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德先贤故事五则

一、君子不乘人之危

俗话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唐太宗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咄苾重用汉人赵德言,改变了许多风俗习惯,制定了很多繁琐苛刻的政令,引起突厥百姓的不满。咄苾还信任各部胡人,疏远本族的人。加上连年饥荒,税收繁重,百姓怨声载道,上下离心离德,很多部落反叛,咄苾的兵力日见衰弱。唐朝许多大臣请求乘机出兵征讨。唐太宗问:“出兵征讨,我不得不顾及刚刚和突厥签订的盟约。但不出兵,恐怕又会失去机会。你们说怎么办好?”  

太子少师萧瑀请求出兵,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则反对。他说:“突厥并没有侵扰我们的边境,在这种情况下出兵讨伐,则是背信弃义,还要劳民伤财。这绝对不是正义之师的作为。”  

唐太宗听从了长孙无忌的意见,没有出兵。后来咄苾越来越衰败,百姓纷纷离散。又偏偏赶上连降大雪,冻死了许多羊马,百姓也缺衣少食。咄苾担心唐朝会乘机出兵,于是,亲自带领兵马来到朔州边境,说是要会猎,实际是防备唐朝进攻。唐太宗派郑元颋出使突厥,郑元颋回来后报告说:“现在突厥百姓挨饿,牲畜瘦弱,显示了灭亡的征兆。估计不会超过三年。”  

许多大臣都劝说唐太宗乘机袭击突厥。唐太宗却坚决反对,他说:“和人家签订了盟约,又要毁约,这是不守信用。利用人家现在天灾人祸,这是不仁不义。乘人之危,这也不是勇武的行为。我一定要看到他们有罪过,再出兵讨伐。” 

二、李淳风与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长期雄居世界首位,很多成就今天仍备受瞩目。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成果,可以说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体系之严谨、细致,其作用之深远,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涌现出许多天文学家,《推背图》的作者之一、唐朝的李淳风,即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李淳风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670年。李淳风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鼎盛的前期,他的父亲李播,曾经做过隋朝的高唐尉,精于天文术数,曾撰《天文大象赋》留世,因预见隋朝即将败亡,便弃官避入华山为道士。李淳风在父亲的教诲和影响下,“自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年纪很轻时,便得到唐太宗的赏识,迁官太史丞。

622年,他担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还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641年他负担了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责任,他还为《隋书》、《晋书》亲自撰写了 《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灾害史料。

唐朝的天文学,在中国的古天文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目前硕果仅存的少量天文著作中,除近年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外,另外几部天文著作如《开元占卜》、《乙巳占》、《步天歌》等都是唐朝时期的作品,其中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传世星象学著作之一的《乙巳占》,即是李淳风所著。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从后世留下的文献来看,经过上古几千年的演易,至汉朝司马迁作天官书时在理论上已始大成,而李淳风和他所处的隋唐时期,则是天文学从理论到实践臻于成熟的全盛期,此后一千多年来再没有变更过。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前承张衡、司马迁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的理论,又溶入了自己独特的观天地日月运行而明吉凶契机的绝学,包罗万象,详尽论述了日月五行的运行变化,以及各种星宿生克离合后对人间带来的影响,所以新唐书在评论他时说“淳风于占候吉凶,若节契然,当世术家意有鬼神相之,非学习可致,终不能测也。”深得当时和后人推崇。

在李淳风的天文著作里,他特别强调人要修德积善以应天地,《乙巳占》第十九标题就是《修德》,“日变修德,礼重则躬;月变眚刑,恩从肆赦;星变结和,义敦邻睦。是以明君宰相,随变而改,积善以应天也。”同时强调:“夫修德者,变恶从善,改乱为治之谓也。上天垂象,见其吉凶、谴告之义。人君见机变,斋戒洗心,修政以道,顺天之教也。夫人君顺天者,子从父之教也。见灾而不修德者,逆父之命也。顺天为明君,顺父为孝子。故孔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后人评价李淳风的人品和著作时说:“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箸隋氏之失,谆谆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

