绅﹑富商或大流氓为“大亨”。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名为“亨生”的马车,当时人们称这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小马车为“亨斯美马车”。第一个拥有这种马车的华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而且是花费了数十万银两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的。于是,当时的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另外,在《易经》里,也经常出现“亨”这个字。如《无妄》卦里,就有“大亨以正”之说。这里的“大亨”,其实是亨通而顺利无阻的意思。“大亨”,其最初意思专指称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达官巨富,现在通指社会上有权势、有地位的人。(来源:熟语典故)

29. 抱瓮

“抱瓮”一词的本意就是抱着水瓮,源自《庄子.天地》。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从楚国游历回来,路过汉阴时,看见一个老人正在浇菜。老人凿了一条通道,一直通向井里。然后抱着一个大瓮盛水,绕过菜园再去浇水,这样就浇得很慢。子贡看见了说:“如果借助其他工具来浇的话,既省力气,浇的地又多。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呢?”老人就问子贡:“那是一个怎样的工具啊?”子贡说:“就是前重后轻,像抽水机一样的工具。”老人听后很生气,脸色不是很好看,但是仍然笑着说:“我听我师父说了,使用工具的人必定是会投机取巧的人,而投机取巧的人心思一定很狡诈,内心狡诈的人必定不是纯洁的,内心不够纯洁就不能够心神安定。这样的人必定不能容纳正道。我是知道这种浇灌的工具的,只是耻于使用它。”子贡听完之后非常羞愧,无言以对,低下头默默地离开了。从那以后,人们便用“抱瓮”一词来形容保持本心,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来源:熟语典故)

30. 八婆

“八婆”一词多用来形容那些平常在生活中对别人的隐私感兴趣,没事喜欢背后议论人,乱讲别人闲话的女人。最初来源于香港。相传,在香港开埠初期有一个名叫朱燕的女子,她在家中排行第八,人称“八婆”。朱燕是当地富商何东家族里的一名佣工。因香港当时是英租界,所以当地英国人很多。有一次,一个英国商人想得到何东的家族秘密,便收买了朱燕。朱燕被钱财迷昏了头脑,便偷偷将主人家的家族秘密售予了英国商人。后来被人发现,引起了一场轰动,朱燕的行为被华人严厉指责。当时,人们只要提到八婆朱燕,就深恶痛绝,所以“八婆”一词便成了当时社会流行的负面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婆”一词逐渐演变成爱管闲事女子的代名词,并慢慢由港澳台地区传到中国内陆。(来源:熟语典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0个熟语典故,不知道会被人笑话
熟语典故大全(下)
[转载]熟语典故探源(15-20)
熟语典故大全
知音典故来源
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熟语,你知道他的来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