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精气学说”?古人认识自然生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绝绝子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世界,这浩瀚的宇宙和这芸芸众生的人类,我们到底从哪来?要到哪去?

——今天,我们只用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来回答这个问题。

流浪地球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法,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后被发展为“气一元论”。

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气也”,天地万物无非是气”

精气为人

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关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是一个象形字,是古人观察天上的云和气的现象,总结和认知的结果,从而创造了这个汉字,其原意是对云气现象的描述。

“气”的演变

2、春秋战国时期,精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3、为中医理论所应用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年代,正是精气学说风靡之时,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至今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下文详述)

4、“元气学说”形成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成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

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5、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

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指导思想。

宇宙大爆炸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泛指存在于宇宙中、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1、关于“精”

①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② 狭义的精专指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还指生殖之精。

《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认为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人类秉受精气而生,动物秉受烦气而生,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微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万物禀气而生

2、关于“气”

①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说文》:“气,云气也。”是古人将云气、风气、水气、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

② 气是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

古人在对自然现象,如风、云、烟、雨、水气升空化为云、风吹运动、云聚成雨、和风细雨滋养万物等的观察和体验中,认识到自然界的有形之物皆由风、云等无形无状而又变化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成,即所谓“有生于无”。

同时,在对人体生命现象中,也体悟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的“热气”等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而从常识的气的概念隐身抽象成哲学的气的概念。

《易经·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庄子·知北游》说:“贯通天下一气而。”

气聚成云,风吹云动

四、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生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

《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运动变化的气。

《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

2、精气的存在形式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

所谓“无形”,即指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极细微而分散,一般用肉眼难以看到。《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是由细小分散的气凝集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合而有形。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习惯上,人们仍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以气为本原,“无形”和“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宇宙万物

3、精气的运动变化——气化

精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我们把精气的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精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或动静、聚散,或氤氲、清浊,或升降、屈伸,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界的一切纷繁变化,如动物之生老壮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等,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太极图说》:二气交感(阴阳二气),化生万物。

正是由于精气的渗透和沟通,才使宇宙成为一个万物相通、天地统一的有机整体

4、精气的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充斥于天、地、万物之间,成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中介。

气环流贯通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浸入潜出地进行升降出入、凝聚发散等更迭与交换活动,借此,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天、地、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也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乐器共振、磁石吸铁、月之盈亏引起潮汐等,都是以气为中介而相互感应的自然现象。

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也是通过气的中介而实现的。

《后汉·明帝纪》:升灵台,望元气。

云聚成雨,滋养万物

7、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天地万物都是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和合而化生,人类也一样。

《管子·内业》: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均有精气——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

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生命理论体系

促使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促使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形成,包括: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指导了中医临床诊断中“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医理,也是临床上通过推拿、按摩、针刺、艾灸、药物治疗疾病取效的机理。

天地人三材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笔记」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中医是一门玄学?
精气学说的概念?精气学说的精气是什么?精和气各指什么?
中国的宇宙源起学说: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的精与气,究竟所指为何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