李淳风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在《乙巳占》中,把风分为八级。一千年后,英国学者才在《乙巳占》的基础上,把风力划分为零到十二级。

在中国大陆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一个有关李淳风的故事:说有一日唐太宗出游,同行者有李淳风和另外一位占卜大师袁天罡,他们无意之中来到一条河边。因见一农夫欲赶一赤一黑两匹马过河,太宗欲比较两个人的占卜术,就吩咐道:“现在河中有两匹马,卜—卜看是哪一匹先下水。”袁天罡平时经常用周易占卜,立即起卦,卜得“离卦”。离为火,火为赤色。由此,袁天罡认为:赤马先入河。李淳风听后摇摇头,表示异议。太宗问何以见得?李淳风道:“火未燃前先冒烟,烟为黑色,所以根据袁兄这一卦来看,黑马应先入河。”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太宗极感兴趣,就传养马的农夫前来询问,结果如李淳风所卜,黑马先下了河。败北的袁天罡毫不迟疑地言道,“李兄,你的占卜的确完全捕捉了天地万物的实面呀,妙哉!”李淳风也谦虚道:“袁兄,请别如此说!只因为有你诚心立筮得卦,我才得以进一步突破核心。所以,不是我的占卦胜,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罢了。”大家见两人相互谦让.顿觉旅途疲惫消失。

李淳风虽然不是山林隐野之士,但他的一生亦给人留下了诸多的神秘暇想与猜测。唐贞观年间,擅长天文、地理、占星的李淳风和擅长占卜的袁天罡,一起研习后世之变局,时常聚首论易,谈天说地,并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经过精心推演,他们又为后世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那就是著名的东方大预言《推背图》。

三、坚忍不拔 心忧天下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了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二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在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23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然而他并没有为着这23年的坎坷际遇而消沉颓废,而是表现出一种更高境界的人生态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何等的达观和洒脱,这又何尝不是刘禹锡人格精神的升华?人间沧桑,那些曾经拥有的高宅华堂、金车宝马何在?曾经拥有的富贵功名何在?只有纯正美好的品质是历史上最亮丽的风景,只有无私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与天地同在。

四、是伟人 也是好爸爸

司马光──循循善诱的好爸爸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遇夫,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史学家,历任天章阁待制并侍讲、永兴军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和尚书左仆射。

司马光生活简朴、做人正直清廉,自谓:“平生未有不可对人言之事。”所以他对儿子司马康也是特别注重教导他要廉洁、俭约。

打从司马康年幼的时候,司马光就教他读书、写字。司马光虽然工作繁忙,但对儿子的教导一点也不马虎,还特别注重品德的教育,培养儿子要做个诚实、谦卑、节俭的人。

对小孩的生活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是在他幼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否则长大就不容易再矫正了。司马光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对儿子的生活细节都非常注意。有一次,他看到儿子用脏脏的手抓取书本来读,就认真的告诉他爱护书本的方法:读书前,先把桌子擦干净,舖上桌巾。看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用右手食指轻轻压住,再用拇指把书的边缘翻起来。像这类生活上的小细节,司马光都注意到了,可见他是一个十分用心的好爸爸。

到了司马康十六、七岁时,有乃父之风,能够吟诗作对、谈古论今,颇有文才。再加上人也长得英俊潇洒,所以母亲十分疼爱他,总是让司马康穿着华美的绿长袍,天天打扮光彩亮丽。一般做父亲的,都会以自己有这样的儿子而沾沾自喜吧,可是司马光看到这个情形,心里却着实感到不安,于是写了一首诗给儿子:

清晨着绿袍,罗拜北堂高。

积善因先烈,余光及尔曹。

勿矜从事早,当念起家劳。

修立皆由己,何月可佩刀?

司马康年纪虽轻,但悟性还是不错的,所以看了父亲的诗文后,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恰当,决心改过。

之后,司马光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日常见闻,写了一篇题为《训俭示康》的文章给儿子。

文章一开头,司马光就说:“我们家本来就是世代清寒的,以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而我自己呢,也从来不喜欢奢华。我小的时候,大人给我穿华丽的衣服,我都不愿穿。等我考中进士后,别人都要戴花,唯独我就不愿戴花,只是因要表达对皇帝的尊敬,所以不得不勉强戴上一支。其实我认为,平时穿的只要能够御寒、吃的只要能够不饿,也就可以了,不必过多浪费。但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却老笑我寒酸。我自己是不会后悔的。啊,古代的人都把节俭看作是美德,现在的人竟以为是可耻,真是奇怪啊!”

他还说当时的人“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连贩夫走卒都穿上读书人的衣服,而农夫也穿上丝绸的豪华鞋子,简直就是奢靡到了不伦不类的地步了。所以他要儿子不要随波逐流,应该洁身自爱、谨身节用。

最后,司马光还举了宋仁宗时的宰相张知白为例子。他说:张知白当了宰相之后,依旧保持像过去担任地方小官时的俭朴生活。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要这样呢?张知白说:“我今天的收入,全足够我全家人锦衣玉食而有余。但是,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如果我的收入一但不如今天了,那么,过惯奢侈的生活的家人,到时候必定无法适应贫困生活。倒不如我一直就俭朴一些来过生活,将来也不会有无法适应的问题出现。”

司马康看完那篇家训后,十分触动,从此踏实生活、潜心读书、修身养性,不再追求外在的虚华。

由于司马光的教子得宜,使儿子扭转了偏差的观念和行为,也决心像父亲一样做个俭朴踏实的人,司马光的确是一个对孩子循循善诱的好爸爸。

岳飞──严格身教的好爸爸

岳飞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为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女儿为安娘。他对子女教育采取身教重于言教的方式,同时也重视他们文武兼修。

每日除了在课业上要求他们确实完成之外,岳飞还要他们拿起畚箕,扛着铁锹,到菜园里学做一些农事。他对子女们说:“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岳飞让孩子从亲身体验农事的当中,知道农人的辛苦与农作物的可贵,可谓用心良苦。

岳飞为了让儿女养成勤俭美德,规定他们只能穿麻布,不可穿丝绸,平时只吃麦面青菜,不能喝酒吃肉。

当然,身为大将领的岳飞,也让儿子到军中学习打仗的技巧。岳飞让他们在军队里接受比一般人更严格的训练,从最基础的小兵做起,吃苦受罪样样来,就是要磨练他们有坚强意志,将来可以报效国家。

长子岳云十二岁就被编入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兵。在军营里,年纪小小的岳云被要求与大人一样的训练,往往一天下来,岳云全身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有一次,岳云在练习骑马下坡的过程中,一时没注意而让马儿急奔而下,马在奔驰中摔倒,岳云也跟着一起跌进山沟里。岳飞知道了,不但没有先安慰儿子,反而非常生气的说:“如果上前线与敌人打仗,你也要这样轻举妄动吗?”说著就下令按军法处治。众将士们莫不惊讶,纷纷挺身而出为岳云求情。但岳飞坚持按照军法处治,于是摔伤的岳云还是被打了一百军棍。

岳云经过此次教训后,除了知道军中的威令不可儿戏之外,也体会出父亲对自己的深远期许,所以在平时训练里就更加认真了。经过岳飞的苦心栽培,岳云二十二岁那年,就能挑起统率全军的重责大任,统领八百骑兵,冲锋陷阵,杀死金兀术女婿等许多重要将领,使金兀术落荒而逃。

岳飞对子女教育采取比较实做的方式,让他们亲自体验、学习,而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在儿女的成长过程中,岳飞一直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身教”的最佳典范,难怪儿女之后都能有杰出表现。这样看来,岳飞不太像是慈父,倒像是严父,但严父也是好爸爸。

这些历史上的伟人,在繁忙公务中,仍能尽到家庭中为人之父的责任,努力把孩子教育好,实在难能可贵。尤其伟人身上散发的人格特质,往往经由家庭中的朝夕相处而扩散到子女身上,深深的影响了下一代。这些伟人爸爸,真的了不起。

五、张道陵的神奇经历

东汉时期的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号叫“张天师”。张天师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张道陵是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人,曾是太学的学生,学识渊博,声名远播,在吴越一带,有学生千余人,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志。转眼间,张道陵已经年过半百,而且经常身体不适,不由仰天长叹道:“想我一世饱学,竟然对自己的身体和年寿,却没有半点益处,还不如学些延年益寿的本领!”

于是,他决定离家远游,追寻长生之道。临行前,他向众弟子告辞,一个名叫王长的弟子,愿意随他同去。于是,他遣散其他的学生,带着王长离开了家乡。

师徒二人游遍名山大川,先后在洛阳北邙山、江西云锦山等处修道。他们住在云锦山时,张道陵在山岩上发现了一本异书,他照著书中的指点,修炼“龙虎神丹”;炼到一年的时候,红光满室。炼到第二年时,有五色云彩,覆盖在鼎上;炼到第三年时,神丹终于炼成,有一条青龙、一只白虎,出现在空中护卫他,张道陵从此成了神仙真人。

后来,张道陵的后代,就把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就是现今江西的龙虎山),山中至今尚存藏经岩、炼丹台等遗迹。

丹成之后,师徒二人又到河南嵩山访道,一住就是几年。一天,有一位白衣使者从天而降,告诉张道陵说:“嵩山的中峰,有一座石室,藏有三皇内文和黄帝九鼎丹经,依法修炼者,可以即身升仙。”张道陵进了石室,脚下的石砖,发出“空空”的响声。他循声翻开石砖,果然找到了所藏的丹书。

从此以后,张道陵的道法越炼越精,还有了各种神异的功能。道术高超的他,此时有了“以道化民”的远大理想。

他听说四川有很多名山,自古是神仙真人的聚会场所,加之那里民风纯朴,人民易于教化,于是决定南下入蜀。

一天,张道陵来到一座山脚下。只见此山三面环水,双溪合流,山势起伏,活像仙鹤浮于云端。一打听,才知道这山名叫鹤鸣山,是千年仙鹤所化。山上还有一只石鹤,每遇到仙人入山,就会长鸣。张道陵知道这是灵山宝地,打算在这里长住下来。刚住下的当天晚上,石鹤就发出一声长鸣,悠柔神妙,婉转如歌,声传百里。

张道陵一面研究道法,一面了解蜀中的民情。到鹤鸣山的第三年,他的神丹炼成。望着耀眼的神丹,张道陵心中思忖:我若想升仙而去,此刻即可。但是修仙的人,还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社会兴利除害。于是,他决定继续待在四川,以便教化民众。

一个正月十五的晚上,张道陵像往常一样解衣就寝。午夜时分,太上老君率领众仙,降临鹤鸣山。老君看见张道陵睡梦正酣,便对众仙说:“我准备传他符篆和治身之道,好让他普救蜀地受苦的百姓。”

这时,一个身穿黄光甲、头戴通天冠的仙人,走进张道陵的梦中,对他说:“道陵,快醒,老君正率领众仙降临,传授你无量神功呢!”

张道陵陡然惊醒,见香花满地,听仙乐阵阵,忙翻身下拜。太上老君让随从的仙人,取出三洞经书、金丹秘诀、雌雄二剑和一枚都功印,交给张道陵,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救度苦难中的百姓。

得到老君传法之后,张道陵的道法大进。他学会了治身之道,能采药给老百姓治病。这些药在蜀地山中,即可采得,又很便于讲授,一时间,前来拜师受道的老**女,竟达到数万人之多。后来,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赵升,在四川的青城山升仙而去。

(事据《后汉书》、有关方志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咏柳宗元
100首诗词阅读注及鉴赏提示(4)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给我们的启发
古时候最奇妙的三个预言,多年后居然全部印证了?
万万没想到,英明如司马懿、唐太宗也无法避免谶语发生
初一(下)历史复习重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